绪论 1
第一编 戏剧运动 3
第一章 左翼戏剧运动及其得失 3
第一节 左翼戏剧运动兴起的时代背景 3
第二节 艺术剧社与无产阶级戏剧运动的开展 5
第三节 左翼剧联的成立及其活动 9
第四节 上海业余剧人协会等左翼剧团的组建与大剧场艺术运动的开展 27
第五节 “国防戏剧”运动 35
第六节 左翼戏剧运动的历史贡献与存在问题 40
第七节 苏区的“红色戏剧” 44
第二章 中国旅行剧团与中国话剧职业化的形成 52
第一节 唐槐秋与中国旅行剧团的创建 52
第二节 走北闯南,奋力拓展演出市场 56
第三节 话剧职业化运动的形成 74
第三章 熊佛西的喜剧创作及“戏剧大众化”实验 95
第一节 “趣味说”及其喜剧理论 97
第二节 喜剧创作的成就 101
第三节 定县农民戏剧实验 105
第二编 舞台艺术 133
第一章 表演艺术 133
第一节 本时期表演艺术概述 133
第二节 陈凝秋、袁牧之的表演艺术 138
第三节 赵丹、金山的表演艺术 149
第四节 魏鹤龄、顾而已、王为一的表演艺术 162
第五节 王莹、蓝苹的表演艺术 169
第六节 赵慧深、唐若青的表演艺术 173
第二章 导演艺术 179
第一节 本时期导演艺术概述 179
第二节 洪深、欧阳予倩、章泯的导演艺术 184
第三节 陈绵、唐槐秋、张彭春的导演艺术 203
第三章 舞台美术 220
第一节 舞台美术逐步走向科学和正规 221
第二节 多种风格、流派的实验与探索 229
第三编 戏剧文学 235
第一章 概述 235
第一节 创作方法的嬗变与诗化现实主义的形成 235
第二节 浪漫主义与现代主义戏剧创作的衰微 241
第三节 编剧艺术日趋成熟 242
第四节 公式化、概念化的倾向 250
第二章 曹禺的戏剧创作 252
第一节 “伟大的长剧”《雷雨》 253
第二节 《日出》的诗意 256
第三节 《原野》:从“写实”到“表现”的转换 260
第四节 曹禺戏剧创作的诗化特征 265
第五节 外来影响与民族独创性 276
第三章 夏衍的戏剧创作 285
第一节 生平和创作 285
第二节 《赛金花》和《秋瑾传》 286
第三节 诗化现实主义的杰作——《上海屋檐下》 292
第四章 李健吾的戏剧创作 298
第一节 李健吾的悲剧创作 299
第二节 李健吾的喜剧创作及其特点 303
第五章 田汉的戏剧创作 319
第一节 田汉的转向 319
第二节 《回春之曲》 324
第六章 欧阳予倩、洪深的戏剧创作 328
第一节 欧阳予倩的戏剧创作 328
第二节 洪深的“农村三部曲” 338
第七章 袁牧之、宋春舫、王文显的戏剧创作 347
第一节 袁牧之的戏剧创作 347
第二节 宋春舫的戏剧创作 351
第三节 王文显的戏剧创作 354
第八章 徐訏、陈楚淮的戏剧创作 359
第一节 徐訏的戏剧创作 359
第二节 陈楚淮的戏剧创作 365
第九章 于伶、章泯、石凌鹤的“国防剧作” 372
第一节 于伶的《夜光杯》 372
第二节 章泯的《我们的故乡》 376
第三节 石凌鹤的《黑地狱》 378
第四编 戏剧理论与批评 385
第一章 无产阶级戏剧理论的性质、特点 385
第一节 强调戏剧的阶级性、时代性及与社会生活的关系 385
第二节 对无产阶级戏剧性质与特征的阐释 388
第三节 关于“大众化”问题的理论探讨 391
第四节 对马克思现实主义理论的初步领悟 395
第二章 对戏剧本质与特性的认知 402
第三章 关于演剧理论的探讨 408
第一节 表演理论 408
第二节 导演理论 417
第三节 舞台美术理论 421
第四节 “观众学”与剧场(舞台)形式的理论探讨 425
第四章 悲剧理论与喜剧理论 429
第一节 悲剧理论 429
第二节 喜剧理论 433
第五章 戏剧批评 439
第一节 社会学的批评 439
第二节 印象式、随感式的批评 443
后记 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