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文书提出义务 1
壹、前言 3
贰、主要法律基础 3
参、文书提出义务之要件与违反之效果 5
一、我国法理论现况 5
(一)要件 5
(二)效果 11
二、德国法 13
(一)相对人之文书提出义务 13
(二)第三人之文书提出义务 24
肆、我国实务见解 25
伍、我国民事诉讼法中文书提出义务相关规定之发展评估 29
一、基本理论之探究 29
(一)中、德文书提出义务主要差异 29
(二)实体法文书提出义务与程序法文书提出义务之区别 30
(三)对当事人一般解明义务之基本立场 30
二、我国文书提出义务制度之发展评估 33
第二章 证据保全制度 39
壹、前言 41
贰、证据保全制度之功能 42
参、证据保全之类型及其要件 44
一、概说 44
二、证据有灭失或碍难使用之虞者 46
三、经对造同意者 51
四、就确定事、物之现状有必要者 52
五、法院依职权为证据保全 58
肆、程序与效果 59
一、程序 59
(一)管辖 59
(二)声请 60
(三)程序保障 64
(四)裁定与费用 67
(五)调查及笔录保管 68
二、效果 70
(一)期间内起诉 70
(二)证据之利用 71
(三)证人讯问之效力 72
伍、民事诉讼法第三百七十六条之一之特殊意义 73
一、立法目的 73
二、要件解释 74
三、具执行力之协议 75
陆、结论 77
第三章 当事人讯问制度 79
壹、前言 81
贰、德国法 82
一、立法 82
二、性质、意义与种类 82
(一)性质 82
(二)意义 84
(三)种类 87
三、要件与程序 88
(一)依声请而为之相对人讯问(民事诉讼法第四四五条) 88
(二)协议(合意)之当事人讯问 91
(三)依职权所为当事人讯问 91
(四)其他类型之依职权当事人讯问 95
(五)程序 96
四、效果 98
五、第二审程序 98
参、我国法现况 99
一、制度目的 99
二、性质与制度基本要件 100
(一)性质 100
(二)基本要件 101
三、效果与处罚 102
(一)当事人拒绝陈述或具结之效果 102
(二)当事人拒绝陈述之拟制 103
(三)当事人故为虚伪陈述之处罚 103
四、实务相关见解 104
肆、我国法之发展评估——代结论 107
一、与德国法异同 107
二、德国法制之批评 107
三、我国法之发展评估 109
(一)当事人讯问与当事人听取 109
(二)当事人定义 110
(三)与自认之关系 111
(四)补充性原则 111
(五)类型考量 112
(六)相当盖然性 112
(七)必要性要件 113
(八)陈述与到场之义务或负担 114
(九)讯问过程之精致化 115
(十)效果 116
(十一)实务见解分析 117
(十二)制度发展前景 118
第四章 证据契约 121
壹、前言 123
贰、定义与性质 124
一、定义 124
(一)一般性定义 124
(二)类型化定义 127
(三)例举 130
(四)本文见解 133
二、性质 134
参、证据契约之合法性 137
肆、证据契约合法性之界限 145
伍、结论 148
第五章 违法取得证据之可利用性 149
壹、问题之提出 151
贰、价值冲突 152
一、真实发现与民事诉讼目的之关联 152
二、「真实发现」之价值相对化 153
参、德国法关于违法取得证据可利用性之争议 156
一、实务见解 156
二、学说上讨论 160
(一)分离原则之确立与修正 160
(二)主张违法证据可得利用之理由 161
(三)证据禁止之法理依据 162
肆、本文之基本立场 166
伍、个案之解决——代结论 171
一、窃录对话之录音带 171
二、违法取得之照片 173
三、窃取所得之信件或其他文书 174
四、日记 175
五、窃录之电话录音 175
六、窃听者充当证人(之证词) 176
七、错误具结 177
八、违反拒绝证言权 177
九、未经声请之证人讯问 179
十、违反直接审理 179
第六章 举证责任分配之一般原则 181
壹、前言 183
贰、基本定义 184
一、客观之举证责任 184
二、主观之举证责任 185
参、举证责任分配理论 186
一、德国法 186
(一)规范理论(Normentheorie ) 186
(二)修正规范理论(Modifizierte Normentheorie) 187
(三)盖然性理论(Wahrscheinlichkeitstheorie) 188
(四)危险领域理论(Gefahrenbereichstheorie ) 190
(五)多样原则说 (Verteilung nach einer Vielzahl von Prinzipien ) 190
(六)危险提升说(Gefahrerhohungstheorie ) 191
二、我国法 192
肆、本文之见解 195
伍、结论 197
第七章 举证责任减轻 ——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七十七条但书之发展评估 199
壹、概说—举证责任减轻之法思想基础 201
一、举证责任分配一般原则之不完足 201
(一)举证责任分配法则 201
(二)对举证责任分配一般原则之批评 204
二、危险领域理论、武器平等原则及诚信原则等证据法理论之省思 205
三、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七十七条但书之立法特殊性 209
(一)立法目的 209
(二)要件上解释 210
贰、举证责任减轻方法之具体内容 214
一、概说 214
二、表见证明 215
(一)意义与性质 215
(二)要件 216
(三)运用范围与方法 217
三、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二十二条第二项 219
四、证明妨碍 221
五、举证责任转换 223
参、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七十七条但书之新近实务见解 224
一、最高法院 224
二、高等法院 227
三、地方法院 227
肆、举证责任减轻制度之发展评估——代结论 236
一、减轻之基本法理 236
二、实务见解分析 238
三、展望 245
第八章 损害赔偿数额之确定 ——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二十二条第二项之发展评估 247
壹、前言 249
贰、德国法——民事诉讼法第二百八十七条规定为中心 249
一、立法目的 249
二、适用之范围 251
三、自由心证之证明度问题 258
四、主张责任之降低问题 260
参、我国法 262
一、立法及规范意旨 262
二、学说 263
三、实务见解 265
(一)最高法院 265
(二)台湾高等法院 272
(三)地方法院见解 276
肆、我国法之发展评估 287
一、我国法与德国法之比较 287
二、我国实务见解评析 288
三、我国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二十二条第二项发展之评估 289
伍、结论 295
第九章 证明妨碍 ——民事诉讼法第二百八十二条之一之发展评估 297
壹、前言 299
贰、德国法 300
一、法基础 300
(一)法律规定 300
(二)实务见解 302
(三)学说争议 303
二、客观要件 307
三、主观要件 310
四、法律效果 312
(一)法律特别规定 312
(二)实务之见解 313
(三)学说争议 314
参、我国法之现况 316
一、立法 316
二、实务 317
三、学说 319
肆、民事诉讼法第二百八十二条之一之发展评估 321
伍、结论 326
第十章 不当得利无法律上原因要件之举证责任分配 329
壹、前言 331
贰、举证责任分配理论概说 331
参、我国实务与学说之见解 333
一、实务见解 333
二、学说见解 337
肆、德国法之介绍 339
一、实体法请求权之规定 339
二、无法律上原因要件之举证问题 340
伍、我国法相关见解之检讨 345
一、本文之基本见解 345
二、就我国实务学说之检讨 347
(一)最高法院八十七年度台上字第七三○号判决 347
(二)学说 349
陆、结论 352
第十一章 不完全给付可归责性要件之举证责任分配 355
壹、前言 357
贰、举证责任分配理论概说 357
参、我国之实务与学说之见解 358
一、立法 358
二、实务之见解 359
三、学者之见解 362
肆、德国之实务与学说之见解 367
一、立法 367
二、实务之见解 369
三、学说之见解 370
伍、我国学说与实务见解之检讨 372
陆、结论 379
第十二章 民事诉讼法失权规定之基本要件及其举证责任分配 381
壹、前言 383
贰、法律依据 384
参、失权制度之价值冲突与协调 393
一、价值冲突 393
二、价值之协调 397
肆、失权基本要件分析与举证责任分配 399
一、概说 399
二、失权要件内涵之分析 402
(一)攻击防御方法 402
(二)迟延 405
(三)诉讼延滞 416
(四)迟延提出与诉讼延滞之因果关系 419
(五)可归责性 421
三、举证责任分配 423
伍、我国实务见解评析 425
陆、结论 4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