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
上编 3
一、《尚书》 3
(一)虞书(节选) 4
(二)夏书(节选) 7
(三)商书(节选) 11
(四)周书(节选) 18
二、《诗经》 27
(一)鲁颂(节选) 28
(二)小雅(节选) 31
三、《管子》 35
(一)权修(节选) 36
(二)牧民(节选) 36
(三)侈靡篇 37
(四)弟子职 38
四、《左传》 44
五、《国语》 46
(一)鲁语(节选) 46
(二)楚语(节选) 48
六、《战国策》 51
赵策 51
七、《论语》 54
(一)论仁与礼 55
(二)论性、习与环境 56
(三)论教育作用 57
(四)论教育教学 58
(五)论教师 75
八、《墨子》 80
(一)所染(节选) 80
(二)修身 86
(三)公孟(节选) 90
九、《孟子》 96
(一)论性善 96
(二)论环境 98
(三)论仁义 100
(四)论民贵君轻 101
(五)论教育教学 102
(六)论教师 119
十、《荀子》 123
(一)劝学 123
(二)修身(节选) 132
(三)儒效(节选) 133
(四)天论(节选) 136
(五)解蔽(节选) 139
(六)性恶(节选) 142
十一、《礼记》 146
(一)礼运(节选) 146
(二)大学(节选) 149
(三)中庸(节选) 154
(四)儒行 156
(五)学记 165
(六)乐记(节选) 177
(七)经解(节选) 184
十二、《吕氏春秋》 186
(一)劝学 186
(二)尊师 190
(三)诬徒 197
(四)用众 201
中编 207
一、董仲舒 207
对贤良策(节选) 208
二、司马迁 217
论六家要指 217
三、扬雄 224
学行(节选) 224
四、马援 231
诫兄子严、敦书 232
五、王充 234
问孔(节选) 235
六、班昭 241
女诫 241
七、王符 249
赞学 250
八、郑玄 257
诫子书 258
九、诸葛亮 261
(一)诫子书 261
(二)诫外甥书 262
十、刘邵 263
人物志 263
十一、颜之推 276
颜氏家训 276
十二、宋若华宋若昭 325
女论语 325
十三、韩愈 336
(一)师说 337
(二)原道 341
(三)原毁 351
(四)进学解 355
十四、王安石 362
(一)上仁宗皇帝言事书(节选) 363
(二)原教 382
(三)伤仲永 385
十五、张载 388
经学理窟(节选) 389
十六、朱熹 401
(一)朱子语类(节选) 402
(二)续近思录(节选) 414
(三)朱子白鹿洞书院揭示 419
(四)朱子童蒙须知有序 423
十七、程端礼 435
朱子读书法 436
十八、王守仁 443
(一)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 444
(二)教约 447
(三)教条示龙场诸生 449
十九、黄宗羲 454
(一)东林学案序 455
(二)学校(节选) 463
二十、顾炎武 475
(一)与友人论学书 476
(二)与施愚山书 482
(三)答友人论学书 484
二十一、王夫之 487
(一)尚书引义 487
(二)宋论 503
二十二、颜元 515
(一)总论诸儒讲学 515
(二)性理评(节选) 520
(三)漳南书院记 525
二十三、戴震 532
与姚孝廉姬传书 533
二十四、刘开 538
问说 538
下编 545
一、龚自珍 545
(一)病梅馆记 546
(二)乙丙之际著议第九 548
二、张之洞 553
劝学篇序 553
三、严复 564
与《外交报》主人论教育书(公元1902年) 565
四、康有为 586
上清帝第二书(节选) 587
(公元1895年5月2日) 597
五、梁启超 597
(一)学校总论 598
(二)教育政策私议 617
(三)中国教育之前途与教育家之自觉(公元1917年) 628
六、孙中山 636
上李鸿章书(节选)(公元1894年6月) 637
七、蔡元培 643
(一)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 644
(二)新教育与旧教育之歧点 657
八、王国维 667
论教育之宗旨 668
九、黄炎培 673
中华职业教育社宣言书(公元1917年) 675
十、陈独秀 684
今日之教育方针(公元1915年) 685
十一、陶行知 696
生活即教育(公元1930年) 697
十二、晏阳初 706
平民教育概论(公元1927年) 707
十三、陈鹤琴 726
活教育要怎样实施的(节选)(公元1942年) 727
后记 7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