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一&朱绍侯 1
序二&郑先兴 1
前言 1
绪论 1
一、对先秦礼乐制的继承与新雅乐体系的建立 1
二、雅俗相依并存的汉代音乐文化特征 5
三、繁荣多元的汉代音乐文化内容 8
第一章 汉代社会的发展与音乐的发展 11
第一节 汉代统一安定的政治局面与音乐的发展 11
第二节 汉代社会的赏乐之风与音乐的发展 16
第三节 汉代音乐文化的转型 22
一、音乐功能的转型 22
二、音乐形式的转型 24
三、音响结构的转型 25
四、社会音乐生活的转型 26
第四节 汉代丝绸之路的开辟与中外音乐交流 29
一、汉代丝绸之路的开辟 29
二、中外各族音乐的交流 32
第二章 汉代音乐的类型 34
第一节 汉代音乐中的“秦声” 34
第二节 汉代音乐中的“楚声” 37
一、“楚声”与汉代“相和歌” 37
二、“楚民歌”与汉代音乐的亲缘关系 40
三、“一倡众和”的发展源流 42
第三节 汉代的“祭祀音乐” 44
一、西汉“大乐”与东汉“大予乐” 45
二、汉代的《安世房中歌》 47
三、武帝定郊祀礼 51
四、东汉上陵之礼 54
五、汉代民间祭祀活动 55
第四节 汉代鼓吹乐 59
一、鼓吹乐的起源 59
二、鼓吹乐使用的乐器 61
三、汉代鼓吹乐社会活动分类 62
第五节 汉代乐府歌曲 64
第六节 关于“汉乐四品”之辩 70
第三章 汉代乐府与音乐研究 79
第一节 中国历史上设立“乐府”的时间 79
一、“乐府”的名称首先出现在秦代 79
二、武帝时“立乐府”的辨疑 81
第二节 秦代乐府音乐 86
第三节 汉初乐府的音乐活动 88
一、高祖时乐府的音乐活动 88
二、文景时乐府的音乐活动 89
第四节 武帝时乐府的音乐活动 90
一、武帝“定郊祀”与“立乐府”的原因 90
二、武帝时乐府的音乐活动 92
第五节 哀帝罢废乐府 99
第六节 东汉乐府的音乐活动 101
一、东汉的“大予乐” 101
二、东汉的“举谣言”与民歌发达 103
第四章 汉代倡优乐人、士人与音乐 105
第一节 两汉音乐中倡优乐人的社会属性 105
第二节 协律都尉李延年 113
第三节 汉代士人与音乐 115
一、汉代士人对音乐的贡献 115
二、汉代的方士与音乐 118
第四节 汉代士人与琴乐 120
一、琴乐在汉代的社会地位 120
二、琴曲《广陵散》 122
三、琴歌《胡笳十八拍》 124
第五章 两汉音乐赋 128
第一节 内容丰富的汉代音乐赋 128
第二节 汉代音乐赋的程式 131
一、汉代的音乐赋始自《七发》 131
二、汉代音乐赋的程式 133
三、枚乘的音乐观 136
第三节 王褒《洞箫赋》的艺术特色 139
第四节 马融《长笛赋》的艺术特色 143
一、《长笛赋》的艺术特色 143
二、《长笛赋》中的音乐美学思想 145
第五节 蔡邕《琴赋》及其他 148
第六章 汉代音乐美学思想 152
第一节 “礼乐治国”的音乐美学思想 153
第二节 “礼乐教化”的音乐美学思想 157
第三节 “天人合一”的音乐美学思想 159
一、“天人合一”音乐美学思想的形成 160
二、“天人合一”音乐美学思想的特色 161
第四节 “音乐本质美”的美学思想 163
一、音乐是人类表达情感的最直接的工具 163
二、“发乎情止乎礼义”的音乐美学观点 166
三、音乐的美育、教育功能 167
第五节 音乐外延的美学思想 169
一、音乐表现对象的特征 169
二、音乐外延的感染功能 170
第六节 “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悲音之美 172
第七节 汉代音乐的浪漫抒情美 175
第七章 从汉画像看汉代的乐器与乐队 179
第一节 汉画像音乐活动中使用的乐器 179
一、汉画像乐器、乐队列表 180
二、汉画像中音乐活动的类型 181
第二节 汉画像中乐队的构成 187
一、钟鼓乐队 187
二、丝竹乐队 189
三、鼓吹乐队 190
四、汉代的纯器乐合奏 193
第三节 从汉画像看汉代乐队的社会功能 195
一、汉代宫廷礼仪 195
二、汉代丧葬中音乐的应用 197
三、宴饮娱乐 199
四、纯音乐欣赏 201
五、出行卤薄 202
第四节 汉画像音乐文物的区域文化特征 203
一、深沉厚重的苏鲁豫皖边界区乐舞艺术风格 203
二、迤逦灵动、迷离浪漫的南阳区乐舞艺术风格 205
三、博采众长、独具特色的四川区乐舞艺术风格 207
参考文献 210
后记 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