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绪论 1
1.1 缘起与背景 1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趋势 3
1.3 关中传统民居的适应性传承设计 8
2 适应性的理论基础 9
2.1 适应性的概念界定 9
2.2 适应性的相关理论 11
2.3 适应性介入地域性 14
2.4 本章小结 22
3 关中传统民居的地域背景与相关特质 23
3.1 相关概念的释义 23
3.2 关中传统民居的地域背景 24
3.3 关中传统民居的地域特质 36
3.4 本章小结 52
4 关中传统民居的演进机制与矛盾作用 53
4.1 演进的历程 53
4.2 演进的方面 62
4.3 演进的特点 64
4.4 本章小结 73
5 关中传统民居的当代变迁与现状调查 74
5.1 相关背景的发展变迁 74
5.2 生活方式的转变更替 82
5.3 审美趣味的日趋多元 86
5.4 民居建设的当代变化 92
5.5 现状问题的归纳总结 107
5.6 本章小结 110
6 关中传统民居的现代传承与实态调研 112
6.1 四个调查:基于关中传统民居现代传承的创作实态分析 112
6.2 一个实验:基于三分宅基地的关中窄院平面尺寸的探讨 131
6.3 关中传统民居现代传承设计的主要环节与关键启示 147
6.4 本章小结 150
7 关中传统民居适应性传承的理论建构 151
7.1 理论建构的现实基础 151
7.2 理论建构的基本观念 153
7.3 适应性传承的创作目标 157
7.4 适应性理论的宏观思路——关于适应什么的问题 161
7.5 适应性传承的微观策略——关于如何适应的问题 164
7.6 本章小结 180
8 关中传统民居适应性传承的外延拓展 182
8.1 宏观与微观两相结合的思维方法 182
8.2 整体意识的提高与科学思辨能力 184
8.3 重视建筑的使用过程与弹性调控 187
8.4 动态开放的社会适应与评价体系 191
8.5 本章小结 194
9 关中传统民居适应性传承的实践探索 196
9.1 基于整体观的适应性——以韩城古城风貌保护规划为例 196
9.2 基于自然观的适应性——以蓝田玉山桃园新镇项目为例 210
9.3 基于人文观的适应性——以红星巷保护与改造项目为例 216
9.4 基于技术观的适应性——以陕西临潼榴花溪塘项目为例 221
9.5 关中新民居竞赛引发的思考与调查——高校师生的相关创作倾向 226
9.6 本章小结 237
附录1 问卷:关于关中传统民居当代变迁的现状调查 239
附录2 问卷:关于关中传统民居现代传承的实态调查 242
附录3 关于窄院的适应性尺寸的实验数据 247
附录4 韩城古城市级重点保护民居建筑(黄牌民居)调研情况统计表 251
附录5 问卷:关于高校师生对传统民居现代传承倾向的调查 258
图表目录 260
参考文献 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