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平叔解读《黄帝内经》 古中医学的人体疾病观》PDF下载

  • 购买积分:13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何平叔编著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8
  • ISBN:9787509121658
  • 页数:375 页
图书介绍:本书对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理论结合作者几十年的临床经验做了详细分类阐述。编排形式新颖,内容深入浅出,十分适合中医初学者、中医爱好者阅读参考。

第一篇 生理学 3

第1章 人体的构造与生理 3

第一节 脏腑 5

一、五脏 5

二、六腑 8

三、奇恒之腑 11

四、脏腑整体观 14

第二节 其他组织器官与生理 16

一、筋 16

二、腠理、分腠 18

三、人的发育和禀赋 20

四、德、气、精、神、形 24

五、心、意、志、思、虑、智 29

六、欠、瞑(眠)、寤、唏、噫、嚏、泣涕、太息、涎、唾 30

七、膏、肓、募原 34

八、清浊 35

九、津液、宗气 36

十、皮肤 37

十一、五官 38

十二、寿夭 39

第三节 天人感应 40

第2章 血、脉、卫气、营气 42

第一节血 48

第二节脉 49

一、血液循环的认识 49

二、血液的第一个子循环 50

三、血液的第二个子循环 51

四、血液循环的进一步研究 51

五、十四经脉分类的价值 52

六、奇经(任脉、督脉、冲脉、带脉等) 53

第三节 营气、卫气 55

第3章 阴阳 60

第一节 人体的阴阳 62

第二节 天地自然界之阴阳 64

一、阴阳与干支 65

二、阴阳与六气 69

三、阴阳与上下左右 70

第三节 阴阳的天人合一理论 71

一、六气(时间六气) 71

二、胜复 74

三、阴阳所至 75

四、阴阳主客 76

五、阴阳与月份 77

第4章 五行 78

第一节 五行与五脏 81

第二节 五行与天干年岁 82

第三节 君火与相火 84

第四节 阴阳五行与干支纪年 84

第五节 太过与不及 85

第六节 五郁之发 87

第七节 内经历法 89

一、阳历、阴阳历 89

二、步、六气、甲 90

三、候、气、时 90

四、纪、刻 91

第二篇 病原病理学 95

第5章 病原学 95

第一节 六气(风、寒、暑、湿、燥、火) 95

一、邪气伤人的道路 96

二、火 98

三、风 99

四、寒 104

五、暑 107

六、湿 108

七、燥 111

第二节 饮食劳倦(内伤疾病) 111

第三节 脏腑、六经疾病 113

一、肺手太阴 118

二、心手少阴 119

三、肝足厥阴 120

四、脾足太阴 122

五、肾足少阴 124

六、手厥阴心包络 126

七、大肠手阳明 126

八、胃足阳明 127

九、小肠手太阳 130

十、膀胱足太阳 131

十一、三焦手少阳 132

十二、胆足少阳 133

十三、并病 134

第四节 奇经疾病 135

一、任脉 135

二、督脉 136

三、冲脉 136

四、跷脉 136

第6章 病理学 137

第一节 概说 139

第二节 寒热虚实 142

一、寒热 142

二、虚实 143

第三节痛、不仁、不用、四肢懈怠 147

一、痛 147

二、不仁、不用 149

三、四肢懈堕 150

第四节痹、痿、厥、疟 151

一、痹(附:疝瘕、蛊、瘛、脾风) 151

二、痿 154

三、厥、厥逆 155

四、疟疾 160

第五节 咳、喘、吐血、衄血、不得卧、隔(膈)、多卧 163

一、咳 163

二、喘(附:吼) 163

三、吐血、衄血、泄血 165

四、不得卧(目不瞑) 165

五、隔(膈) 166

六、多卧 167

第六节 消渴、胀、水 167

一、消渴 168

二、胀 168

三、水 170

第七节 中风 171

第八节 癫、狂、迷惑、善忘 175

一、癫疾 175

二、狂 176

三、迷惑 178

四、善忘 178

第九节 哕、谵语、瘖、霍乱、积、瘤(骨疼肉枯、骨蚀、骨疽、肉疽) 178

一、哕 178

二、谵语 179

三、瘖 179

四、霍乱 181

五、积、瘤(骨疼肉枯、骨蚀、骨疽、肉疽) 181

第十节 痈疽、瘰疬 183

一、痈疽 183

二、瘰疬 185

第十一节 饮食、劳倦、七情(内因病) 185

一、饮食 186

二、劳倦 187

三、七情 187

第十二节 六经病 188

一、太阳病 188

二、少阳病 188

三、阳明病 189

四、太阴病 189

五、少阴病 189

六、厥阴病 190

七、六经与月份的对应 190

第十三节 其他疾病 191

一、妇女疾病 191

二、伏梁 192

三、疝 193

四、癃 193

五、痀挛 194

第十四节 疾病传变 194

一、外邪致病 195

二、内伤病 199

第十五节 络脉疾病 200

第十六节 人体禀赋与疾病 202

第十七节 疾病的调养 204

第三篇 诊断学 209

第7章 脉诊学 209

第一节 脉学总论 209

一、概说 219

二、三部九候 220

三、寸口、气口、脉口 222

四、脉的阴阳 222

五、胃气 225

第二节 脉象 225

一、缓脉 225

二、急脉 226

三、大脉 228

四、小脉 230

五、滑脉 231

六、涩脉 233

七、浮脉 235

八、沉脉 236

九、细脉 238

十、数脉 238

十一、迟脉 239

十二、虚脉 240

十三、实脉 241

十四、长脉 242

十五、短脉 242

十六、紧脉 243

十七、弦脉 243

十八、钩脉 244

十九、毛脉 245

二十、石脉 245

二十一、代脉 246

二十二、坚脉 246

二十三、搏脉 248

二十四、盛脉 248

二十五、喘脉 250

二十六、弱脉 251

二十七、软脉 252

二十八、散脉 252

二十九、躁脉 253

三十、其他脉象 254

第三节 比较脉学、四时脉学 255

一、比较脉学(七诊) 255

二、四时脉学 255

第四节 五脏脉学 256

一、五脏正常脉象 256

二、五脏病脉 256

三、五脏死脉 259

四、五脏脉候 260

第8章 望诊及其他诊断法 262

第一节 色诊 262

第二节 面诊 266

一、五脏病的面诊 268

二、六腑的面诊 269

三、其他组织 269

四、目诊 270

第三节 其他望诊 270

第四节 其他诊断法 270

一、问诊 270

二、闻诊 271

三、触诊 272

四、叩诊 272

五、梦诊 272

第四篇 治疗与养生康复学 277

第9章 治疗总论 277

第一节 治疗通则 280

一、病宜早治 280

二、得神 280

三、治病方式 281

四、治病的一般原则 281

第二节 汤液治疗 286

第10章 针灸学 288

第一节 气穴(365穴) 306

一、脏俞、腑俞、头、面、背、胸腹、肢体 306

二、六经 307

三、五脏五腧、十二原 309

四、六腑六腧(十二原) 309

五、天牖五部穴 311

六、四海输穴 312

七、某些穴位的位置 312

第二节 根结、标本 312

一、根结 312

二、标本 313

第三节 脉气 314

第四节 针刺治病的基本病理 315

一、调营卫 315

二、缪刺 317

三、其他 318

第五节 针法、针具 318

一、补泻 318

二、导气 322

三、得气 322

四、除邪 324

五、针刺与脉诊 325

六、缪刺 326

七、针刺与时令 326

八、人体的秉赋与体质 328

九、经脉与针刺 329

十、九针、九变、十二节、五刺、三刺 329

十一、其他针法 331

十二、九针针具 332

第六节 针刺禁忌 334

一、刺前的状态 335

二、避开人体重要器官和组织 336

三、其他针法要点与禁忌 336

四、时令 337

五、病忌 338

第七节 针刺治疗 339

一、寒热 339

二、头痛 345

三、心痛 346

四、腰痛、脊痛 347

五、疟疾 349

六、脏腑病 351

七、水病 352

八、痹 354

九、厥 355

十、无音(瘖) 357

十一、痿 357

十二、耳病 358

十三、风、大风 358

十四、狂、癫(附:□) 359

十五、络病(缪刺) 361

十六、胀 362

十七、霍乱、大便不利、衄、膈 363

十八、转筋、筋急 364

十九、痈疽 364

二十、其他 364

第八节 针刺的天人感应 366

第九节 灸 367

第11章 养生康复学 369

第一节 顺应自然,恬淡虚无 371

一、顺应自然 371

二、恬淡虚无 373

第二节 良好的生活习惯 374

一、安居处 374

二、控制情绪 374

三、寒温适和 374

四、及早治疗疾病 374

五、注意饮食 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