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专题史丛书 朗格唯物论史 上》PDF下载

  • 购买积分:16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朗格著;李石岑,郭大力译
  • 出 版 社: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6
  • ISBN:9787215100435
  • 页数:506 页
图书介绍:该书是研究唯物主义历史的一部巨著,它试图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这两种形态的哲学做出一种公允的评判。全书分为“古代唯物论”、“过渡时期”、“十七世纪的唯物论”、“十八世纪的唯物论”四编,其哲学思想在19世纪后半叶的德国深深影响了尼采、胡塞尔和海德格尔。

第一篇 古代的唯物论 1

第一章古代原子论时期尤其是德谟克利特士 1

唯物论是哲学的世界观之最初的尝试之一、哲学与宗教的冲突 1

这种冲突在古代希腊史上的证据 3

与东方的交接、商业、哲学的勃兴 4

数学与自然研究的影响 4

演绎法的优势 6

唯物论由原子论而严密完成 8

德谟克利特士、他的生平和性格 8

他的学说 12

物质的永恒性 12

必然性 13

原子与空虚的空间 15

世界的形成 17

事物及原子的性质 19

灵魂 20

伦理思想 22

恩比多立与合目的性的起源 25

第二章 哲人派的感觉论及亚里士提卜斯的伦理的唯物论 29

感觉论与唯物论 29

哲人派、尤其是勃洛大哥拉斯 30

亚里士提卜斯 35

理论的唯物论与实践的唯物论的关系 38

希腊文化在唯物论及感觉论的影响下解体 41

第三章 对唯物论及感觉论的反动——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 45

与唯物论比较雅典学派的退步是无疑问的进步是有疑问的 45

由特殊到普遍的步骤、哲人派在这方面的豫备 47

反对展开的原因及大进步与反动要素相结合的原因 49

雅典的情状 50

当作宗教改革家的苏格拉底 52

他的哲学的内容与倾向 55

柏拉图、他的精神倾向和发展 62

他的普遍概念 65

『观念』与『神话』在思辨上的功用 67

亚里斯多德、他不是一个经验论者但是一个系统制作者 70

他的目的论 72

他的实体说、名与本质 74

方法 76

亚里斯多德哲学的批判 77

第四章 亚里斯多德以后希腊与罗马的唯物论——伊璧鸠鲁 81

希腊唯物论之断续的影响 81

亚里斯多德以后的唯物论的性质、伦理的目的占优势 83

斯多亚学派的『唯物论』 83

伊璧鸠鲁、他的生平与性格 86

他对於神的尊敬 88

迷信与死的恐怖之解脱 89

快乐说 90

物理学 91

论理学及知识论 95

伊璧鸠鲁当作一个著作家 98

由哲学的统治到实证科学的支配之转变、亚力山大利亚 99

唯物论在希腊科学研究的成绩上有怎样的贡献 107

第五章 鲁克理底斯关於自然之教训诗 113

罗马与唯物论 115

鲁克理底斯、他的性格与倾向 116

第一篇的内容、宗教为一切罪恶的来源 119

无中不能生有、任何物皆不能消灭 119

空虚的空间与原子 121

对於恩比多立的称扬、宇宙的无限性 122

引力的观念 124

合目的性在一切可能的结合中是一个持久的场合 124

第二篇的内容、原子及其运动 125

感觉的起源、生灭世界的数是无限的 128

第三篇的内容、灵魂 130

死的恐怖是徒然的 132

第四篇的内容、特殊的人性论 133

第五篇的内容、宇宙开闢论 134

说明自然之可能的方法 135

人类的发展、语言艺术及政治社会的起源 136

宗教 138

第六篇的内容、流星的现象、疾病、黄泉路 139

磁石吸引的说明 140

第一篇注 143

第二篇 过渡时期 167

第一章 与唯物论有关系的一神教的宗教 167

古代文化的衰落 167

奴隶制度的影响:宗教混合物的影响:半开化状态的影响 170

荒淫与迷信 170

生活的唯物论、罪恶与宗教的盛行 171

基督教 174

一神教的宗教之共同的特徵 176

摩西的创造说 178

神之纯精神的概念 179

基督教与唯物论之坚强的对立 180

回教之比较有利的态度、爱维罗斯主义、阿剌伯人对於自然研究之贡献、思想自由与宽容 180

一神教对於美学的自然考察之影响 186

第二章 经院哲学及亚里斯多德质料形相说的支配 187

亚里斯多德将名与物混合、这种混合是经院哲学的基础 187

柏拉图的类与种的概念 192

亚里斯多德形上学之根本观念 193

亚里斯多德的可能性概念之批判 195

本体概念的批判 199

物质 201

近代对於这个概念的修正 202

亚里斯多德的概念对於灵魂学说之影响 203

普遍的问题、唯名论者与实在论者 207

爱维罗斯主义的影响、拜曾庭论理学的影响 209

唯名论是经验论的前驱 213

第三章 科学的再生与唯物论见解的复兴 213

经院哲学是欧洲文化统一的纽带 213

文艺复兴运动以哲学改造为终结 216

两重真理说 217

爱维罗斯主义在勃笃亚 219

波本纳提斯 220

尼苦拉德奥托里古利亚 224

洛伦提亚斯渥拉 225

梅伦克登与宗教改革时代的心理学者 226

哥白尼 228

布鲁诺 229

浮鲁伦的培根 233

笛卡儿 237

培根与笛卡儿论灵魂 240

动物心理学的影响 240

笛卡儿的系统及其真正意见 241

第二篇注 243

第三篇 十七世纪的唯物论 267

第一章 迦桑狄 267

迦桑狄是伊璧鸠鲁哲学的复兴者 267

这个系统的选择有关於时代的需要就自然研究来说尤其是如此 270

与神学的妥协 272

迦桑狄的青年时期、『反亚里斯多德研究』 272

他的性格 273

反笛卡儿研究 274

他的学说 277

他的死、他在物理学改革及自然哲学上的地位 281

第二章 霍布士 281

霍布士的发展 281

他居留法国时的工作与经验 285

哲学的定义 287

方法与笛卡儿有关、非与培根有关、他承认近世各种大发现 288

对神学的攻击 290

霍布士的政治学说 291

宗教的定义 294

奇蹟 294

物理的原理 295

相对性 297

感觉学说 297

宇宙与神的物体性 297

第三章 唯物论在英国的影响 299

十七世纪唯物论与十八世纪唯物论的关系 299

英格兰的情形有利於唯物论的传布 302

科学的唯物论与宗教的信仰相统一:波以耳及牛顿 307

波以耳:他的生平与性格 308

他对於实验之爱好 309

赞成机械的宇宙观 310

牛顿的生平与性格 312

论牛顿的发现的真性质:他亦相信引力之物理原因 314

天体运动亦由这假设的原动者决定的思想是很近的、达到这种思想的路早已豫备好了 315

以联合的势力归於各个部分、乃是原子论的一个结论 316

无重的物质将由其冲动发生引力的假设、已由霍布士对於原子概念之相对的论究提出 317

关於牛顿学说輓近流行的见解、牛顿会极明白的提出反对 317

但他把问题的物理方面和数学方面分开 318

由纯粹数学研究的胜利发生了新物理学 319

当时政治活动对於这学说的结果之影响 320

约翰洛克:他的生平与精神发展 321

他的『人类悟性论』 322

其他的著作 325

约翰托伦特:他的哲学礼拜的思想 326

『运动为物质的根本性质』论 328

第三篇注 331

第四篇 十八世纪的唯物论 353

第一章 英国唯物论及於法兰西德意志之影响 353

英吉利是唯物论及宗教信仰与唯物论相统一的故乡 353

十八世纪英国的唯物论者哈提勒 355

蒲里斯提勒 357

法国的怀疑论拉莫特勒维尔 360

贝勒 360

英法间知识交通的开始 361

福禄特尔 362

他的赞成牛顿哲学的活动 363

他对於唯物论的态度 366

沙夫慈伯里 368

第德罗 372

他和唯物论的关系 373

到洛宾讷的转变和他对於唯物论的修正 377

德意志的精神状况 380

笛卡儿与斯宾诺莎的影响 381

英吉利人的影响 382

『关於灵魂本质的通信集』 383

唯物论的种种痕迹 389

第二章德·拉·麦托里 391

年代记的修正 391

小传 395

『灵魂自然史』 397

亚诺比亚斯的假说和康狄亚克的立像 402

人间机机论 403

拉麦托里的性格 416

他的道德学说 418

他的死 427

第三章 自然之体系 431

法兰西文学运动的领导者:他们对唯物论的关系 431

凱本尼和唯物论的生理学 432

自然之体系:其一般性质 432

其著者何尔巴哈男爵 433

何尔巴哈的别种著作 434

他的伦理学 435

此书的内容:人性论的部分及自然研究的一般基础 435

道德界的必然性:对法国革命的关系 440

『秩序与无秩序皆不存於自然界』:福禄特尔对这原理的论驳 441

唯物论由观念联合所得的结果 445

对於美的概念所得的结果 446

第德罗的美的概念 447

伦理的及美的理念之承认 448

何尔巴哈对灵魂非物质性的攻击 449

关於巴克莱的注解 450

在生理学上求道德根据的尝试 451

政治的言论 452

此书的第二部分、对於神这个观念的攻击 453

宗教与道德 457

无神论一般的可能性 458

此书的结论 460

第四章 德意志对唯物论之反动 461

试要克服唯物论的莱布尼疵的哲学 461

哲学原理之通俗的影响和真的意义:他的灵魂非物质性的学说 462

乐天观及其与机械原理的关系 466

生得观念的学说 467

沃尔夫的哲学及灵魂单纯性的学说 468

动物心理学 469

反对唯物论的诸种著作 470

烦琐哲学不足以反对唯物论 475

十八世纪理想的努力排除唯物论 475

十八世纪初以来学校的改革 477

理想的追求 478

斯宾诺莎哲学的影响 479

哥德的斯宾诺莎主义和他对於自然之体系之判断 480

第四篇注 4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