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编 导论 3
第一章 婚姻家庭的概念与发展演进 3
第一节 婚姻家庭的概念及其变化 3
第二节 婚姻家庭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 12
第三节 婚姻家庭制度及其历史类型 14
第二章 婚姻家庭法的概念与属性 28
第一节 婚姻家庭法的概念 28
第二节 婚姻家庭法律关系 33
第三节 婚姻家庭法的调整对象 36
第四节 婚姻法家庭法的特征 39
第五节 婚姻家庭法的伦理属性及其立法延展 40
第三章 婚姻家庭法的历史沿革与发展 47
第一节 中国古代婚姻家庭法 47
第二节 外国古代婚姻家庭法 63
第三节 中国近现代婚姻家庭法 69
第四节 外国近现代婚姻家庭法 78
第四章 中国婚姻家庭立法之前瞻 87
第一节 新中国婚姻家庭关系之演进变革 87
第二节 中国婚姻家庭立法之发展完善 103
第三节 婚姻家庭法与国际人权公约 121
第二编 法条评注 139
第五章 评注第一条(婚姻法之调整对象与法律地位) 139
第一节 婚姻法是调整和规范婚姻家庭关系的基本法 139
第二节 婚姻家庭法基本法地位的法理基础 144
第三节 婚姻家庭法在法律体系中地位的演变 148
第四节 司法解释在婚姻家庭法律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 154
第五节 关于婚姻家庭法的调整对象与地位的学术争鸣 157
第六节 与婚姻法之调整对象及法律地位相关联的法条 161
第七节 现代各国婚姻家庭法之法律渊源及调整对象比较研究 166
第八节 婚姻家庭法在我国民法典体系中应保持相对独特性 169
第六章 评注第二条、第三条(婚姻自由原则) 175
第一节 婚姻自由原则的立法目的 175
第二节 婚姻自由制度的法理基础和社会意义 176
第三节 婚姻自由原则的历史发展过程 181
第四节 婚姻自由原则的要件分析 186
第五节 关于婚姻自由的争议和探讨 196
第六节 与婚姻自由原则相关联的法条 198
第七节 婚姻自由是各国婚姻家庭法普遍遵循的基本原则 202
第八节 婚姻自由原则的发展趋势 206
第七章 评注第二条、第三条(一夫一妻制原则) 208
第一节 一夫一妻制原则的立法目的 208
第二节 一夫一妻制的法理基础和社会意义 210
第三节 一夫一妻制的历史发展过程 214
第四节 一夫一妻制的要件分析 220
第五节 关于规制违反一夫一妻制行为的争议和探讨 229
第六节 与一夫一妻制相关联的法条 235
第七节 一夫一妻制是世界各国普遍遵循的基本原则 236
第八节 一夫一妻制的立法发展趋势 239
第八章 评注第二条、第三条(男女平等原则:家庭成员男女平等) 241
第一节 男女平等的立法目的 241
第二节 男女平等原则的地位、价值与意义 244
第三节 我国婚姻法男女平等原则的演进 247
第四节 男女平等原则的主要内容 250
第五节 男女平等原则的重要学术观点与争鸣 252
第六节 与男女平等原则相关联的法条 254
第七节 国外关于男女平等的立法现状 256
第八节 男女平等由形式平等向实质平等发展 259
第九章 评注第二条、第三条(保护妇女、儿童和老人合法权益原则:保护家庭成员中的弱势利益) 261
第一节 保护妇女、儿童和老人原则的立法目的 261
第二节 保护妇女、儿童和老人合法权益原则的地位、价值与意义 262
第三节 保护妇女、儿童和老人合法权益原则的演变 266
第四节 保护妇女、儿童和老人合法权益原则的内容 268
第五节 关于保护妇女、儿童和老人合法权益原则的学术观点与争议 273
第六节 与保护妇女、儿童和老人合法权益相关联的法条 274
第七节 国外关于保护妇女、儿童和老人合法权益的立法现状 279
第八节 保护妇女、儿童和老人合法权益原则的立法发展趋势 285
第十章 评注第二条(计划生育原则:计划生育是家庭责任) 288
第一节 计划生育原则的立法目的 288
第二节 计划生育原则的地位和意义 289
第三节 计划生育原则的立法演变 291
第四节 计划生育原则的内容 295
第五节 关于计划生育原则及政策的争议 298
第六节 与计划生育原则相关的法条及分析 300
第七节 人口政策的国外立法例 302
第八节 计划生育原则的立法发展趋势 305
第十一章 评注第四条(夫妻互相忠实、尊重,家庭成员尊老爱幼、互相帮助) 307
第一节 夫妻互相忠实、尊重,家庭成员尊老爱幼、互相帮助的立法目的 308
第二节 夫妻忠实、尊老爱幼入律的法理基础与社会意义 316
第三节 夫妻忠实、家庭和睦纳入法律的发展历程 322
第四节 夫妻忠实、尊老爱幼准则的要件分析 326
第五节 对夫妻忠实与当代家庭价值观的争议与探讨 333
第六节 法律间相彰互补,有效保障婚姻家庭关系的相关法条 339
第七节 树立夫妻忠诚理念、提倡家庭成员互相扶助是多数国家(地区)的立法通例 346
第八节 夫妻间尊重与忠实,家庭成员间敬爱与互助是法律与法治文明的方向 355
参考文献 3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