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导论 1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1
第二节 研究主题及意义 2
第三节 主要概念辨析 3
一、雇佣关系相关术语的演变 3
二、劳资关系概念的界定 5
三、相关概念辨析 6
第四节 我国劳资关系研究现状 9
第五节 研究思路和方法 10
一、研究思路 10
二、研究方法 10
第六节 本书的结构和主要内容 13
第二章 西方劳资关系理论与实践 14
第一节 西方劳资关系理论述评 14
一、西方劳资关系理论 14
二、西方劳资关系理论评述 18
第二节 劳资关系的相关理论分析 20
一、劳资双方的非对称信息经济学分析 20
二、劳动力资本理论与劳动力产权理论的分析 21
第三节 美、德、日劳资关系比较研究 22
一、劳资关系的特点和主要参与者 22
二、劳动立法 24
三、集体谈判 25
四、比较分析 26
第三章 劳资关系分析框架及主体 28
第一节 劳资关系系统模型 28
一、劳资关系系统模型 28
二、劳资关系系统模型的适用性 29
第二节 劳资关系系统模型的发展 30
一、战略选择分析框架 30
二、国际比较分析框架 31
三、适合我国企业的劳资关系分析框架 32
第三节 劳资关系主体分析 33
一、雇主及雇主组织 33
二、员工及工会 35
三、政府 39
第四章 劳资关系系统的影响因素 41
第一节 外部影响因素 41
一、经济全球化下的中国企业 41
二、经济全球化下的劳资关系 42
三、转轨时期的劳资关系 44
四、转轨时期的劳动力市场 46
五、劳动立法及协调机制 47
第二节 企业内部因素 49
一、工作组织 49
二、人员配备和管理 50
三、技能培训 51
四、薪酬制度 51
五、企业治理 52
第五章 商业银行劳资关系环境及主体分析 54
第一节 银行业劳资关系环境分析 54
一、金融全球化对银行业的冲击 54
二、银行业结构及竞争策略的变化 57
三、银行业监管环境的变化 59
四、技术进步对银行业的影响 61
五、银行业整体就业水平的发展 63
第二节 商业银行劳资关系主体及其作用分析 65
一、银行员工及工会 65
二、银行及银行协会 66
三、政府 67
第六章 关于商业银行劳资关系的调查 69
第一节 工作组织 69
一、组织结构 69
二、工作专业化程度和强度 70
三、工作时间和轮岗 72
四、工作任务指标和自主权 73
五、企业文化 73
六、技术变化 74
第二节 人员配备 75
一、人员调整和招聘 75
二、银行劳动力的变化 76
三、劳动合同与保障 77
四、平等就业机会 78
五、职业生涯发展 78
六、呼叫中心 79
七、家庭友好计划 80
第三节 技能培训和薪酬制度 80
一、培训机制 80
二、薪酬的构成 82
三、绩效考核 83
四、员工持股计划和优惠利率贷款 84
第四节 企业治理 85
一、人力资源战略 85
二、沟通渠道 86
三、工会的作用 86
四、劳资冲突 87
第七章 商业银行劳资关系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88
第一节 商业银行劳资关系系统中存在的问题 88
一、三方主体有待进一步明晰 88
二、普通员工处于弱势地位 89
三、工会的作用薄弱 90
四、缺乏有效的劳动争议解决机制 90
五、同工不同酬 91
六、人力资源管理上存在缺陷 92
第二节 问题成因分析 93
一、公司治理有待进一步完善 93
二、银行劳资双方主体逐渐明晰但代表模糊 94
三、劳资关系系统复杂 95
四、集体谈判制度和主体缺失 95
五、劳资纠纷解决机制的低效率 97
第八章 商业银行劳资关系协调的政策建议 99
第一节 劳资关系协调目标 99
第二节 充分发挥政府在劳资关系协调中的作用 99
一、在工作场所实行三方协调机制 100
二、加强劳动法规的制定及实施 101
三、全面推行集体谈判与集体合同制度 103
四、加大职工民主参与的力度 104
五、完善劳动争议处理机制和劳动监察制度 105
第三节 银监会对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指引 106
一、充分考虑到各项改革措施的可实施性 106
二、规范股东与经营者、经营者与员工的关系 107
第四节 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和完善 107
一、优化商业银行的组织结构 108
二、建立市场化的用人制度 109
三、提高商业银行的培训体系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110
四、改革商业银行的绩效考核管理制度 111
五、实行战略人力资源管理 112
第九章 结论与未来需要研究的问题 113
第一节 结论 113
第二节 未来有待研究的问题 115
参考文献 116
后记 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