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史学的基本认识 1
一 历史·史学·史学史 1
二 如何认识中国史学 7
神话传说与历史意识 37
一 中国神话传说的基本特征及演变趋势 37
二 神话传说中的“史影” 42
三 神话传说的政治化、历史化 48
殷周之“史”由不“记事”到史书编纂 58
一“史”不从“中正”之“中” 59
二 殷商之“史”非“记事者也” 60
三 西周之“史”名目繁多,均非专职“记言”“记事”官 66
四 东周之“史”,始指史官、史书 75
二十四史修史思想的演变 87
从司马迁、班固关于汉高祖的两则史论看《史记》《汉书》之际的思想变异——兼谈史学史研究的某些缺失 109
一 问题 109
二 董仲舒的“尊儒术”“推阴阳”,预示了汉代思想的基本特点 111
三 儒学成为“禄利之路”,由“支叶蕃滋”演变为“分争王庭” 112
四 灾异说弥漫朝野,变换着“德”“统”观念 119
五 刘氏父子的成就及影响 127
六 余论 138
经学的统一与变异 143
一 经学的统一与“惑经”的出现 143
二 社会变动引出的“思想危机” 150
三《春秋》新学的兴起 155
四 新经学的影响与地位 168
五 几点结论 173
唐人别集中“文之将史”的趋向 175
佛教史学的形成与发展——立足于史籍编纂的考察 190
一 最先记录佛事的史籍 190
二 佛教史籍门类的扩展 200
三 佛教史籍编纂日趋完备 214
如何认识和了解古代官制 229
一 历代官制的演变线索 231
二 古代官制的基本特征 233
三 记载官制的主要典籍 236
从“七史”《选举志》讨论科举制的几个问题 239
关于20世纪前半纪史学的几个问题 255
一 史学发展线索 255
二“最纠纷”之古史 264
三 关于“历史哲学” 274
四 应注意的问题 284
20世纪前期两次关于“国学”与“国粹”“国故”的论辩 289
一 清朝末年:“国学”与“国粹”的论辩 290
二 民国年间:“国故”与“国学”的论辩 297
三 两次论辩的差异与启示 305
学术史视野下的社会史论战 313
一 缘起与经过 313
二 对史学的影响 326
三 问题与启示 334
唯物史观历史学在中国的发展及面临的挑战 340
一 唯物史观历史学创建的艰难历程 340
二 唯物史观历史学基本框架的形成 346
三 唯物史观历史学成为主流后的基本模式 353
四 唯物史观历史学发展面临的新挑战 355
民国年间的几种“历史哲学”与历史观 359
一 不断变换的“哲学” 359
二 以生物史观为基础的历史相对论 368
三“偏于‘统相’摄绎”的“文化形态观” 377
王国维的杰出贡献与学术影响 389
一 卓著的成就,杰出的贡献 389
二 学术思想与科学方法 400
三 对中国史学的影响 408
历史语言研究所与“科学的东方学之正统在中国” 423
郭沫若与陈寅格交往考 441
一 未谋面时存异同 442
二 初次交往有波折 446
三“厚今薄古”生枝节 450
四 评赏弹词两相逢 455
五 李白族属起辩争 468
编后记 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