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修养丛书 经史子集概要》PDF下载

  • 购买积分:14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顾荩臣著
  • 出 版 社: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6
  • ISBN:9787543970410
  • 页数:405 页
图书介绍:《经史子集概要》亦名《国学研究》,分经、史、子、集四部介绍国学知识。经部介绍《十三经》等;史部介绍《二十四史》(从《史记》至《明史》);子部以周秦诸子为主,论述古代诸子的大概情形、各子书的内容,并于我国学术思想的发展和嬗递,加以简要分析和说明;集部介绍汉代以来主要见于《四库全书》著录的重要文集,分“总论”、“楚辞类”、“别集类”、“总集类”与“诗文评类”。内容浅显,文字流畅,是了解经史子集基本知识的良好读本。

经部 3

第一章 总论 3

一 什么叫做“经” 3

二 “经名”的来源 4

三 “经目”的递增 5

四 经书的“体制” 6

五 经书为后世一切学术的所宗 7

第二章 《周易》 9

一 什么叫做“易”……“周易” 9

二 《易经》内容的“形成” 11

三 《周易》上下经文体的大概 16

四 《周易》为千古文章之祖 18

第三章 《尚书》 22

一 什么叫做“尚书”“古今文尚书” 22

二 《尚书》的“体制”“十例”“六体” 23

三 《尚书》文章的“概状”与其“特点” 27

四 《尚书》文章的“体式”为后世文家所取法 29

第四章 《毛诗》 32

一 什么叫做“诗”“诗经”“毛诗” 32

二 诗的“六义”和“四始” 34

三 《诗经》的“体式”与其“大义” 36

四 毛诗的“篇什”与其“概要” 40

第五章 礼经三书——《周礼》《仪礼》《礼记》 42

甲 《周礼》 42

一 《周礼》的“名称” 42

二 《周礼》的“制作” 43

三 《周礼》体例的“概要”与其“文章” 44

乙 《仪礼》 45

一 《仪礼》的“名称” 45

二 《仪礼》的“篇第” 46

三 《仪礼》的“文章” 48

丙 《礼记》 49

一 《礼记》的“制作” 49

二 《礼记》的“内容” 49

三 《礼记》的“文章” 50

第六章 春秋三传——《左氏传》《公羊传》《穀梁传》 52

甲 《春秋经》 52

一 《春秋》的“意义” 52

二 《春秋》的“体例” 53

乙 《左氏传》 54

一 《左氏传》的“概要” 54

二 《左氏传》的“文章” 55

丙 《公羊传》《穀梁传》 56

一 《公羊传》《穀梁传》的“概要” 56

二 《公羊传》《穀梁传》的“文章” 57

丁 《春秋》三传的“总评” 58

第七章 《论语》《孟子》 60

甲 《论语》 60

一 《论语》的“概要” 60

二 《论语》的“篇次”与其“文章” 61

乙 《孟子》 65

一 《孟子》的“概要” 65

二 《孟子》的“篇次”与其“文章” 67

第八章 《孝经》《大学》《中庸》 71

甲 《孝经》 71

一 《孝经》的“概要” 71

二 《孝经》的“章次” 74

乙 《大学》 77

一 《大学》的“概要” 77

二 《大学》的“章次” 78

丙 《中庸》 79

一 《中庸》的“概要” 79

二 《中庸》的“章次” 81

第九章 《尔雅》 86

一 《尔雅》的“概要” 86

二 《尔雅》的“篇次” 87

史部 99

第一章 总论 99

一 “史学”的来源 99

二 “史目”的递增 101

三 “史部”的种类 104

四 各史“例目”的异同 109

第二章 《史记》 117

一 《史记》的“体制” 117

二 《史记》的“文章” 119

三 《史记》的“批评” 121

四 《史记》的“考证” 122

第三章 《前汉书》 124

一 《前汉书》的“体制” 124

二 《前汉书》的“缺失” 125

三 《前汉书》的“优点” 126

四 《史》、《汉》的“比较” 128

第四章 《后汉书》 129

一 《后汉书》的“体制” 129

二 《后汉书》的“文章” 130

三 《后汉书》的“批评” 131

第五章 《三国志》 134

一 《三国志》的“体制” 134

二 《三国志》的缺失 135

三 《三国志》的“优点” 137

第六章 《晋书》 139

一 《晋书》的“体制” 139

二 《晋书》的“批评” 140

第七章 《宋书》 142

一 《宋书》的“体制” 142

二 《宋书》的“批评” 143

第八章 《南齐书》 146

一 《南齐书》的“体制” 146

二 《南齐书》的“批评” 147

第九章 《梁书》《陈书》 149

一 《梁书》和《陈书》的“体制” 149

二 《梁书》和《陈书》的“批评” 151

第十章 《魏书》 153

一 《魏书》的“体制” 153

二 《魏书》的“批评” 154

第十一章 《北齐书》 157

一 《北齐书》的“体制” 157

二 《北齐书》的“批评” 158

第十二章 《周书》 159

一 《周书》的“体制” 159

二 《周书》的“批评” 160

第十三章 《隋书》 162

一 《隋书》的“体制” 162

二 《隋书》的“优点” 163

三 《隋书》的“缺失” 163

第十四章 《南史》《北史》 165

一 《南史》和《北史》的“体制” 165

二 《南史》和《北史》的批评 168

第十五章 《旧唐书》《新唐书》 169

一 《旧唐书》和《新唐书》的“体制” 169

二 《旧唐书》和《新唐书》的“比较” 171

第十六章 《旧五代史》《新五代史》 174

一 《旧五代史》和《新五代史》的“体制” 174

二 《旧五代史》和《新五代史》的“比较” 176

第十七章 《宋史》 178

一 《宋史》的“体制” 178

二 《宋史》的“批评” 179

第十八章 《辽史》《金史》 181

一 《辽史》的“体制”和“批评” 181

二 《金史》的“体制”和“批评” 182

第十九章 《元史》 185

一 《元史》的“体制” 185

二 《元史》的“批评” 187

第二十章 《明史》 189

一 《明史》的“体制” 189

二 《明史》的“批评” 191

子部 195

第一章 总论 195

一 “子”字的意义 195

二 子书的“种类” 198

三 诸子的“来源” 201

四 子学的“流别” 206

五 子学发达的原因 211

六 读子的方法 213

第二章 道家类 221

甲 《老子》(附《关尹子》《文子》) 222

一 《老子》概略 222

二 老聃的学说 223

三 《老子》的研究法 227

乙 《庄子》 230

一 《庄子》概略 230

二 庄周的学说 231

三 研究《庄子》的参考书 236

丙 《列子》 237

一 《列子》概略 237

二 列御寇的学说 239

三 研究《列子》的参考书 242

第三章 法家类 244

甲 《管子》 245

一 《管子》概略 245

二 《管子》的批评和考证 245

三 研究《管子》的参考书 248

乙 《商子》(附《尸子》) 249

一 《商子》概略 249

二 《商子》的批评和考证 250

三 研究《商子》的参考书 251

丙 《韩非子》 252

一 《韩非子》概略 252

二 韩非的“法理学” 253

三 研究《韩非子》的参考书 256

丁 《尹文子》 256

一 《尹文子》概略 256

二 尹文的法学理 257

戊 《慎子》 258

一 《慎子》概略 258

二 慎到的法学 259

第四章 名家类 261

甲 《邓析子》 261

一 《邓析子》概略 261

二 邓析的名学 262

乙 《公孙龙子》 263

一 《公孙龙子》概略 263

二 公孙龙的名学 264

第五章 墨家类 267

甲 《墨子》 268

一 《墨子》概略 268

二 墨翟的学说 269

三 研究《墨子》的参考书 275

第六章 儒家类 276

甲 《荀子》 277

一 《荀子》概略 277

二 荀卿的学说 278

三 《荀子》的研究法 282

乙 《晏子春秋》 283

一 《晏子春秋》概略 283

二 晏婴的学术 284

三 《晏子春秋》的研究法 285

第七章 杂家类 287

甲 《鬼谷子》 288

一 《鬼谷子》概略 288

二 《鬼谷子》的批评 288

乙 《鹖冠子》 289

一 《鹖冠子》概略 289

二 《鹖冠子》的批评 290

丙 《吕氏春秋》 291

一 《吕氏春秋》概略 291

二 《吕氏春秋》的价值 292

三 《吕氏春秋》的研究 293

丁 《淮南子》 294

一 《淮南子》概略 294

二 《淮南子》的价值 295

三 《淮南子》的研究 296

第八章 兵家类 298

甲 《孙子》 299

一 《孙子》概略 299

二 《孙子》的批评 300

乙 《吴子》 301

一 《吴子》概略 301

二 《吴子》的批评 302

集部 305

第一章 总论 305

一 “集”字的意义 305

二 “文集”的来源 306

三 “集部”的分类 308

四 “集部”的评议 310

第二章 楚辞类 313

甲 《楚辞》 314

一 屈原赋二十五篇 314

二 屈原以下诸家 318

乙 楚辞的注家 320

一 王逸《楚辞章句》 321

二 洪兴祖《楚辞补注》 322

三 朱熹《楚辞集注》 322

四 吴仁杰《离骚草木疏》 323

第三章 别集类上——汉魏六朝的别集 325

一 《扬子云集》 327

二 《蔡中郎集》 329

三 《孔北海集》 330

四 《曹子建集》 331

五 《陆士龙集》 332

六 《陶渊明集》 333

七 《鲍参军集》 334

八 《谢宣城集》 335

九 《江文通集》 336

十 《庾开府集》 337

十一 《徐孝穆集》 339

第四章 别集类中——唐宋两朝的别集 341

一 《王子安集》 343

二 《杨盈川集》 344

三 《卢昇之集》 345

四 《骆丞集》 346

五 《张燕公集》 348

六 《李太白集》 349

七 《杜工部集》 350

八 《元次山集》 352

九 《独孤毗陵集》 353

十 《韩昌黎集》 354

十一 《柳柳州集》 355

十二 《皇甫持正集》 357

十三 《李文公集》 358

十四 《白氏长庆集》 359

十五 《杜樊川集》 361

十六 《穆参军集》 362

十七 《欧阳文忠集》 363

十八 《元丰类稿》 365

十九 《临川集》 366

二十 《嘉祐集》 367

二十一 《东坡全集》 368

二十二 《栾城集》 369

二十三 《朱晦庵集》 370

二十四 《黄山谷集》 372

二十五 《剑南诗稿》《渭南文集》 373

第五章 别集类下——元明清三朝的别集 375

一 《牧庵文集》 377

二 《道园学古录》 378

三 《文安集》 379

四 《宋学士全集》 380

五 《诚意伯文集》 381

六 《逊志斋集》 382

七 《空同集》 383

八 《震川文集》 383

九 《弇州山人四部稿》 385

十 《望溪集》 386

第六章 总集类 388

一 《昭明文选》 389

二 《玉台新咏》 390

三 《文苑英华》 391

四 《唐文粹》 392

五 《宋文鉴》 392

六 《文章正宗》 393

七 《元文类》 394

八 《明文衡》 395

九 《唐宋八大家文钞》 395

十 《四六法海》 396

十一 《汉魏六朝一百三家集》 397

十二 《古文雅正》 398

第七章 诗文评类 400

一 《文心雕龙》 401

二 《诗品》 402

三 《文章缘起》 402

四 《本事诗》 403

五 《六一诗话》 404

六 《中山诗话》 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