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导论 1
第一节 贫困人口的能力为什么重要 1
第二节 研究内容 5
第三节 学术承继与可能的创新 7
第二章 贫困与反贫困产权分析的研究与概念基础 9
第一节 能力贫困相关研究述评 9
一 国外相关研究 9
二 国内相关研究 12
第二节 能力形成相关研究述评 16
一 国内外研究的不同语境 16
二 西方语境下的发展能力研究 17
三 国内发展能力研究的视角和特征 25
四 国内外研究的比较与展望 27
第三节 贫困与反贫困产权分析的概念基石 29
一 贫困与能力贫困 29
二 能力与能力形成 31
第四节 演进中的理论与概念 38
一 贫困理论的演进 38
二 瞄准机制的演进 39
三 贫困标准的演进 44
四 减贫实践与理论的交互演进及趋势 46
第三章 贫困与反贫困的产权分析方法 47
第一节 贫困的权利分析:贫困与权利失败 47
一 给定体制下的权利关系 47
二 权利失败导致贫困 49
第二节 政治经济学视野中的贫困:权利与禀赋 51
一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点:权利贫困 51
二 主流经济学视点:禀赋贫困 61
三 新发展经济学视点:林毅夫的“新结构经济学” 77
四 为什么会贫困:贫困与不平等的哲学思考 78
第三节 产权分析的两大逻辑起点 80
一 减贫活动中产权的重新界定 80
二 贫困人口的产权特征 87
三 贫困的产权分析理论基础与现实发端 111
第四节 贫困与反贫困的产权分析方法 112
一 贫困与反贫困的产权分析方法的基本思想 112
二 贫困与反贫困的产权分析框架 113
三 贫困与反贫困产权分析方法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120
第五节 产权分析视阈里的产权贫困类型 123
一 生产性产权贫困 123
二 分配性产权贫困 124
三 交换性产权贫困 125
四 消费性产权贫困 125
五 产权贫困的初始性与继发性 126
第四章 生产性产权贫困的经验研究:以贵州贫困地区为例 128
第一节 贵州贫困地区的不同划分 128
一 贵州省50个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的分布 128
二 贵州三大片区65个县的分布 129
三 贵州民族地区的分布 131
四 贵州不同类别贫困地区覆盖面的差异 132
第二节 贵州贫困地区基本情况 133
一 三大片区与全省的比较 133
二 三大片区65个县与50个重点县的比较分析 135
三 三大片区之间的比较 136
四 三大片区县域比较分析 138
第三节 贵州物质资本生产性产权贫困的经验证据:贫困发生率与石漠化的相关分析 143
一 石漠化:“地球的癌症” 143
二 贵州三大片区65个县石漠化程度与贫困发生率的相关分析 146
三 贵州50个重点县石漠化程度与贫困发生率的相关分析 148
四 贵州三大片区石漠化程度与贫困发生率的相关分析 148
五 石漠化、物质资本生产性产权贫困与贫困 151
第四节 贫困人口人力资本产权贫困的经验证据:以贵州民族贫困地区为例 153
一 贵州民族地区人口情况 154
二 贵州少数民族贫困人口的人力资本概况 157
三 贵州少数民族贫困人口的人力资本产权贫困 160
第五节 贵州生产性产权贫困的典型特征 163
一 自然条件恶劣或限制性开发导致物质资本生产性产权贫困 163
二 投资不足与缺位导致人力资本产权贫困 165
第五章 分配与交换性产权贫困的经验研究:以贵州贫困地区为例 167
第一节 公共资源配置中的分配性产权贫困:以贵州民族贫困地区为例 167
一公共资源产权分配基础:可支配财政收入的比较 167
二 公共收支匹配性的衡量:财政收入与支出的对比分析 169
三 公共财政分配的结构分析:财政支出结构的比较 173
四 公共资源分配性产权贫困的特征 175
第二节 资源开发过程中的分配性产权贫困:以贵州P县为例 176
一“富饶的贫困”:既是经济强县又是国家级贫困县的P县 177
二P县矿产资源开发中的产权补偿调查 178
三P县矿产资源开发中的产权补偿分析 181
第三节 家庭资源配置中的分配性产权贫困:以贵州4个重点县为例 185
一 分配性产权贫困的微观考察 185
二 对贵州4个重点县贫困家庭分配性产权贫困的调查 186
三 贵州4个重点县分配性产权贫困的比较分析 188
四 分配性产权贫困微观考察的不足与展望 192
第四节 分配性产权贫困的多层次特征 193
一 宏观层次的分配性产权贫困:公共资源分配中的产权贫困 193
二 中观层次的分配性产权贫困:资源开发中的产权贫困 194
三 微观层次的分配性产权贫困:家庭资源的分配能力 194
四 不同层次分配性产权贫困的影响分析 195
第五节 交换性产权贫困:以贵州贫困地区为例 196
一 交换性产权贫困的双层视角:宏观与微观 196
二 宏观层次的交换性产权贫困:以贵州民族贫困地区为例 197
三 微观层次的交换性产权贫困:以贵州4个重点县为例 200
四 不同层次交换性产权贫困的影响分析 202
第六章 减贫资源配置与扶贫模式的产权分析 205
第一节 扶贫开发中减贫资源产权的重新界定 205
一 指向物质资本生产性产权贫困的减贫资源产权界定 205
二 减贫资源界定中的分配性产权贫困问题 207
三 指向交换性产权贫困的减贫资源产权界定 210
四 指向消费性产权贫困的减贫资源产权界定 212
五 指向人力资本产权贫困的减贫资源产权界定 214
六 指向公共领域的减贫资源产权界定 216
第二节 典型扶贫模式的产权分析 217
一 我国扶贫开发的典型模式 218
二 典型扶贫模式的产权界定含义 232
第三节 产权分析视阈中的扶贫效率 233
一 减贫资源界定环节问题影响扶贫效率 233
二 新增私人产权失败影响扶贫效率 235
三 新增公共产权失败影响扶贫效率 235
第七章 减贫进程中的社会资本作用及贫困人口能力评价 237
第一节 减贫中的社会资本作用:多元范式与多层视角的形成与发展 237
一 减贫中对社会资本作用的关注 237
二 反贫困进程中的社会资本:多元的研究范式 238
三 减贫进程中的社会资本作用:多层次的研究视角 246
四 不同的声音:社会资本无益于反贫困 250
第二节 政府主导的反贫困进程中社会资本作用的供求分析框架 251
一 世界性命题的差异性背景:我国减贫进程中社会资本作用的特殊问题 252
二 政府反贫困进程中社会资本作用的供求分析框架 254
三 供求分析框架对相关领域研究的启发 262
第三节 政府主导的反贫困进程中社会资本作用的产出分析 265
一 反贫困政府主导特征的理论分析含义 265
二 社会资本反贫困作用的产出分析框架 266
三 政府反贫困进程中社会资本作用的产出 268
四 产出分析框架的应用前景 272
第四节 贫困人口发展能力评价:以西部地区为例 274
一 产权分析视阈中的贫困人口发展能力 274
二 衡量人口自我发展能力的指标体系构建 274
三 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的评价:以西部农村人口为例 277
四 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衡量的初步结论与研究展望 281
第八章 从增加生产性产权到提高交换性产权:结论与政策建议 283
第一节 研究结论 283
一 转型增长中的能力贫困始于产权贫困 283
二 生产性产权与交换性产权是减贫与能力形成的关键 284
第二节 政策建议 286
一 抑制和消除生产性产权贫困 286
二 增加贫困人口的交换性产权 289
三 控制和消除分配性和消费性产权贫困 290
附表2011年西部12省、市、区农村人口自我发展能力指数相关数据 291
参考文献 294
后记 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