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量衡单位 1
第一章 华北的天、地、人 1
一、海河系统的历史 3
二、华北地区的海河流域 10
三、海河流域的气候 15
四、历史气候 19
五、洪水、干旱以及灾害 23
六、灾害的地方记录与社会影响 30
七、小结 33
第二章 治河:皇帝充当工程师的角色 35
一、康熙帝与永定河 39
二、雍正帝、怡亲王和一项全面的计划 43
三、乾隆朝的常规化 51
四、嘉庆朝的水利英雄主义 61
五、道光朝的殚精竭虑 69
六、世纪末的水灾 74
七、地方的自发行动 78
八、帝王、官僚与生态 81
第三章 人口、农业和食物 85
一、人口与土地 87
二、满族统治下的土地和农业 104
三、农业:粮食和其他作物 109
四、种植制度与产量 128
五、饮食及生活水平 134
六、不完全是马尔萨斯神话 139
第四章 食物及其价格 142
一、价格长期趋势 144
二、复种和季节性 152
三、自然灾害和收成 161
四、铜钱和银的兑换比率 170
五、小结 183
第五章 供应北京 185
一、北京与漕运 185
二、俸粮:配给、时间安排和销售 194
三、平粜和北京市场 202
四、社会动荡、平粜和粥厂 206
五、市场、商人及步军统领衙门 210
六、结语 215
第六章 储粮:粮仓是出路也是症结 219
一、中国历史上的粮仓 220
二、康熙—雍正朝的发端 222
三、乾隆时期的常平仓 224
四、嘉庆和道光时期的常平仓 233
五、社仓和义仓 238
六、外部粮食供给 245
七、小结 252
第七章 市场与粮价 261
一、直隶省内市场整合 265
二、与其他地区的粮价整合 286
三、结论 292
第八章 盛清的救荒模式 295
一、勘灾 298
二、普赈 300
三、粮食与银两/粟米与高粱 302
四、粥厂 305
五、平粜 306
六、蠲减税负 309
七、安辑流移 312
八、1743—1744年的救荒模式 316
九、1759年的无赈之灾 324
十、1761—1763年以及之后的荒赈与无荒之赈 328
十一、总体评价 332
第九章 19世纪救荒的衰败 336
一、1801年的洪灾 336
二、1813—1814年的灾荒 346
三、道光朝的灾荒与腐败 354
四、世纪中期的政治危机 360
五、1871—1872年水患与李鸿章时代 363
六、丁戊奇荒 370
七、1890—1895年间的水灾 377
八、小结 383
第十章 “饥荒之邦”:1900—1949 386
一、1917年及以后的水灾 389
二、1920—1921年的旱灾与国际援助 405
三、1928—1930年的华北旱灾和国家危机 416
四、小结 423
第十一章 1900—1949年间农村危机和经济变化 426
一、饥荒和贫困 430
二、经济的变化 437
三、当地经验 445
四、经济趋势 458
五、日本侵略、共产党革命和农村贫困 463
六、小结 470
结论 472
附录1:清朝时期直隶省的府和县(附图A.1) 481
附录2:数据 485
附录3:量化分析方法 494
参考文献 502
后记 5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