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探讨的问题 1
第一节 选题及其意义 1
第二节 过去的研究 6
一 农民工研究的两个基本假设 6
二 农民工的三个面相 9
三 小结:理性、道义与农民工的不同类型 12
第三节 研究的样本和方法 14
一 选取的样本 14
二 研究方法 18
第四节 农民工及其分类 19
第五节 文章结构 21
第二章 理论视点:何种意义上使用共同体 25
第一节 共同体概念 25
一 与“社会”相对的共同体 25
二 共同体与社区 27
三 小结 30
第二节 共同体的形成机制 31
一 血缘关系与共同体 31
二 地缘关系与共同体 33
三 传统农业与共同体 37
第三节 共同体的特点 42
一 同情 42
二 信任 43
三 互助 47
第四节 共同体向社会的过渡 49
一 “社会”的两大优势 49
二 共同体向社会过渡的必然与困境 52
三 共同体流动的驱动机制 54
第三章 果支村的经济社会结构 60
第一节 果支村的经济结构 61
一 果支村的地理区位 61
二 土地制度 63
三 财产继承制 64
第二节 果支村的社会结构 66
一 血缘共同体 67
二 人情与义务编织的社会结构 70
三 同质性的社会结构 73
第三节 小结 75
第四章 规范、目标与处境:新生代农民工的行动逻辑 77
第一节 新生代农民工外出就业的决策 78
一 几种理论模型的论争 78
二 新生代农民工外出务工的原因 84
三 流动网络 94
第二节 新生代农民工的“场所”与日常“关系” 106
一 工作场域 106
二 日常关系 111
第三节 小结:共同体移植与农民工 125
第五章 新生代农民工角色的再定位 132
第一节 两个“自己”的协调 132
一 共同体:认同与归属 133
二 城市:异化与疏离 135
第二节 失范与冲突 147
一 传统价值的解组与重构 148
二 新生代农民工的失范行为 159
第三节 整合与调适 171
一 专门技术与劳动力市场整合 172
二 新生代农民工与共同体的联系 179
第四节 小结 189
第六章 流动与共同体的经济变迁 192
第一节 经济的现代性表达 193
一 农业部门的内部转移 194
二 非农化的职业探索 204
三 人情的货币化 209
四 小结 215
第二节 农民工与后发外生型的现代化之路 217
一 第一代农民工、新生代农民工与共同体 217
二 农民工二代与共同体 220
三 小结:经济现代化与观念变迁的双重变奏 225
第七章 流动与政治的现代性表达 230
第一节 流动与社会结构的变迁 230
一 传统社会结构与政治参与 232
二 流动:平等的实现机制 234
三 流动与传统社会结构的创造性转换 238
第二节 农民工外出与村落治理的场域选择 241
一 共同体与公共领域 245
二 公共领域与乡里空间 250
三 乡里空间与乡村治理 256
第八章 结语:现代性及其后果 269
一 两种不同的生产方式 269
二 传统:现代性生发的资源 271
三 共同体与“社会”的二难困境 275
参考文献 279
后记 2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