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文明史 第3卷 古代远东法》PDF下载

  • 购买积分:21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何勤华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商务印书馆
  • 出版年份:2015
  • ISBN:9787100116442
  • 页数:788 页
图书介绍:本书首次使用远东法的概念,构思中国及周边国家古代法律的样态、特征及发展规律。本书涉及内容的地理范围除中国外,包括现在的日本、朝鲜、越南、印度等国家,在时间范围上只及古代不含近代。鉴此,本书在时空上将中华法系、印度法系囊括其中,探索古代东方各国、各法域在文化上的联系与差异。以期研究古代东方法律文明的源头活水。本书是法律文明史丛书之一本,法律文明史是“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成果。本书的出版具有学术补白的重大作用。

上编 3

导论&程维荣 任海涛 3

第一章 中国古代法观念的语源学考察&李力 49

第二章 夏、商、西周法&李力 85

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期法&任海涛 176

第四章 秦汉法&程维荣 284

第五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法&王晓峰 421

下编 563

第六章 上古日本法&赵立新 秦贝贝 563

第七章 古代朝鲜法&李远明 605

第八章 古代越南法&伍光红 栾时春 668

第九章 古代印度法&周小明 许钗玲 694

上编 3

导论 3

一、古代远东法概述 3

(一)古代远东法的涵义 3

(二)古代远东法的地理环境 6

(三)古代远东法的起源 8

(四)古代远东法思想 11

二、远东法的主要内容、特点与影响 13

(一)古代中国法的历史发展 13

(二)古代中国周边各国法的演变 14

(三)古代远东法的特征 17

(四)古代远东法在世界上的地位 20

三、古代远东法的研究状况 23

(一)古代远东法研究的资料 23

(二)古代远东法中国部分研究成果 26

(三)古代远东法外国部分研究成果 29

(四)古代远东法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33

四、本卷的撰写 37

(一)本卷撰写的思路 37

(二)本卷着力解决的问题 38

(三)本卷揭示的主要线索 42

(四)本卷体例结构与特色 45

第一章 中国古代法观念的语源学考察 49

第一节 前言 49

第二节 “礼”、“刑”、“法”、“律”字及其所反映的古代法律观 53

一、出土文字资料所见“礼”字与“礼”观念 53

二、出土文字资料所见“刑”、“法”、“律”字及其法观念 54

(一)出土文字资料所见“刑”字与“刑”观念 55

(二)出土文字资料所见“法”字与“法”观念 64

(三)出土文字资料所见“律”字与“律”观念 70

第三节 中国传统法律观的本质特征及其源泉 75

一、中国传统法律观的本质特征 75

(一)具有直观性、单一性的特质 76

(二)以功利主义、义务本位(权力本位)为核心 76

二、中国传统法律观的源泉 78

结论 81

参考文献 82

一、基本史料 82

二、著作 83

三、外文译著 84

第二章 夏、商、西周法 85

第一节 前言 85

一、夏、商与西周时期法律史料的特点 85

二、夏朝的法律史料 86

三、商朝的法律史料 87

(一)殷墟甲骨文与商代法律史料的整理 87

(二)殷墟甲骨文与商代法制的研究现状 89

四、西周时期的法律史料 100

(一)青铜器铭文所见西周法律史料 100

(二)西周青铜器铭文法律史料整理、研究的现状与展望 101

第二节 传世文献所记载的夏朝法律 111

一、关于《禹刑》的讨论 111

(一)《禹刑》的由来 111

(二)关于《禹刑》性质的争议 112

(三)《禹刑》的内容 113

二、关于《洪范》的性质 118

三、传世文献记载所见中国古代最早的军法 120

第三节 寻找商代法律及其法律活动的遗迹 122

一、“汤刑”、“汤之官刑”:传世文献所载的商代法律 123

二、王“作辟”、“王闻惟辟”、“兹人刑不”:甲骨文“刑法”讹误之考辨 127

三、商王“大令”:甲骨文所见商代法律之遗迹 136

第四节 西周时期的法律与法律活动之一斑 140

一、从西周时期《兮甲盘铭文》说起 140

二、《九刑》考辨 141

三、关于《吕刑》的讨论 148

(一)《吕刑》的性质 148

(二)《吕刑》“五过”之误 149

四、西周时期的“治地之约”与“治民之约” 151

(一)“治地之约”与土地转让程序 151

(二)“治民之约”与诉讼中的“誓” 158

五、“司寇”考辨 164

(一)文献中有关“司寇”的记载及存在的问题 164

(二)西周青铜器铭文中所见“司寇”的职掌和地位 166

(三)东周时期青铜器铭文所见“司寇”一职及其发展变化 170

结语 171

参考文献 173

一、基本资料 173

二、著作 173

三、外文译著 175

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期法 176

第一节 综述 176

一、文本文献 191

(一)古代典籍 191

(二)近代研究文献 198

(三)新中国以来研究文献 201

二、出土文献 203

(一)金文和东周盟书 203

(二)简帛 204

第二节 法律的发展进程 210

一、春秋 210

(一)前期不系统的法律 210

(二)后期封建因素的法律 213

二、战国 219

(一)初期平民化的法律 219

(二)中期“法家”的法律 221

(三)晚期“百家合流”的法律思想 223

第三节 法律转型:由礼治衰微走向秩序重建 227

一、礼崩乐坏与旧秩序失范 227

二、“盟誓”调整社会秩序 228

三、公布成文法作为新规范 231

(一)成文法公布 231

(二)《法经》真伪辨析 233

(三)法律形式 238

四、诸侯国的变法运动 240

第四节 法律制度的内容 242

一、诸侯国加强中央权力 242

(一)行政管理制度的变化 242

(二)官员管理制度 243

二、诸侯国法律统一调整社会事务 245

(一)有关民事的法律制度 245

(二)对农业生产的调整 248

(三)对手工业、商业生产的调整 250

三、诸侯国刑罚和司法制度 254

(一)刑罚制度 254

(二)司法制度 258

第五节 法律的地区化 262

一、鲁法 264

二、楚法 266

三、秦法 268

四、晋法 269

五、吴越法 271

六、齐法 272

第六节 春秋战国时期孕育中华法律文明的轴心时代 276

一、灿若繁星的法律思想影响深远 276

二、开创封建社会政治和法制模式 278

结论 279

参考文献 280

一、古籍 280

二、著作 281

三、论文 282

第四章 秦汉法 284

第一节 综述 284

一、秦汉法律创建与发展的背景 285

(一)秦汉朝代的更迭 285

(二)秦汉社会发展的特征 288

二、以传世文献为主的秦汉史研究 290

(一)秦汉传世思想成果 290

(二)历代有关秦汉历史与制度论著 292

(三)近代以来秦汉法制研究 294

三、出土秦汉简牍的研究 297

(一)敦煌与居延汉简的发现 297

(二)秦简的出土与研究 300

(三)汉简的进一步发掘整理 302

(四)其他出土秦汉法制文献 306

(五)中国台湾、香港地区及海外学者相关成果 308

第二节 秦汉法律思想 311

一、从战国末涵摄诸家到秦朝专制思想 312

(一)《吕氏春秋》的融合各派 312

(二)秦朝的“专任刑罚”思想 314

二、西汉前期法律思想的变化 315

(一)陆贾的“握道而治” 315

(二)曹参与黄老学说的统治地位 317

(三)西汉前期黄老学说的内容 319

三、封建主流法律思想的形成 320

(一)贾谊的明礼教思想 320

(二)道儒之争与董仲舒时代思想转折 321

(三)封建主流法律思想的内容 323

四、西汉后期到东汉法律思想的发展与论争 324

(一)西汉后期围绕统治方针的辩论 324

(二)《白虎通义》的纲常思想 325

(三)道家的反主流法律思想 327

(四)王充对主流法律思想的批判 330

(五)东汉后期社会批判与法制改革说 332

第三节 秦汉立法与法律形式 334

一、立法概况 334

(一)秦代立法的严峻 334

(二)西汉前期立法的轻缓 335

(三)武帝时期立法的繁苛 337

(四)西汉后期至东汉立法的反复 338

二、主要法律形式:律与令 340

(一)律的制定过程 340

(二)律的篇目 341

(三)令的篇目 345

三、秦汉的科、比、式与法律解释 348

(一)科、比与故事 348

(二)式与法律解释 350

(三)经义决狱的作用 351

第四节 秦汉法律内容 352

一、保障国家政治制度 352

(一)巩固专制集权统治 352

(二)官僚与吏员设置 355

(三)官员与贵族等级 357

(四)官员与贵族职责 358

二、强化刑法制度 359

(一)侵犯财产罪 359

(二)杀伤人罪 360

(三)其他各类犯罪 362

(四)刑法的主要原则 363

三、规范行政与屯戍制度 365

(一)经济管理 365

(二)户籍、赋税与徭役 367

(三)工程邮传、奴婢与公共安全 371

(四)北疆屯戍与士卒 372

四、确立民事制度 377

(一)债务与契约 377

(二)婚姻家庭与继承 378

第五节 秦汉司法制度 380

一、司法权与审级 381

(一)中央机关司法权 381

(二)地方与基层司法权 382

(三)管辖与审级 384

二、起诉、受理、追捕与囚禁 385

(一)案件的起诉及其限制 385

(二)案件的受理 389

(三)追捕与囚禁 389

三、证据、审讯、“读鞫”与“乞鞫” 391

(一)证据的搜集 391

(二)审讯步骤与“读鞫” 393

(三)有关“乞鞫”的规定 396

四、刑罚制度及其改革 398

(一)死刑主要种类 398

(二)文景时期的废除肉刑 399

(三)徒刑种类与刑期 400

(四)其他各种刑罚 407

第六节 秦汉法的特征及其在中华法律文明中的地位 408

一、主要特征 408

(一)着力创建统一法制 408

(二)思想转折直接影响法制发展 410

(三)善于结合法制的继承与创新 411

(四)法制基本面貌雄浑质朴 413

二、在中华法律文明中的地位 416

(一)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统一法制 416

(二)多有创造又为后世留下广阔发展空间 416

结论 417

参考书目 418

一、著作 418

二、编著 420

三、论文 420

第五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法 421

第一节 综述 421

一、概况 422

(一)统治中心的多元化 422

(二)民族大融合 422

(三)人口的大迁徙 423

(四)复杂的社会结构 423

(五)商品经济比重相对下降 423

(六)科技、思想文化、艺术的大发展 424

二、近代以来三国两晋南北朝法律史研究综述 425

(一)近代西方历史观引入后的三国两晋南北朝史研究成果 425

(二)三国两晋南北朝法史研究述评 427

第二节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法律思想 433

一、汉代经学的神学化转向多元化发展 434

(一)儒学的低落 434

(二)名法思潮的复兴及对礼法融合思想的推动 443

二、玄学对“名教”的挑战 447

(一)玄学的兴起 447

(二)玄学的发展 448

(三)玄学法律思想的主要特征 452

三、律学理论的大发展 453

(一)律学的形成与发展 454

(二)杜预“简直”的立法理论 455

(三)张斐“以礼帅律”的律学理论 456

(四)刘颂的罪刑法定思想 459

四、佛、道教思想对法律思想的影响 460

(一)佛教的传入与盛行 460

(二)佛教与名教的关系 462

(三)道教的创立与传播 463

(四)葛洪的“玄”“道”本体论 464

第三节 三国两晋南北朝立法成就 466

一、立法基本成就 466

(一)《魏律》 466

(二)《晋律》 470

(三)《北魏律》、《北齐律》 474

二、法律形式的创新 479

(一)律体例的规范化与内容的纯粹化 479

(二)律的主要篇目 481

(三)令的含义及界定 483

(四)格的产生 484

(五)式的发展 485

第四节 三国两晋南北朝法律内容 486

一、封建专制政治体制的改进与完善 486

(一)中央与地方行政体制的演变 487

(二)九品中正制的确立 490

(三)御史监察制度的完善 495

二、刑事法律制度的儒家化 497

(一)刑事法律原则的儒家化 498

(二)贵族官僚特权的制度化 502

(三)礼法融合进一步发展的原因 508

三、经济法律制度 510

(一)土地制度 510

(二)赋役制度 513

四、民事法律制度 515

(一)尊卑良贱的身份等级关系 515

(二)婚姻、家庭与继承 516

(三)债务与契约 518

第五节 三国两晋南北朝司法制度 519

一、司法权与审级 519

(一)中央司法机关与职权 519

(二)地方与基层司法权 521

(三)律博士的设立 522

二、刑讯与审判制度 523

(一)刑讯的制度化 523

(二)死刑报奏制度 526

(三)直诉制度 528

三、刑罚制度及其改革 529

(一)肉刑废复之争 530

(二)刑罚制度的文明化 535

第六节 三国两晋南北朝法律文明的地位 544

一、主要特征 544

(一)立法活动活跃 544

(二)法律思想多元发展 545

(三)律学成就促进立法技术提高 546

(四)法律原则、制度的儒家化 550

(五)少数族法文化推动礼法结合的发展 551

二、在中华法律文明中的地位 554

(一)开创每一政权都立法的惯例 554

(二)确立了礼法融合的法制模式 555

(三)构建了封建刑律的结构体系 556

(四)初创了封建五刑制度的基础 557

结论 557

参考书目 558

下编 563

第六章 上古日本法 563

第一节 综述 563

一、民族与国家的起源 566

二、绳纹时期 567

三、弥生时期 570

四、古坟时期 575

五、7世纪初的改革时期 577

第二节 古代国家与法的形成 579

一、日本国体的起源 579

二、中央与地方制度 580

三、经济与财政制度 582

四、刑法及神判惯例 583

五、刑罚及其解除 584

六、法与宗教的关系 585

第三节 氏姓制度 587

一、氏姓制度的产生和发展 587

二、氏族团体 588

三、氏名权 589

四、社会身份制度 590

第四节 古代民事法与成文法的开端 593

一、婚姻与继承制度 593

二、古代土地制度 595

三、古代成文法的开端:《十七条宪法》 598

小结 601

参考文献 602

一、著作 602

二、论文 603

三、译著 603

四、日文论著 603

第七章 古代朝鲜法 605

第一节 综述 605

一、概念界定 605

二、研究现状 607

三、研究方法和视角 614

第二节 古代朝鲜法的起源和发展 614

一、“朝鲜”词义考 614

二、古代朝鲜国家和法的起源 616

三、古代朝鲜法发展的阶段 621

第三节 政权性质及其演变 624

一、前三国时期的部族制 624

二、三国时期的君主制 628

第四节 刑事法 633

一、箕子“犯禁八条”考论 633

二、从部族法到律令制 639

第五节 民事法 650

一、婚姻形态 650

二、所有权的萌芽和发展 655

第六节 朝鲜古代法的特征 658

一、从习惯法到制定法 658

二、开始受到中原王朝法律的影响 659

三、独具特色的民族法初步形成 660

第七节 朝鲜古代法的历史地位 661

一、促进了朝鲜半岛统一中央集权国家的初步形成 661

二、中国法律文化向日本传播的桥梁 662

小结 664

参考文献 665

一、古籍 665

二、著作 666

三、论文 666

第八章 古代越南法 668

第一节 综述 668

一、越南民族和国家的起源 669

二、越南的第一次“北属”时期(前214—公元39年) 674

三、越南的第二次“北属”时期(43—544年) 675

第二节 文朗国与瓯雒国时期的法 677

一、社会制度 677

二、土地制度 678

三、家庭、亲缘制度 678

第三节 越南“北属”时期的法律制度 679

一、法律表现形式 680

二、南越国时期交趾、九真郡的法律制度 681

三、两汉在交趾、九真、日南三郡的法律制度 684

四、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交州的法律制度 688

第四节 林邑国的法律制度 689

一、身份法 689

二、王权制度 690

三、刑罚制度 690

四、婚姻制度 691

结论 691

参考文献 692

一、古籍与著述 692

二、译著与外文 693

第九章 古代印度法 694

第一节 综述 694

一、印度的地域及自然地理 695

二、古代印度法的时间界限及印度古代史 695

三、古代印度法的渊源 699

四、其他包含古代印度法内容的资料 702

五、研究现状 706

第二节 古代印度政治法 708

一、古代印度政治法的基石:种姓制度 709

二、政权组织 716

第三节 婚姻家庭法与继承法 724

一、古印度两性社会地位的变迁 724

二、《摩奴法论》中有关婚姻法的规定 728

三、继承法 733

第四节 财产法 737

一、物权 737

二、债法 743

第五节 刑法及诉讼制度 748

一、刑法 748

二、诉讼制度 753

第六节 古代印度法的特征和历史地位及对外传播 759

一、特征 759

二、历史地位 764

三、对外传播 766

参考文献 769

一、古籍 769

二、著作 769

三、论文 770

四、外文 771

索引 772

后记 786

附图表目录 177

古代中国春秋列国图 177

战国七雄草图 179

《法经》争论观点对照表 235

各诸侯国变法一览表 241

春秋战国土地所有制变化 247

各诸侯国地区文明异同表 263

上古日本法年表 602

三国官制表 632

古印度世系表 7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