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1
一、“我是谁”——研究主题的确定 1
(一)“我是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实践反思 1
(二)“我是谁”:对身份认同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主体性关联的理论追问 5
二、相关研究评析 7
(一)“主体”与“主体性” 7
(二)教师主体性 12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主体性 13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15
第一章 “一身一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主体性的核心 18
一、教师身份认同的内涵 18
(一)身份和身份认同 18
(二)教师角色与身份认同 21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一身一任” 25
(一)教师的“一身二任” 25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一身二任” 31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一身一任” 33
(四)“一身一任”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主体性 43
第二章 历史视阈:“一身一任”主体性的沿革及其特点 51
一、新中国成立后30年政治理论课教师主体性的特点 52
(一)模仿苏联:新身份的确立与教师主体性的萌发 53
(二)“革命教化”:身份认同偏差与教师主体性的遮蔽 72
(三)极端教化:身份认同和教师主体性的缺失和异化 79
(四)拨乱反正:身份认同的恢复和教师主体性的重现 81
二、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主体性的特点 84
(一)教育反思:身份认同的重构与教师主体性的复苏 84
(二)从“85方案”到“98方案”:时代要求与教师主体自觉 89
三、身份认同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主体性的历史交互 105
(一)多元多变:“一身一任”教师主体性的受动与顺应 106
(二)从遮蔽到明确:“一身一任”主体性的历史生成 109
第三章 现实关照:“一身一任”主体性的影响要素 117
一、“他者”映射:“一身一任”教师主体性的外部因素 118
(一)来自“05方案”的支持和政策“他者”的被动 118
(二)来自学生“他者”的“忽略” 140
(三)来自社会“他者”的“偏见” 147
二、自我认同:“一身一任”教师主体性的内在因素 152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自我认同现状 152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自我认同的困境与重构 161
三、群体认同:“一身一任”教师主体性的衡量标尺 193
(一)自为VS合作:教师的两难选择 193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间合作缺失的缘由 194
第四章 多元协同:“一身一任”主体性的有效建构 197
一、环境建构:“一身一任”的制度安排和文化氛围 197
(一)“一身一任”的政策建构和制度安排 198
(二)“一身一任”的认同培育和氛围营造 217
二、受众建构:教师与学生“他者”的良善交往 224
(一)教师的“价值导引”与学生的“主动建构” 225
(二)开展“共生互学”的师生主体间对话 226
三、自我建构:认同强化与“一身一任”的能动自觉 229
(一)来自教师个案的考察与分析 230
(二)向度超越:对外自我解放和对内自我增能 234
(三)“有效组织胜过单打独斗”:团队合作和群体认同 253
结语 “一身一任”:突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瓶颈的关键 259
一、发现“前程”——对职业本质属性的反思 259
二、“各奔前程,但却在同一林中”——坚持平等对话协同 260
三、“林中有路”——自觉实现“一身一任”的意义建构 261
参考文献 264
附录 292
一、上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研究发展报告调研问卷 292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职业认同状况调查问卷 301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职业认同访谈提纲 306
后记 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