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中国古代戏曲理论的理论形态、内涵与美学特征及其历史分期 1
第一节 中国古代戏曲理论的理论形态 1
第二节 中国古代戏曲理论的内涵 4
第三节 中国古代戏曲理论的美学特征 6
第四节 中国古代戏曲理论的历史分期 10
第五节 中国古代戏曲理论著作的汇辑与整理 11
第二章 中国古代戏曲理论的萌芽 14
先秦至唐代表演艺术批评概况 14
第一节 先秦典籍中的歌舞史料与“礼乐”论 14
一、先秦典籍中记载的歌舞史料 14
二、先秦的“礼乐”理论 18
三、《礼记·乐记》的理论内涵 24
第二节 两汉时期的乐府、百戏记载与诗论 28
一、汉乐府的兴起及其记述 28
二、汉代百戏的兴起及其记载 30
三、奠定戏曲教化论的《毛诗序》的诗论 32
第三节 魏晋南北朝的声律论与形神论 35
一、“声律论”的提出 35
二、文论、画论中的“形神论” 40
三、《宋书·乐志》对乐府的评论 44
四、魏晋南北朝典籍对百戏的记载与评述 47
第四节 唐代的歌舞史论与乐律论 49
一、《教坊记》中的歌舞史料及其论述 50
二、《乐府杂录》的歌舞史料与乐律理论 56
三、唐代乐舞诗中的乐舞观 61
第三章 中国古代戏曲理论的雏形 66
宋杂剧理论概况 66
第一节 宋杂剧演出情形的记载 66
第二节 宋杂剧的剧目与内容的记载与评述 72
第三节 宋杂剧艺术特征的探讨 77
第四节 宋代理学家的戏剧观与禁戏论 80
第四章 中国古代戏曲理论的成熟 86
元代至明初戏曲理论概况 86
第一节 钟嗣成《录鬼簿》的杂剧史论与戏曲创作论 86
一、钟嗣成的生平与《录鬼簿》的成书 86
二、《录鬼簿》的曲体论 92
三、《录鬼簿》的杂剧史论 96
四、《录鬼簿》的戏曲创作论 99
五、《录鬼簿》对后世曲论的影响 104
第二节 夏庭芝的《青楼集》与元杂剧表演论 106
一、夏庭芝的生平与《青楼集》的成书 106
二、《青楼集志》中的杂剧论 109
三、元代杂剧艺人的身份与生态 111
四、元代杂剧艺人的表演技艺 117
第三节 芝庵《唱论》的曲唱理论 120
一、元曲体制论 120
二、宫调声情说 123
三、曲唱技巧论 127
第四节 周德清《中原音韵》的曲学理论 131
一、周德清的生平与《中原音韵》的成书 131
二、乐府北曲论 135
三、曲韵论与韵谱 141
四、曲律论与曲谱 152
五、《中原音韵》对后世曲学的影响 158
第五节 杨维桢的曲作序跋与曲论 159
一、今乐府论 159
二、情性论 162
三、戏曲劝惩论 164
第六节 胡祗遹的戏曲理论 167
一、胡祗遹的生平与杂剧艺人的交往 167
二、“乐音与政通”——理学家的戏曲观 168
三、“九美说”——戏曲表演技艺论 171
四、论“杂剧”之“杂”和“奇”——杂剧本体论 173
第七节 朱权《太和正音谱》及其曲论 174
一、生平与著述 175
二、戏曲功能论 176
三、戏曲风格论 178
四、杂剧题材论 184
五、音律论与北曲谱 186
六、《太和正音谱》中的戏曲史料 188
七、朱权的其他戏曲论著 190
第八节 贾仲明和《录鬼簿续编》 195
第九节 明初教化派的戏曲观 197
第五章 中国古代戏曲理论的发展 202
明代嘉、隆间戏曲理论概况 202
第一节 魏良辅对昆山腔的改革与《南词引正》 203
一、魏良辅的生平及其对昆山腔的改革 203
二、《南词引正》对昆山腔的产生及南北曲唱腔流变的记载 206
三、《南词引正》的演唱技巧论 211
第二节 李开先的曲学实践与戏曲理论 215
一、曲学实践与曲学成就 215
二、“今之乐犹古之乐”——推崇戏曲和俗曲 218
三、“激劝人心,感移风化”——戏曲功能论 222
四、“文随俗远”——戏曲本色论 226
第三节 何良俊《四友斋丛说》中的曲论 229
一、生平与著述 230
二、本色论 232
三、音律论 238
四、情真说 240
第四节 徐渭的《南词叙录》和南戏研究 243
一、徐渭的生平及撰写《南词叙录》的缘起 243
二、南戏起源与流变论 245
三、南戏体制论 249
四、戏曲本色论 252
第五节 王世贞《艺苑卮言》中的曲论 256
一、戏曲起源论 257
三、戏曲风格论 260
四、戏曲语言论 262
五、王世贞曲论的影响与局限 268
第六节 李贽的“童心说”和“化工说” 270
一、童心说 270
二、化工说 273
三、李贽对戏曲的评点 276
第六章 中国古代戏曲理论的繁荣 283
明代万历年间戏曲理论概况 283
第一节 沈璟的戏曲主张与曲学成就 284
一、生平与著述 284
二、《论曲》散套与戏曲音律论 285
三、《南九宫十三调曲谱》对南曲曲律的规范 297
四、《南词韵选》与《北词韵选》对南北曲字声的规范 321
五、本色论 333
六、沈璟曲学思想的影响 336
第二节 汤显祖的戏曲理论 338
一、写情论 339
二、音律论 346
三、表演论 348
第三节 汤沈之争 353
第四节 胡应麟的戏曲考论与谢肇制的戏曲虚实论 356
一、胡应麟的戏曲考论 356
二、谢肇制的戏曲虚实论 371
第五节 臧懋循的“当行论”及对“四梦”的批评 374
一、生平与刊刻戏曲 374
二、当行论 378
三、《玉茗堂传奇》的批评与改编 382
第六节 徐奋鹏对《琵琶记》的“清玩”与批评 393
第七节 徐复祚《三家村老委谈》中的曲论 401
一、本色论 402
二、情节论 405
三、结构论 407
四、音律论 409
第八节 潘之恒的戏曲表演论 412
一、生平与观剧活动 412
二、传神论 415
三、演员素养论 419
四、表演技巧论 420
五、表演风格论 424
第九节 王骥德的《曲律》及其曲论 426
一、生平与著述 426
二、戏曲起源论 428
三、论戏曲音律 433
四、论戏曲结构 450
五、虚实论 453
六、论戏曲语言 456
七、戏曲风格论 461
八、论汤沈之争 468
第十节 吕天成的《曲品》及其戏曲理论 473
一、生平与著述 474
二、品曲标准 478
三、戏曲情节论 481
四、戏曲结构论 487
五、当行本色论 492
六、论汤沈之争 496
七、《曲品》的局限与影响 498
第十一节 沈德符《顾曲杂言》的戏曲理论与戏曲史料 499
一、论《西厢记》、《拜月亭》、《琵琶记》的成就高低 500
二、本色论和当行论 503
三、“元以曲取士”说 510
四、《顾曲杂言》中的戏曲史料 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