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1
一、呼吸的概念和意义 1
二、呼吸系统的概念 2
三、呼吸系统与其他系统的关系 3
四、科学技术进步对呼吸医学的促进作用 4
第一篇 呼吸系统的形态学基础 5
第一章 呼吸系统的解剖结构 6
第一节 呼吸器官 6
一、鼻 6
二、咽 9
三、喉 11
四、气管与主支气管 16
五、肺 17
六、胸膜 21
七、纵隔 22
第二节 呼吸运动装置 23
一、骨性胸廓 23
二、呼吸肌 28
三、呼吸运动 33
第三节 呼吸系统的血管、淋巴管和神经 33
一、鼻的血管、淋巴管和神经 33
二、咽的血管、淋巴管和神经 36
三、喉的血管、淋巴管和神经 36
四、气管的血管、淋巴管和神经 38
五、支气管和肺的血管、淋巴管和神经 38
六、胸膜的血管、淋巴管和神经 40
七、胸壁的血管、淋巴管和神经 41
八、膈的血管、淋巴管和神经 44
第二章 呼吸系统的组织结构 47
第一节 呼吸道 47
一、上呼吸道 47
二、下呼吸道 49
第二节 肺 50
一、导气部 50
二、呼吸部 52
第三章 呼吸系统的胚胎发生 57
第一节 呼吸器官的发生 57
一、鼻的发生 57
二、咽的发生 58
三、喉、气管和支气管的发生 58
四、肺的发生 60
第二节 呼吸运动装置的发生 61
一、胸廓的发生 61
二、呼吸肌的发生 62
三、胸膜腔的发生 62
第二篇 呼吸系统的生理学基础 65
第四章 呼吸的基本过程和原理 66
第一节 肺通气 66
一、肺通气原理 66
二、肺通气功能的评价 74
三、机械通气的生理学基础 78
第二节 肺换气和组织换气 79
一、肺换气和组织换气的基本原理 79
二、肺换气 80
三、组织换气 84
第三节 氧和二氧化碳在血液中的运输 85
一、氧和二氧化碳在血液中的存在形式 85
二、氧的运输 86
三、二氧化碳的运输 90
第五章 呼吸运动的调节 95
第一节 各级呼吸中枢的调节作用和呼吸节律的产生 95
一、各级呼吸中枢的调节作用 95
二、呼吸节律的产生 98
第二节 呼吸运动的反射性调节 99
一、化学感受性反射 99
二、肺牵张反射 103
三、本体感受性反射 103
四、防御性呼吸反射 104
第三节 运动时和特殊环境下呼吸运动的调节 104
一、运动时呼吸运动的调节 104
二、特殊环境下呼吸运动的调节 105
第四节 出生时呼吸运动的建立和胎儿及新生儿呼吸运动及其调节的特点 106
一、出生时呼吸运动的建立 106
二、胎儿及新生儿呼吸运动及其调节的特点 107
第六章 呼吸系统的非呼吸功能 110
第一节 呼吸道的非呼吸功能 110
一、加温加湿和过滤清洁吸入气体 110
二、黏液-纤毛转运功能 111
三、咳嗽反射和喷嚏反射 112
四、呼吸道和肺的免疫功能 112
第二节 肺的非呼吸功能 112
一、肺的滤过功能 112
二、肺的代谢功能 113
三、肺的其他非呼吸功能 116
第三篇 呼吸系统的疾病基础 119
第七章 呼吸系统疾病的免疫学基础 120
第一节 呼吸系统的免疫功能 120
一、固有免疫 120
二、适应性免疫 123
第二节 免疫功能异常与呼吸系统疾病 125
一、超敏反应与呼吸系统疾病 125
二、自身免疫异常与呼吸系统疾病 127
三、免疫缺陷与呼吸系统疾病 128
四、免疫监视与呼吸系统肿瘤 129
五、免疫排斥与肺移植 130
第八章 呼吸系统疾病的病理学变化 132
第一节 呼吸道和肺部感染 132
一、鼻炎 132
二、鼻窦炎 133
三、扁桃体炎 134
四、咽炎 134
五、喉炎 135
六、急性气管-支气管炎 135
七、细支气管炎 135
八、肺炎 136
九、肺脓肿 140
十、肺结核病 141
第二节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144
一、慢性支气管炎 144
二、肺气肿 145
第三节 支气管扩张症 147
第四节 支气管哮喘 148
第五节 间质性肺疾病 149
一、肺尘埃沉着病 149
二、肺结节病 152
三、特发性肺纤维化 152
第六节 呼吸窘迫综合征 153
一、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153
二、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154
第七节 肺血管病 154
一、急性肺源性心脏病 155
二、慢性肺动脉高压症 155
三、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156
四、肺血栓栓塞症 157
五、原发性肺动脉高压症 158
第八节 呼吸系统肿瘤 158
一、鼻咽癌 158
二、喉癌 160
三、肺癌 160
第九节 胸膜疾病 164
一、胸膜炎 164
二、胸腔积液 165
三、胸膜肿瘤 165
第十节 纵隔疾病 166
一、胸腺瘤 166
二、胸腺癌 167
第九章 呼吸系统疾病的病理生理学机制 171
第一节 缺氧 171
一、缺氧的分类 171
二、缺氧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172
三、缺氧对机体功能和代谢的影响 175
四、缺氧防治的病理生理学基础 181
第二节 酸碱平衡紊乱 182
一、酸碱平衡的调节 182
二、酸碱平衡紊乱的类型及常用检测指标 185
三、单纯型酸碱平衡紊乱 187
四、混合型酸碱平衡紊乱 193
五、分析判断酸碱平衡紊乱的方法 194
第三节 呼吸衰竭 196
一、概念和分类 196
二、病因 197
三、发病机制 198
四、呼吸衰竭对机体功能和代谢的影响 201
五、呼吸衰竭防治的病理生理学基础 204
第四节 肺水肿 205
一、概念和分类 205
二、病因 206
三、发病机制 207
四、肺水肿防治的病理生理学基础 208
第五节 肺缺血-再灌注损伤 209
一、肺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机制 209
二、肺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表现 214
三、肺缺血-再灌注损伤防治的病理生理学基础 214
第四篇 呼吸系统疾病治疗的药理学基础 217
第十章 平喘、镇咳、祛痰和呼吸中枢兴奋药 218
第一节 平喘药 218
一、糖皮质激素药物 218
二、β2-受体激动药 220
三、白三烯调节剂 221
四、茶碱类药物 221
五、炎症细胞膜稳定剂 223
六、抗胆碱药物 223
七、抗IgE药物 224
八、其他治疗哮喘药物 224
第二节 镇咳药 224
一、中枢性镇咳药 224
二、外周性镇咳药 225
第三节 祛痰药 225
一、痰液稀释药 225
二、黏痰溶解药 225
第四节 呼吸中枢兴奋药 226
第十一章 治疗呼吸系统感染药 228
第一节 概述 228
一、抗呼吸系统感染药物的分类 228
二、抗菌药物的常用术语 228
三、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 229
四、药物在呼吸系统的分布 230
五、细菌耐药性 230
第二节 β-内酰胺类抗生素 231
一、青霉素类 231
二、头孢菌素类抗生素 233
三、其他β-内酰胺类抗生素 234
第三节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235
一、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共性 235
二、常用药物 237
第四节 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及万古霉素类 238
一、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238
二、林可霉素类 240
三、万古霉素类 240
第五节 四环素类 241
第六节 人工合成抗菌药 242
一、喹诺酮类抗菌药 242
二、磺胺类抗菌药 245
三、其他合成抗菌药 247
第七节 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 247
一、临床应用抗菌药物的基本原则 247
二、抗菌药的联合应用 248
三、抗菌药在肝、肾功能不全患者中的应用 248
第八节 抗结核病药 249
一、常用抗结核病药 249
二、抗结核病药应用的基本原则 254
第九节 抗病毒药 254
一、抗病毒药的作用机制 254
二、常用的抗病毒药 255
第十节 抗真菌药 257
一、抗生素类抗真菌药 257
二、三唑类抗真菌药 257
三、嘧啶类抗真菌药 258
四、丙烯胺类抗真菌药 259
五、棘白菌素类抗真菌药 259
第十一节 抗阿米巴病药 260
第十二章 治疗呼吸系统肿瘤药 263
第一节 影响核酸生物合成的药物 263
一、二氢叶酸还原酶抑制剂 264
二、核糖核苷酸还原酶抑制剂 264
第二节 影响DNA结构与功能的药物 265
一、烷化剂 265
二、破坏DNA的铂类配合物 266
三、破坏DNA的抗生素类药物 267
四、拓扑异构酶抑制剂 268
第三节 干扰转录过程和阻止RNA合成的药物 269
第四节 抑制蛋白质合成与功能的药物 270
第五节 分子靶向药物 272
一、小分子化合物 272
二、单克隆抗体 273
中英文名词对照索引 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