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绪论 1
1.1 会计的意义 1
1.1.1 会计的产生和发展 1
1.1.2 会计的概念 3
1.1.3 会计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4
1.1.4 会计的本质 5
1.2 会计的目的、特点与性质 5
1.2.1 会计的目的 5
1.2.2 会计的特点 6
1.2.3 会计的性质 7
1.3 会计的对象 8
1.3.1 会计的一般对象 8
1.3.2 资金及资金运动 8
1.3.3 工业企业会计的对象 10
1.3.4 商品流通企业会计的对象 11
1.3.5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的对象 11
1.4 会计的职能与任务 12
1.4.1 会计的职能 12
1.4.2 会计的任务 13
1.5 会计的方法 14
1.5.1 会计的方法依存于会计数据处理技术 14
1.5.2 会计的方法 15
1.5.3 会计核算的方法 15
1.5.4 会计分析和会计检查的方法 17
1.6 会计学及其分支 18
1.6.1 会计学与有关学科的关系 18
1.6.2 会计学的内容 18
2会计前提和会计原则 20
2.1 会计前提的意义 20
2.2 会计前提的基本内容 20
2.2.1 会计主体 20
2.2.2 持续经营 21
2.2.3 会计分期 22
2.2.4 货币计量 23
2.3 会计原则 23
2.3.1 企业会计准则的概念 23
2.3.2 企业会计准则的内容 24
2.3.3 企业会计准则的产生与发展 24
2.3.4 新《企业会计准则》的特点和创新 25
2.3.5 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 26
3账户和复式记账 34
3.1 会计要素及其关系 34
3.1.1 反映财务状况的要素 34
3.1.2 确定经营成果的要素 37
3.1.3 会计等式 42
3.2 会计科目 48
3.2.1 会计科目的意义 48
3.2.2 会计科目的设置 48
3.2.3 会计科目的分类 53
3.3 账户及其结构 54
3.3.1 账户及设置账户的必要性 54
3.3.2 账户的基本结构 54
3.3.3 借贷记账法账户的结构 55
3.3.4 会计对象、会计要素、会计科目、账户的关系 58
3.4 复式记账 59
3.4.1 记账方法 59
3.4.2 借贷记账法 60
3.4.3 账户对应关系和会计分录 63
3.5 总分类账户和明细分类账户 65
3.5.1 同时设置总分类账户和明细分类账户的原因 65
3.5.2 总分类账户与明细分类账户的关系 66
3.5.3 总分类账户和明细分类账户的平行登记 66
3.6 试算平衡 71
3.6.1 总分类账户本期发生额对照表的编制 72
3.6.2 明细分类账户本期发生额明细表的编制 77
4成本、费用和营业收入、利润 79
4.1 产品制造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 79
4.2 物资采购过程核算 80
4.2.1 物资采购成本的组成 80
4.2.2 物资采购过程核算需要设置的账户 83
4.2.3 物资采购过程的主要经济业务核算 85
4.2.4 物资采购成本计算 87
4.2.5 有关在途物资核算的说明 89
4.3 产品生产过程核算 96
4.3.1 生产费用与产品生产成本的概念 96
4.3.2 产品生产成本计算的一般程序 98
4.3.3 生产过程核算需要设置的账户 99
4.3.4 生产过程中主要经济业务的核算 100
4.3.5 产品生产成本计算 106
4.4 产品销售过程和财务成果的核算 108
4.4.1 销售过程的核算 108
4.4.2 财务成果的核算 112
5所有者权益 118
5.1 所有者权益的性质和构成内容 118
5.1.1 所有者权益的性质 118
5.1.2 所有者权益的构成内容 119
5.1.3 国有独资公司的投入资本 122
5.1.4 有限责任公司的投入资本 122
5.2 股份有限公司投入资本 123
5.2.1 普通股及其权利 123
5.2.2 优先股的特点及类型 124
5.2.3 股本的核算 125
5.2.4 资本公积的核算 128
5.3 股份有限公司留存利润 130
5.3.1 公司利润分配的程序 131
5.3.2 留存利润的有关业务及其会计处理 131
5.4 其他经济业务 135
5.4.1 银行借款的核算 135
5.4.2 货币资金结算业务的核算 138
5.4.3 固定资产售出、清理和投资的核算 139
5.4.4 职工福利费使用的核算 141
5.4.5 债务重组 141
5.4.6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 143
5.4.7 无形资产 146
5.4.8 资产减值 147
5.4.9 政府补助 148
6实地盘存制和永续盘存制 149
6.1 存货核算的意义和方法 149
6.1.1 存货的意义 149
6.1.2 存货核算的方法 149
6.2 实地盘存制 150
6.2.1 实地盘存制的概念 150
6.2.2 实地盘存制的优缺点 150
6.3 永续盘存制 151
6.3.1 永续盘存制的概念 151
6.3.2 永续盘存制的优缺点 151
6.4 发出存货的计价方法 151
6.4.1 先进先出法 152
6.4.2 后进先出法 153
6.4.3 加权平均法 154
6.4.4 最后进价法 156
6.4.5 个别计价法 156
7账户分类 159
7.1 账户按经济内容分类 159
7.1.1 概述 159
7.1.2 账户按经济内容分类 159
7.2 账户按经济用途和结构分类 159
7.2.1 基本账户 161
7.2.2 调整账户 165
7.2.3 业务账户 168
8会计凭证 174
8.1 会计凭证的意义和种类 174
8.1.1 会计凭证的意义 174
8.1.2 会计凭证的种类 175
8.2 原始凭证的填制与审核 182
8.2.1 原始凭证的基本内容 182
8.2.2 原始凭证的填制方法 183
8.2.3 原始凭证填制的要求 183
8.2.4 原始凭证的审核 184
8.3 记账凭证的填制与审核 185
8.3.1 记账凭证的基本内容 185
8.3.2 记账凭证的填制方法 185
8.3.3 记账凭证填制的要求 187
8.3.4 记账凭证的审核 188
8.4 会计凭证的传递与保管 188
8.4.1 会计凭证传递和保管的意义 188
8.4.2 会计凭证的传递 188
8.4.3 会计凭证的保管 189
8.5 会计电算化下的会计凭证 190
8.5.1 会计电算化下的原始凭证 190
8.5.2 会计电算化下的记账凭证 190
9会计账簿 194
9.1 会计账簿的意义和分类 194
9.1.1 会计账簿的意义 194
9.1.2 会计账簿的分类 195
9.2 日记账的发展 196
9.2.1 两栏式日记账 196
9.2.2 分栏式日记账 197
9.2.3 特种日记账 199
9.2.4 多栏式特种日记账 201
9.3 分类账的发展 203
9.3.1 总分类账簿和明细分类账簿 203
9.3.2 总分类账的格式和登记方法 205
9.3.3 明细分类账的格式和登记方法 205
9.4 会计电算化下的账簿 208
9.4.1 会计电算化下的日记账簿 208
9.4.2 会计电算化下的分类账簿 208
10记账 214
10.1 记账的意义和种类 214
10.1.1 记账的意义 214
10.1.2 记账的种类 214
10.2 记账的要求 215
10.3 错账的更正方法 216
10.3.1 划线更正法 216
10.3.2 红字更正法 216
10.3.3 补充登记法 218
11对账和结账 219
11.1 权责发生制和账项调整 219
11.1.1 收入和费用的收支期间与应归属期间 219
11.1.2 收付实现制 220
11.1.3 权责发生制 220
11.1.4 收付实现制与权责发生制的比较 220
11.1.5 期末账项调整 221
11.2 对账的意义、内容及方法 223
11.2.1 对账的意义 223
11.2.2 对账的内容 223
11.2.3 对账的方法 224
11.3 结账的意义和内容 225
11.3.1 结账的意义 225
11.3.2 结账的内容 225
12财产清查 227
12.1 财产清查的意义和作用 227
12.1.1 财产清查的意义 227
12.1.2 财产清查的作用 227
12.2 财产清查的步骤、种类和方法 228
12.2.1 财产清查的步骤 228
12.2.2 财产清查的种类 229
12.2.3 财产清查的方法 230
12.3 财产清查结果的处理 236
12.3.1 财产清查结果的处理步骤 236
12.3.2 财产清查结果的账务处理方法 236
13财务会计报告 242
13.1 财务会计报告的作用、种类和编制要求 242
13.1.1 财务会计报告的作用 242
13.1.2 财务会计报告的种类 244
13.1.3 财务会计报告的编制要求 246
13.2 财务状况报告 247
13.2.1 资产负债表的性质和作用 247
13.2.2 资产负债表的项目分类、排列方式 248
13.2.3 资产负债表的格式 248
13.2.4 资产负债表的编制 250
13.2.5 所有者权益(或股东权益)变动表的编制 256
13.3 财务成果报告 260
13.3.1 损益表 260
13.3.2 利润分配表 264
13.4 现金流量报告 268
13.4.1 由财务状况变动表转为现金流量表的原因 268
13.4.2 现金流量表的作用 269
13.4.3 现金流量表的编制 269
13.5 会计报表附注与合并财务会计报告 277
13.5.1 括号注释 278
13.5.2 底注 278
13.5.3 财务会计报告的合并 280
13.6 财务会计报告的分析 283
13.6.1 财务会计报告分析的目的 283
13.6.2 财务会计报告分析的主要方法 283
13.6.3 财务会计报告分析中常用的指标 284
13.7 财务会计报告的报送、审核、批复、汇总和公证 287
13.7.1 财务会计报告的报送 287
13.7.2 财务会计报告的审核 287
13.7.3 财务会计报告的批复 288
13.7.4 财务会计报告的汇总 288
13.7.5 财务会计报告的公证 289
14账务处理程序 290
14.1 概述 290
14.1.1 账务处理程序的意义 290
14.1.2 制定账务处理程序应遵守的原则 290
14.1.3 账务处理的一般程序 291
14.1.4 会计循环 291
14.1.5 账务处理程序的分类 293
14.2 记账凭证账务处理程序 294
14.2.1 记账凭证账务处理程序的特点 294
14.2.2 记账凭证账务处理程序设置的记账凭证和账簿 294
14.2.3 记账凭证账务处理程序的工作步骤 294
14.2.4 记账凭证账务处理程序的优缺点及适用性 295
14.3 汇总记账凭证账务处理程序 295
14.3.1 汇总记账凭证账务处理程序的特点 295
14.3.2 汇总记账凭证账务处理程序设置的记账凭证和账簿 295
14.3.3 汇总记账凭证的编制方法 296
14.3.4 汇总记账凭证账务处理程序总账的登记方法 298
14.3.5 汇总记账凭证账务处理程序的工作步骤 298
14.3.6 汇总记账凭证账务处理程序的优缺点及适用性 298
14.4 科目汇总表账务处理程序 299
14.4.1 科目汇总表账务处理程序的特点 299
14.4.2 科目汇总表账务处理程序设置的记账凭证和账簿 299
14.4.3 科目汇总表的编制方法 299
14.4.4 科目汇总表账务处理程序的工作步骤 300
14.4.5 科目汇总表账务处理程序的优缺点及适用性 301
14.5 多栏式日记账账务处理程序 301
14.5.1 多栏式日记账账务处理程序的特点 301
14.5.2 多栏式日记账账务处理程序设置的记账凭证和账簿 302
14.5.3 转账凭证科目汇总表的编制方法 302
14.5.4 多栏式日记账账务处理程序的工作步骤 302
14.5.5 多栏式日记账账务处理程序的优缺点及适用性 303
14.6 日记总账账务处理程序 303
14.6.1 日记总账账务处理程序的特点 303
14.6.2 日记总账账务处理程序设置的记账凭证和账簿 303
14.6.3 日记总账账务处理程序的工作步骤 304
14.6.4 日记总账账务处理程序的优缺点及适用性 305
14.7 会计电算化账务处理程序 305
14.7.1 会计电算化账务处理程序的特点 305
14.7.2 会计电算化账务处理程序设置的记账凭证和账簿 306
14.7.3 会计基本模式的转变与会计电算化账务处理程序 306
14.7.4 会计电算化账务处理程序的工作步骤 310
14.8 账务处理程序应用举例 311
14.8.1 汇总记账凭证账务处理程序举例 311
14.8.2 科目汇总表账务处理程序举例 334
15会计工作组织与管理 337
15.1 会计工作的管理体制 337
15.1.1 正确组织会计工作的意义 337
15.1.2 会计工作的管理体制 337
15.1.3 组织会计工作的基本要求 338
15.1.4 会计模式 338
15.2 会计机构 339
15.2.1 会计机构的设置 339
15.2.2 会计机构的组织形式 340
15.3 会计人员 341
15.3.1 会计人员的职责和法律责任 341
15.3.2 岗位责任制 343
15.4 会计规范 343
15.4.1 我国会计规范的分层 343
15.4.2 制定会计制度的基本原则 343
15.4.3 会计制度的基本内容 344
15.5 会计档案 344
15.5.1 会计档案的保管 344
15.5.2 会计档案的移交及销毁 344
16会计电算化 345
16.1 会计电算化的现状 345
16.1.1 会计操作技术的发展 345
16.1.2 电子计算机在会计中的应用 345
16.1.3 我国会计电算化发展的现状 346
16.1.4 会计电算化的含义 346
16.1.5 会计电算化的特点 347
16.1.6 会计电算化的作用 348
16.2 会计电算化的实现 348
16.2.1 会计信息系统 348
16.2.2 会计信息系统的物理结构 349
16.2.3 会计信息系统的组织结构 350
16.2.4 会计信息系统人员的配备 351
16.2.5 会计电算化制度的配套与完善 352
16.2.6 会计电算化的基本内容 352
16.3 会计电算化与计算机审计 354
16.3.1 定义 354
16.3.2 计算机审计产生的原因 355
16.3.3 会计电算化对审计的影响与要求 355
16.3.4 计算机审计模式 356
16.4 会计电算化的发展趋势 358
16.4.1 网络化 358
16.4.2 决策支持系统 358
16.4.3 人工智能 359
参考文献 3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