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1
一、研究背景 1
二、研究内容 2
三、研究思路 2
第一章 北部湾经济区发展目标及资源环境现状 5
第一节 发展目标 5
一、发展现状 5
二、发展目标分析 7
第二节 国土资源禀赋及开发利用现状 9
一、土地资源 9
二、矿产资源 12
三、水资源 14
四、海洋资源 16
第三节 生态系统与环境现状 18
一、地质环境 18
二、地表水环境 19
三、大气环境 19
四、生态环境 20
第四节 区域性关键性资源环境因子辨析与评价要素确定 20
第二章 北部湾经济区资源单要素承载力评价 22
第一节 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 22
一、总体思路 22
二、承载关系评价 23
三、承载潜力评价 29
四、结论与建议 33
第二节 水资源承载力评价 34
一、评价思路 34
二、承载关系评价 35
三、承载潜力评价 39
四、未来预测 42
五、结论与建议 44
第三节 海洋资源承载力评价 45
一、评价思路 45
二、承载力评价 45
三、结论与建议 49
第四节 矿产资源承载力评价 50
一、评价思路 50
二、评价方法 51
三、承载力评价 52
四、未来预测 53
五、结论与建议 54
第三章 北部湾经济区环境单要素承载力评价 56
第一节 地质环境承载力评价 56
一、评价思路 56
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 57
三、地震灾害危险性评价 61
四、结论与建议 62
第二节 水环境承载力评价 63
一、评价思路 63
二、水环境承载力评价 64
三、近岸海域水环境承载力评价 66
四、结论与建议 71
第三节 大气环境承载力评价 73
一、评价思路 73
二、评价方法 73
三、承载力评价 75
四、结论与建议 76
第四节 生态承载力评价 78
一、评价思路 78
二、评价方法 78
三、承载力评价 80
四、结论与建议 91
第四章 北部湾经济区综合承载力评价与区划 93
第一节 方法选择 93
一、指标选择 93
二、k-均值聚类法 93
第二节 综合评价与区划 94
一、综合分区结果 94
二、分区管理策略 96
第三节 国土开发保护总体策略与模式建议 100
第五章 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目标及资源环境现状 106
第一节 发展目标 106
一、发展现状 106
二、发展目标分析 107
第二节 国土资源禀赋及开发利用现状 110
一、土地资源 110
二、矿产资源 111
三、水资源 113
第三节 生态系统及环境现状 113
一、地质环境 113
二、地表水环境 113
三、大气环境 114
四、生态环境 115
第四节 区域性关键性资源环境因子辨析与评价要素确定 115
第六章 关中-天水经济区资源单要素承载力评价 117
第一节 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 117
一、评价思路 117
二、耕地资源人口承载力 117
三、城市建设用地人口承载力 122
四、农村居民点人口承载力 128
五、结论与建议 129
第二节 矿产资源承载力评价 130
一、评价思路 130
二、评价方法 130
三、承载力评价 131
四、结论与建议 132
第三节 水资源承载力评价 132
一、评价思路 132
二、水资源承载现状评价 133
三、未来预测 139
四、结论与建议 141
第七章 关中-天水经济区环境单要素承载力评价 143
第一节 地质环境承载力评价 143
一、评价思路 143
二、地震灾害危险性评价 144
三、地质灾害易发程度评价 145
四、地面沉降评价 146
五、结论与建议 147
第二节 地表水环境承载力评价 148
一、评价思路 148
二、地表水环境承载力评价 148
三、结论与建议 151
第三节 大气环境承载力评价 152
一、评价思路 152
二、大气环境承载力评价 152
三、结论与建议 154
第四节 生态承载力评价 154
一、评价思路 154
二、生态功能重要性评价 154
三、生态系统脆弱性评价 156
四、结论与建议 157
第八章 关中-天水经济区综合承载力评价区划 159
第一节 评价方法 159
一、主导因素选择 159
二、李比希最小因子定律 159
三、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多因素综合评判 160
第二节 综合评价与区划 162
一、综合分区结果 162
二、分区管理策略 165
第三节 国土开发保护总体策略与模式建议 169
一、依托主导产业加快结构优化,协调城市分工与协作 169
二、升级改造煤、化工等传统产业,致力发展循环经济 172
三、严格控制人口产业集聚方向和规模,强化地质灾害防治 173
四、加强生态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严格生态保护规划管理 173
第九章 方法总结和政策建议 175
第一节 方法总结 175
一、评价指标体系 175
二、评价时空尺度 175
三、评价技术方法 175
第二节 政策建议 176
一、科学理解和应用评价结论,建立动态监测预警机制 176
二、因地制宜,实施差别化国土开发利用保护政策 177
第三节 本研究创新之处 178
一、拓展评价内涵,创新评价思路 178
二、深化对策建议,对接规划任务 178
三、突出重点要素,开展情景预测 180
四、重视对比总结,提供技术服务 181
附表 182
附表1 两大经济区所采用的不同综合评价方法比较 182
附表2 两大经济区所采用的不同单因素评价方法比较 183
参考文献与资料 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