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1
概貌篇 3
第一节 中西早期诗歌的主要特征及潜在诗学的趋向 3
第二节 “诗言志”的多重性与“摹仿说”的多义性 10
第三节 西方诗性诗学的多义性与中国诗性诗学的内涵 31
1.西方诗性诗学的基本概念 32
2.中国诗性诗学的发展 47
3.中西方诗性诗学的简略比较 69
第四节 中西方审美性诗学的比较 72
1.西方从假朗加纳斯到黑格尔的崇高思想 75
2.中国“道法自然”与“中和为美”的两大审美原则 86
3.“神似”、“神思”和“入神”审美性诗学的发展线索 92
4.中西方审美性诗学之纲的简略比较 105
第五节 中西方的诗学体系及其比较 108
附:毕达哥拉斯数论与中国易学“数”论的异同 123
功用篇 129
第一节 柏拉图与墨子、商鞅、韩非“非诗”思想的比较(附贺拉斯的“寓教于乐”说) 129
第二节 孔子的“诗教”说与亚里士多德的“Catharsis”说(附孔子和亚里士多德关于诗的认识价值的比较) 139
第三节 孔子之后中国诗文的政治教化传统与亚里士多德之后西方的情感、伦理和审美教育传统 148
第四节 席勒的“审美教育”功用说、曹丕与车尔尼雪夫斯基和狄尔泰的本体论功用思想 168
第五节 艺术的忏悔功能 174
第六节 近现代西方非理性主义的艺术功用观 177
价值篇 185
第一节 真与虚构 185
第二节 文与诗 192
第三节 言 202
第四节 “道”与“逻各斯” 226
第五节 诗学与艺术哲学 230
附:文学、摄影等艺术活动之本质的再思考 233
第六节 “象”与“境”和时与空 236
第七节 语言、言语、言说、话语、意象与语象和物象的词义辨析 268
个案篇 279
第一节 道家文学与浪漫主义 279
1.发生学比较 280
2.题材学比较 289
3.诗学比较 296
第二节 符号学的悖论与审美体验 304
第三节 “作者之死”与“诗人之死” 313
第四节 “文体学”或“风格学”?斯皮策的风格研究与刘勰的“体性” 317
管窥篇 329
第一节 泛对话原则与诗歌及文学批评中的对话现象 329
第二节 互文性与交相引发 343
第三节 艺术要前进:二元背反矛盾的出路 369
第四节 存优创新 385
第五节 先进的人文思想和文学艺术也是生产力 389
结束语 文学是永恒的事业——驳后现代主义者的“文学终结论”并由诗学发散开来 396
中西诗学基本思想概略 415
参考书目 418
史忠义学术研究及著译目录 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