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判心理学》PDF下载

  • 购买积分:21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蔡墩铬著
  • 出 版 社:水牛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88
  • ISBN:9575991117
  • 页数:751 页
图书介绍:

第一章 审判心理学之内容 1

一、前言 1

二、审判心理学之价值 3

三、审羊心理学之功用 4

四、审判心理学之对象 6

五、审判心理学之范围 7

六、审判心理学与法学之关系 8

七、审判心理学之性质 10

八、审判心理学之发展 11

九、结语 13

第二章 诉讼行为之特征 15

第一节 刑事诉讼行为之构造 15

一、前言 15

二、行为之要索 16

三、诉讼行为之特征 18

四、诉讼行为之主体 19

五、角色 19

六、环境 21

七、情况 22

八、结语 23

第二节 刑事诉讼行为之能力 25

一、前言 25

二、诉讼能力之内容 26

三、审判官之诉讼能力 27

四、 当事人之诉讼能力 28

五、第三人之诉讼能力 30

六、诉讼能力欠缺之原因 33

七、诉讼能力之欠缺及其影响 34

八、结语 35

第三节 刑事诉讼行为之意思与表示 37

一、前言 37

二、诉讼意思之分类 38

三、诉讼意思之形成过程 39

四、 诉讼意思之表示过程 40

五、意思之欠缺 41

六、言语表示之错误 41

七、结语 44

第四节 刑事诉讼行为与情报 45

一、前言 45

二、情报源 46

三、情报之分类 48

四、情报之媒体 49

五、被告之行为与犯罪情报 50

六、情报之蒐集 53

七、情报之判断 54

八、情报之测量 55

九、结语 58

第五节 刑事诉讼行为与传达 59

一、前言 59

二、传达之分类 60

三、传达之要素 62

四、传达之途径 63

五、传达之阻碍 64

六、传达之效果 65

七、诉讼关系人之传达 66

八、结语 68

第六节 刑事诉讼行为与交互作用 69

一、前言 69

二、交互作用之种类 70

三、交互作用之要素 71

四、交互作用之途径 72

五、交互作用与人际关系 73

六、团体内之交互作用 75

七、刑事诉讼之交互行为 76

八、结语 77

第七节 刑事评讼行为与情绪反应 78

一、前言 78

二、刑事诉讼行为与情绪 79

三、各种强烈情绪之特征 80

四、情绪与体内变化 82

五、情绪与体外变化 83

六、情绪与运动反应 85

七、情绪与发声反应 85

八、生理变化之测量 86

九、结语 87

第八节 总结 88

第三章 陈述 89

第一节 陈述之基础 89

一、前言 89

二、陈述之要件 90

三、陈述之意思 92

四、陈述之内容 93

五、陈述之方式 95

六、结语 96

第二节 言词陈述之特征 97

一、前言 97

二、陈述之欲望 98

三、陈述之习惯 100

四、陈述之态度 100

五、陈述所受之暗示 101

六、陈述之障碍 102

七、结语 103

第三节 陈述人类型 104

一、前言 104

二、不安之陈述人 105

三、轻率之陈述人 107

四、 饶舌之陈述人 108

五、幻想之陈述人 109

六、执拗之陈述人 110

七、敏感之陈述人 111

八、冷淡之陈述人 112

九、结语 114

第四节 书面陈述 115

一、前言 115

二、书面陈述之证据上意义 117

三、书写之日期 118

四、书写之环境 119

五、书写者之精神状态 120

六、书写位置 121

七、结语 122

第五节 陈述错误之原因 123

一、前言 123

二、错觉 124

三、追想错误 125

四、自我暗示 126

五、言词陈述之错误 127

六、书面陈述之错误 128

七、描绘之错误 129

八、结语 130

第六节 陈述与情报之传达 131

一、前言 131

二、情报传达之基本模式 131

三、影响情报传达正确之因素 133

四、结语 134

第四章 讯问 137

第一节 讯问之基础 137

一、前言 137

二、讯问之基本观念 138

三、讯问之种类 139

四、讯问之方法 141

五、讯问之技巧 143

六、讯问之用语 144

七、讯问之态度 146

八、讯问之时机 147

九讯问之处所 148

十、结语 149

第二节 心理学讯问法 150

一、前言 150

二、联想反应讯问法 151

三、复诵讯问法 153

四、 催眠讯问法 154

五、精神分析讯问法 155

六、麻醉分析讯问法 156

七、自由接谈讯问法 157

八、仪器侦测讯问法 158

九、结语 160

第三节 对于特别性格者之讯问 161

一、前言 161

二、对于妇女之讯问 162

三、对于儿童之讯问 164

四、对于老人之讯问 165

五、对于精神耗弱者之讯问 166

六、对于瘖哑人之讯问 167

七、对于盲人之讯问 168

八、对于垂死者之讯问 170

九、结语 171

第四节 讯问与情报之蒐集 172

一、前言 173

二、讯问与刺激反应之关系 174

三、情报之供给 175

四、 情报之隐藏 176

五、冗长之陈述与情报 177

六、反覆讯问与情报 178

七、 情报之瞭解 178

八、情报之误解 179

九、结语 180

第五章 诘问 183

一、前言 183

二、诘问之种类 184

三、诘问之前提要件 186

四、诘问之目的 190

五、诘问之方法 192

六、对于特殊证人之诘问 194

七、诘问之滥用 197

八、诘问之禁止 198

九、结语 200

第六章 对质 203

一、前言 203

二、对质之种类 204

三、对质之命令与请求 207

四、对质者之个人差异 208

五、对质者之自己矛盾陈述 211

六、对质与自动制御 213

七、对质与辨认 214

八、对质之处所 214

九、结语 216

第七章 擧证 217

第一节 擧证行为之性质 217

一、前言 217

二、擧证与自由心证 218

三、举证之种类 219

四、 主张与证据 220

五、擧证者之责任 221

六、擧证与法庭斗争 222

七、擧证与诉讼行为 223

八、擧证之方式 224

九、结语 225

第二节 擧证之准备 226

一、前言 226

二、擧证之方针 227

三、证据之发见 228

四、证据之选择 229

五、证据之整理 231

六、擧证计划之设计 232

七、结语 233

第三节 擧证之过程 234

一、前言 234

二、证据之公开 235

三、擧证之次序 236

四、擧证之追加 238

五、擧证之原则 239

六、擧证之技术 240

七、结语 241

第四节 擧证与辩论 242

一、前言 242

二、证据辩论之参与人 243

三、证据辩论之对象 244

四、辩论与反证 245

五、证据辩论所受之制约 246

六、结语 247

第五节 擧证之效果 248

一、前言 248

二、最佳证据提出之效果 249

三、多数证据提出之效果 250

四、证据先提出之效果 251

五、反证提出之效果 252

六、反对发问之效果 253

七、证据辩论之效果 254

八、结语 255

第八章 言词辩论 257

一、前言 257

二、辩论之方式 258

三、辩论之原则 259

四、辩论人应备之条件 260

五、辩论人之类型 261

六、法庭上之辩论人 263

七、辩论之准备 266

八、辩论之禁忌 267

九、结语 268

第九章 证人与证言 271

第一节 证言之构造 271

一、前言 271

二、证言之种类 272

三、证言之根据 274

四、证言之内容 274

五、证言与讯问 276

六、证言陈述之前提要件 277

七、 证言之要素 278

八、结语 279

第二节 证言与知觉 280

一、前言 280

二、知觉能力 281

三、知觉之前提要件 282

四、知觉与感情 284

五、知觉之方法 285

六、知觉之选择性 287

七、知觉之补充性 287

八、辨别阈 288

九、结语 289

第三节 证言与记忆 290

一、前言 290

二、记忆能力 291

三、记忆之前提要件 292

四、记忆与感情 293

五、记忆之方法 294

六、再生停顿之原因 295

七、结语 296

第四节 证言与陈述 297

一、前言 297

二、陈述能力 298

三、陈述之前提要件 299

四、陈述与感情 300

五、陈述之方法 302

六、作证之动机与陈述 303

七、 拒绝作证之动机 304

八、证人之陈述态度 305

九、结语 306

第五节 证言与个人差异 307

一、前言 307

二、气质 308

三、体型 310

四、精神状态 312

五、智能 314

六、学识 315

七、职业 316

八、性别 317

九、年龄 318

十、结语 319

第六节 证言与集团影响 320

一、前言 320

二、家庭 321

三、邻里 323

四、工作场所 324

五、学校 325

六、政党 325

七、宗教集会 326

八、不法组织 326

九、结语 327

第七节 证言与暗示 329

一、前言 329

二、闲谈 330

三、讨论 331

四、旁听 332

五、宣传 333

六、舆论 333

七、流言 334

八、结语 335

第八节 特殊证人之陈述 336

一、前言 336

二、被害人 337

三、警察 339

四、医师 340

五、教师 340

六、观护人 341

七、少年 342

八、结语 343

第九节 多数证人之陈述 344

一、前言 344

二、有集团意识之多数证人 346

三、无集团意识之多数证人 347

四、共同被害人 348

五、共同被告 349

六、结语 350

第十节 证人之辨认 351

一、前言 351

二、人物之辨认 352

三、尸体之辨认 354

四、语音之辨认 355

五、处所之辨认 356

六、车辆之辨认 357

七、物件之辨认 358

八、结语 359

第十一节 证言之正确性 360

一、前言 360

二、关于时日之证言 361

三、关于距离之证言 364

四、关于速度之证言 365

五、关于数量之证言 366

六、关于颜色之证言 367

七、关于声音之证言 368

八、关于陈述内容之证言 370

九、关于气味之证言 370

十、关于人体之证言 371

十一、结语 373

第十二节 证言之真实性 374

一、前言 374

二、证言之准备 376

三、证言之矛盾 377

四、证言之修改 378

五、证言之错误 379

六、证人之坚持 380

七、证人之夸大 381

八、证人之隐瞒 382

九、证人之偏颇 383

十、结语 384

第十三节 伪证 385

一、前言 385

二、证人之分类 386

三、伪证之动机 387

四、虚伪陈述之范围 389

五、虚伪陈述之发见 389

六、伪证之自白 390

七、具结之功用 391

八、结语 392

第十四节 总结 393

第十章 鉴定人与鉴定 397

一、前言 397

二、鉴定人之类型 398

三、鉴定之意愿 399

四、鉴定人之能力 401

五、心理鉴定 402

六、身体之检验 403

七、尸体之检验 405

八、文书鉴定 406

九、鉴定人与诉讼关系人 407

十、鉴定错误 409

十一、结语 412

第十一章 告发人与告发 413

一、前言 413

二、告发之种类 414

三、匿名密告 415

四、假告密 416

五、谎报 417

六、犯人之告发 418

七、悬赏广告与告发 419

八、告发之奖励 421

九、结语 422

第十二章 告诉人与告诉 423

一、前言 423

二、告诉人之类型 424

三、告诉之动机 425

四、告诉之错误 426

五、告诉之撤回 429

六、告诉之舍弃 430

七、告诉之滥用 431

八、诬告 432

九、不告诉之心理 434

十、结语 436

第十三章 自诉人与自诉 439

一、前言 439

二、自诉人之潜意识 440

三、自诉人之意图 441

四、撤回自诉之动机 442

五、反诉之目的 443

六、和解之心理 444

七、自诉代理人之心理 445

八、好诉妄想 446

九、结语 448

第十四章 刑事被告与其诉讼行为 449

第一节 刑事被告之心理特征 449

一、前言 449

二、知觉 450

三、回忆 452

四、思考 454

五、幻想 455

六、结语 456

第二节 刑事被告之法庭心理 457

一、前言 457

二、被告所受之待遇与其心理 458

三、被告在侦查庭之心理 461

四、被告在公判庭之心理 462

五、被告在法庭上之态度 463

六、辩护人对被告心理之影响 467

七、被告反证成功时之心理 468

八、被告反证失败时之心理 469

九、结语 470

第三节 单独刑事被告之诉讼行为 472

一、前言 472

二、刑事被告之主要诉讼行为 474

三、诉讼行为与动机 475

四、诉讼行为与防御计划 476

五、诉讼行为与掩盖 477

六、诉讼行为与社会压力 479

七、诉讼行为与适应 480

八、诉讼行为与挫折 481

九、结语 481

第四节 共同刑事被告之诉讼行为 483

一、前言 483

二、共同被告之关系 484

三、共同被告与辩护人 486

四、共同被告之角色 487

五、共同被告之共同防御 488

六、共同被告之单独防御 489

七、结语 490

第五节 刑事被告之陈述 492

一、前言 492

二、被告陈述之变化 493

三、被告陈述之矛盾 494

四、被告否认之心理 495

五、被告承认之心理 498

六、被告翻供之心理 500

七、结语 502

第六节 刑事被告不利于己之陈述 503

一、前言 503

二、自白心理 505

三、自认心理 507

四、自首心理 508

五、谎报自己犯罪之心理 510

六、指认共犯之心理 511

七、承认共犯关系之心理 514

八、替罪供认之心理 516

九、顶替受审与代替入狱之心理 518

十、结语 519

第七节 刑事被告之有罪反应 521

一、前言 521

二、拒绝陈述 522

三、谎言 525

四、精神变化 527

五、拒捕行为 530

六、挫折攻击行为 530

七、补偿行为 532

八、逃逸行为 534

九、结语 535

第八节 刑事被告之假装反应 537

一、前言 537

二、装伤 539

三、装急病 540

四、装精神病 542

五、装痴呆 543

六、装失忆 544

七、装瘖哑或失语 544

八、装盲或色盲 546

九、装自杀 547

十、结语 546

第九节 总结 549

第十五章 辩护人与刑事案件之辩护 553

一、前言 553

二、辩护人之地位 554

三、能力 555

四、防御计划 557

五、辩护与利益冲突 559

六、诉讼行为 560

七、态度 562

八、辩护人与诉讼关系人 563

九、辩护人与审判官 566

十、共同辩护 567

十一、结语 568

第十六章 检察官与其诉讼行为 571

第一节 检察官之职业心理 571

一、前言 571

二、性格 572

三、能力 573

四、态度 574

五、意识构造 575

六、认知系统 577

七、人际关系 578

八、情绪反应 579

九、结语 580

第二节 侦查行为 581

一、前言 581

二、侦查计划 582

三、侦查过程 583

四、侦查之指挥 584

五、侦查之方法 585

六、科学侦查 586

七、侦查讯问 587

八、犯罪侦查与诉讼关系人 589

九、结语 591

第三节 提起公诉行为 592

一、前言 592

二、公诉之提起与情报之评价 593

三、公诉之提起与犯罪嫌疑 594

四、检察官与上官之命令 595

五、公诉之提起与告发人 596

六、公诉之提起与舆论 597

七、提起公诉之动机 598

八、不起诉处分之动机 599

九、结语 600

第四节 实行公诉行为 601

一、前言 601

二、起诉要旨之陈述 602

三、擧证活动 603

四、公诉之撤回 604

五、论告 605

六、检察官与被告 606

七、检察官与审判官 607

八、结语 608

第五节 总结 609

第十七章 审判官与刑事审判 611

第一节 审判官之心理条件 611

一、前言 611

二、仁爱 612

三、自制 613

四、谦虚 614

五、 精细 615

六、勤勉 616

七、忠诚 616

八、勇气 617

九、牺牲 618

十、缄默 619

十一、反省 619

十二、结语 620

第二节 审判官之人格构成 621

一、前言 621

二、类型 622

三、人格层 623

四、家庭环境 625

五、学校教育 626

六、宗教信仰 626

七、社会思潮 627

八、结语 628

第三节 审判官之威信 629

一、前言 629

二、能力 630

三、学识 631

四、知识经验 632

五、道德 633

六、操守 633

七、独立审判 634

八、年龄 635

九、性别 636

十、结语 637

第四节 审理 638

一、前言 638

二、审理之形式 639

三、审理之公开 640

四、审理与法庭之仪式 641

五、共同讨论 642

六、诉讼指挥 643

七、审判官与被告 644

八、审判官与自诉人 645

九、结语 646

第五节 审理中之讯问 647

一、前言 647

二、对被告之讯问 649

三、对证人之讯问 650

四、 对鉴定人之讯问 651

五、审判官与少年被告及其家长 652

六、审判官与证人 654

七、审判官与鉴定人 655

八、结语 656

第六节 审理中之证据调查 657

一、前言 657

二、证据调查之方法 658

三、合议庭之证据调查 659

四、证据调查之顺序 660

五、证据声请之处理 661

六、异议之处理 662

七、证据调查之瑕疵 664

八、结语 665

第七节 证据之判断 665

一、前言 666

二、关连性之判断 667

三、合法性之判断 668

四、任意性之判断 669

五、信用性之判断 670

六、综合判断 671

七、证据判断之个人差异 672

八、证据判断之错误 674

九、结语 675

第八节 自由心证 679

一、前言 679

二、证明力之判断 677

三、心证与潜意识 679

四、心证与证据之性质 680

五、心证形成之过程 681

六、心证之形成与确率 683

七、多数证言与心证 684

八、鉴定结果与心证 685

九、影响心证之因素 686

十、结语 687

第九节 事实之认定 688

一、前言 688

二、假定之方法 689

三、假定与推理 690

四、假定与心证 691

五、被告无辜之假定 692

六、疑罪之解决方法 693

七、推定 693

八、事实误认之原因 695

九、结语 696

第十节 法律之适用 697

一、前言 697

二、法律与裁判 698

三、法律与传达 699

四、法律与解释 700

五、法律与推理 701

六、法律适用过程 702

七、起诉法条与法律之适用 703

八、法律适用之错误 704

九、结语 706

第十一节 量刑 705

一、前言 705

二、量刑之心理历程 706

三、影响量刑之各种因素 708

四、量刑失当之原因 712

五、改正量刑失当之方法 714

六、量刑与判决习惯 715

七、量刑之豫测 717

八、结语 718

第十二节 评议 720

一、前言 720

二、评议之召开 721

三、评议与发言之次序 722

四、评议之讨论 723

五、评议之表决 724

六、评议与事实之认定 725

七、评议与自由心证 726

八、评议与量刑 727

九、结语 728

第十三节 判决 729

一、前言 729

二、判决之基准 730

三、判决之公式 731

四、判决与审判官之个性 732

五、判决与审判官之习惯 733

六、判决与良心 734

七、影响判决之因素 735

八、判决之豫测 736

九、结语 737

第十四节 总结 739

第十八章 刑事诉讼程序 741

一、前言 741

二、诉讼关系 742

三、诉讼角色 743

四、诉讼行为 744

五、诉讼法规 744

六、诉讼阶段 746

七、诉讼系统 747

八、诉讼进行 749

九、结语 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