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
凡例 1
引论 1
概论 1
一、中医学的概念 2
二、中医学的科学性 9
三、中医学的理论体系 10
第一章 中医学的宗旨和价值观 13
一、中医学的医学宗旨 14
二、中医学的价值观 15
三、治病求本必须个体化医疗 16
第二章 中医阴阳五行哲学 19
一、阴阳五行模型与哲学 20
二、阴阳五行模型与数学 20
三、阴阳五行哲学与辩证唯物论 21
四、阴阳五行概念 22
五、阴阳五行模型的历史渊源 23
六、太极的概念 25
七、阴阳五行模型的运用 27
八、对阴阳五行模型的评价 28
第三章 中医学方法论 29
一、表型理论 31
二、表型理论的研究史 43
三、表型理论的基础 43
四、已获实证的中医学理论基石 44
第四章 中医五运六气学 47
一、五运六气学的起源 48
二、《内经》历法 49
三、五运六气理论 50
四、干支纪年六十年周期的五运六气常态表 52
五、天干地支的阴阳含义 55
第五章 中医学五运六气的测定与证治 59
一、木运的测定与证治 60
二、火运的测定与证治 65
三、土运的测定与证治 70
四、金运的测定与证治 75
五、水运的测定与证治 80
六、六气的测定 84
第六章 中医学解剖模型 87
第七章 中医学生理模型 97
一、五藏六府系统 98
二、卫气营血津液脉系统 100
三、三阴三阳经气系统 101
第八章 中医学病因模型 103
第九章 中医学病理生理模型 107
一、五运阴阳的病理生理一般规律 108
二、五运六气致病的特征性症状群 109
三、人体神不使的一般规律 110
第十章 中医学病证模型 113
一、病证模型是中医诊断学模型 114
二、病、证、症的区别 115
第十一章 中医学治疗模型 125
一、中医学治疗原则 126
二、中医学的治疗模型 129
三、中医学治法 131
第十二章 中药理论模型 133
一、四气五味 134
二、升降浮沉 136
三、归经 136
四、有毒无毒 137
第十三章 中医学方剂理论模型 139
一、方剂与治法 140
二、方剂的君臣佐使配伍原则 140
第十四章 中医学养生模型 143
第十五章 传染病《伤寒论》辨证论治模型 147
第十六章 传染病《温热论》辨证论治模型 151
第十七章 非传染性慢病辨证论治模型 153
第十八章 中医群体化和个体化医疗模式 155
第十九章 中医自然—社会一心理一生物医学模式 157
第二十章 辨证论治 159
第二十一章 中医学是世界的未来医学 165
附篇《黄帝内经通解》第四卷 五藏六府经脉学 173
附篇说明 174
卷一 肝胆系统 175
卷二 心小肠系统 179
卷三 脾胃系统 183
卷四 肺大肠系统 189
卷五 肾膀胱系统 195
卷六 心包络三焦系统 200
卷七 奇经八脉系统 202
跋 206
编后记 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