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与非汉语结合研究成果汇要》PDF下载

  • 购买积分:19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戴庆厦主编;朱艳华
  • 出 版 社:北京:民族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6
  • ISBN:9787105142194
  • 页数:666 页
图书介绍:本书稿系国家语委“少数民族语言已有成果目录及已有成果整理规范”项目,为中央民族大学“985”工程。书稿分为七章:综合类、汉藏语的系属关系、汉语与非汉语的语言接触和语言影响、语音类、语法类、词汇类、文字以及相关成果目录。这些内容均从已发表的论文中择录编辑而成。

第一章 综合类 1

第一节 汉语与非汉语结合研究的必要性 1

将来的研究途径不外是“博而能精” 1

消除汉语与非汉语研究之间的隔阂 2

汉藏比较语言学对汉语上古音研究的贡献 3

从语言学的发展趋势看汉语和非汉语结合研究的必要性 3

古汉语研究结合少数民族语言的必要性 4

少数民族语言有助于对汉语方言一些特殊语言现象性质的认识 5

第二节 汉语与非汉语结合研究的理论方法 6

汉语和亲属语言比较研究的基本原则 6

汉语和非汉语结合研究必须注意的几个问题 7

汉语和非汉语结合研究的方法论问题 8

汉藏比较语言学的起源与发展 11

与阿尔泰语比较探索北方汉语的结构发展 13

从南北语言的接触看“南北语言打通”的重要性 14

从阿尔泰语系对汉语的影响看南北语言打通研究的必要性 14

第二章 汉藏语的系属关系 16

第一节 汉语和藏缅语 16

语音和词汇的研究是解决语言同源的关键 16

通过汉语和藏缅语的对比解释二者的亲属关系 16

从核心词看汉语和藏语缅语的亲疏关系 18

通过藏语与汉语西北方言的比较看汉藏语的同源关系 19

通过彝汉关系语素分析证明原始彝语和上古汉语的同源关系 20

利用多方面证据探讨白、汉、彝之间的亲缘关系远近 23

从词缀看拉萨话、汉语东南方言及部分民族语的同源关系 23

从特殊辅音韵尾链佐证汉藏语同源 24

从三条藏汉语述补结构共有特点证明汉藏语同源 25

藏汉语述补结构比较得出的启示 25

从藏汉语句法成分特有的套叠现象看汉藏语同源关系 26

从比较句格式的链条状分布看拉萨话、汉语东南方言、北京话的同源关系 27

从藏语、客家话、拉祜语比较句的共性看汉藏语的同源关系 28

从藏汉语领属结构的同源矩阵看汉藏语的同源关系 29

从名词所带修饰语的全面前移看汉藏语的同源关系 29

从“VP+有/有+VP”格式看汉藏语的同源关系 30

第二节 汉语和壮侗语、苗瑶语 31

从构词法和语法看汉台语同源说 31

从核心词的分布看汉台语源关系 32

壮侗语和汉语闽、粤方言的共同点 33

粤语与苗语、台语的关系 34

从词汇看汉台语同源说 34

从语音看汉台语同源说 35

“壮汉语”来源于古平话 36

壮傣、侗水两语支数词与汉语是借贷关系而非同源关系 37

壮侗语和汉语几个词的音义对合问题 38

通过“哥”字探源证明华澳语假设的合理性 39

从侗-泰语和汉语量词的产生看侗-泰语族的系属问题 40

从汉语和傣语物化动词的遗迹看侗-泰语族的系属问题 44

从汉语和傣语动词虚化的语法手段看侗-泰语族的系属问题 45

从汉语和傣语有相同的“形后名”结构看侗-泰语族的系属问题 55

从傣语四音格和汉语成语相同的内部结构看侗-泰语族的系属问题 58

《切韵》重纽字在汉台关系词中的反映 60

客家话跟苗瑶壮侗语的关系 61

汉语与苗瑶语同源关系的检讨 62

粤语可沟通汉语与汉藏语系其他语族间的历史关系 63

第三节 东干语与汉藏语 64

东干语与汉藏语的关系 64

东干语与北京话及西北方言的语音及词汇比较 67

第三章 汉语与非汉语的语言接触和语言影响 68

第一节 语言接触和语言影响的论述 68

论汉藏语语言联盟 68

语言接触的深层影响 69

从语义复制的两种模式推断接触引发的“多义复制”特别次类 72

通过蒙/满汉动词对比论证语言接触能形成新动词 75

第二节 汉语对非汉语的影响 76

汉语对缅语成语的影响 76

土汉接触中汉语声调对土家语高调的影响 77

从南部土家语的特殊构词看语言接触的深层影响 78

从白语南部方言来母读音看白语中白-汉关系词语音的演变 79

从白语里的三个汉语句式看白借汉现象 80

雅江“倒话”的混合特征 81

青海汉话和少数民族语言 82

语言接触背景下元明时期“后头”表时间的用法及其来源 83

从近代汉语使役句役事缺省看语言接触对结构形式和语义的不同影响 84

汉语对羌语语法的影响 85

汉语对广西五色话的渗透 88

从汉语粤方言词汇的大量涌入看京语的衰变 89

壮语中名词直接作状语是古汉语特殊语法现象的保留 90

壮语中无系词判断句是古汉语特殊语法现象的保留 91

壮语中定语后置是古汉语特殊语法现象的保留 94

壮语动词词头ta3的来源 96

汉语对苗瑶语语序的影响 97

从“主谓谓语句”看汉语在语言接触中的强劲活力 98

西北方言远指代词“兀”源于突厥语 100

《老乞大》《朴通事》方位短语作状语的异常情况是语言接触的结果 101

从朝鲜语“口诀”标注研究考察其与汉语的对应关系 102

从源语的语言差别和目的语的方言差别看“女真”译音 103

第三节 非汉语对汉语的影响 104

临夏汉语方言的语序受藏语影响 104

五岭方言中的民族语底层 105

汉语中的少数民族语言底层在语音方面的表现 106

东南汉语方言中的壮侗语底层和壮侗语中的东南方言底层 110

从词汇比较和古音构拟看粤语中的壮侗语族语言底层 112

湘南土话中的底层语言现象 114

从京语中古白读音看“汉语越化”现象 116

受蒙古语影响元代汉语定中结构复杂化 116

受蒙古语影响元代汉语“动+了+宾”全面取代“动+宾+了” 117

“着”的“方式化”用法的产生受蒙古语影响 117

受蒙古语影响元代汉语某些介词后带“着” 118

通过语言接触探讨元代白话的特殊判断句 119

甘青汉语选择问句是汉语和藏缅语选择问句混合的结果 120

受藏语影响临夏方言特指问句、正反问句的结构异于普通话 122

欧化是中国语复音词大量出现的缘由 123

中国语第三身代词的分别是欧化现象在文法上的体现 124

第四章 语音类 125

第一节 综述 125

汉藏语的比较研究有利于汉语上古音的研究 125

少数民族语言能为汉语方言历史演变的研究提供旁证 125

应结合非汉语音韵学研究汉语音韵学 126

通过汉藏语同源词研究汉语上古音 127

依靠汉藏语的比较研究上古音还为时尚早 127

汉藏语的语音对应与语音相似 127

苗语、汉语语音变化的相同点 128

瑶族语言保存的古读音有助于汉语音韵研究 130

与壮侗语比较可解释粤语中一些语音特征的形成 131

通过英汉对比看汉语语音系统的特点 133

通过英汉比较看汉语的单节语特点 134

依据古汉越语证明上古“为”字该读作“为”音 134

从侗台语、苗语看“鸟”字的前上古音 135

从布依语的反语看汉语的反切 135

从《契丹小字研究》和《辽史》中的对音字看契丹语的音系基础 137

日本译音与中国古音研究 139

从闽南话推演日本汉字音的语音规律 140

十六世纪朝鲜汉字音中遗存汉语上古音 141

从梵文看“反切”的起源 141

唐五代“俗文”“变文”之来源 142

后汉三国梵汉对音谱可对正统音韵学的一些观点提出修正 142

胡汉对音和古代北方汉语 143

由外国学理的输入看“反切”到“注音字母”的进步 143

由西洋学理的输入看中国音韵学研究的进步 144

第二节 声母 145

从原始汉藏语看上古汉语声母的变化 145

从汉藏语的比较看上古汉语若干声母的拟测 146

依据《开蒙要训》并参照千字文藏音拟测五代敦煌方音的声系 146

从《掌中珠》夏汉对音看13世纪前后汉语西北方言声纽系统 147

依据敦煌汉藏对音可知唐五代西北方音的声母有六组二十九类 150

汉台关系词声母的有序对应 150

从梵文推求“三十六”字母的来历 150

汉藏语浊塞音和浊塞擦音可为《切韵》不送气研究提供参考 151

依据藏语声母跟声调的关系解释汉藏对音中部分全清声母混入全浊 152

依据汉藏对音证明汉语全浊声母是送气音 153

中古汉语浊塞音、浊塞擦音是否送气 153

壮语南部方言送气音的产生与汉语影响有关 154

临高语对海南话送气音消失的影响 155

民族语与中古汉语全浊声母清化的关系 156

依据壮语、藏语拟测上古汉语的清边音声母 158

从侗语看中古汉语清声母为何要再分为全清、次清 158

从苗语语音演变看上古汉语浊塞音送气与否 159

通过中西语言对比看汉语古音的清浊 161

依据藏语证明唐五代西北方音的’b、’d、’g音值为[mb][nd][ng] 162

依据《开蒙要训》拟测五代敦煌方音的唇音声母为p,p‘,’b,pf‘,’bv 162

依据“非敷”两母在敦煌汉藏对音写本中读p‘音证明唐五代西北方音唇音轻重有别 163

侗台语族带前置喉塞音与汉语的对应 164

汉语南方方言先喉塞音声母是古百越语底层残留 165

从民族语探源黄山话的t?、t?h、? 167

汉藏语鼻音、流音声母关系字语音对应分析 168

汉藏语流音r、l的重建 168

通过汉藏语比较研究上古汉语的*l-和*r-辅音声母 170

从流音确定汉泰关系词的上古层次 170

从番汉对音看宋元时期北方汉语的日母字 171

汉语与藏语“来”的同源关系 172

从汉藏语的比较看“蓝”字的拟音 173

从苗瑶语、侗台语中的早期汉语借词探讨闽方言中的来母字 174

从汉藏语的比较看汉语的匣、于二母 174

从汉藏语的比较看汉语的来、喻二母 176

通过汉藏语比较研究喻母古读 179

依据汉越语喻三喻四的分别证明上古喻三喻四有别 179

通过汉语和非汉语比较研究汉语“死”及以母读音 179

“乌戈山离”不能是上古汉语以母读l-的证明 180

汉藏语比较可证晓母相关的一些谐声关系和晓母读音 181

从八思巴字拼写系统中的“影、疑、喻”三母探究元代汉语声母“影、幺、疑、鱼、喻”的五母分立 182

从汉藏语的清鼻音推论古汉语的n声母的字跟吐气的th-谐声 182

依据汉藏语的清鼻音解释古汉语鼻音边音跟清喉塞音字通谐 183

依据藏语解释审母?字跟n声母的字谐声 184

汉藏语的清鼻音可为上古汉语拟测?声母 185

汉藏对音能为泥、娘有别提供线索 185

从鼻音声母链[m][n][?][?]可证汉藏语同源 186

依据台语、苗瑶语材料拟测上古清鼻音n声母 187

依据苗语拟测上古汉语的清鼻音hn声母 187

梵文对音字母可为娘母的存在以及日母作[n]]提供依据 188

从梵文考证知彻澄娘的音值 189

依据敦煌汉藏对音可证西北方音“舌上音”混入“正齿音” 190

从佛典译名的华梵对音证明“知彻澄娘”音值 190

微母字的朝鲜谚文对音 191

从汉朝对音探讨中古微母字的演变 191

依据敦煌汉藏对音证明西北方音中浊摩擦音清化要比浊破裂音早 192

依据唐以前的汉梵对音证明“禅”母在西北方音中存在方音歧异 192

依据汉藏对音可证西北方音中“齿头音”与“牙音”的腭化始于五代 193

通过汉藏语比较构拟精组的上古读音 193

依据敦煌汉藏对音探索唐五代西北方音的t组声母 194

黄金镇仫佬语中古精章组汉借词的读音 194

海南闽语精庄章组声母的塞化与底层语言(临高话)影响有关 195

依据汉越语庄系与知系近而和照系远证明上古庄系应归知系 197

依据古汉越语证明古音舌上归舌头 197

依据台语材料证明中古的浊擦音z?-与z-在上古是擦音 198

从佤语、布朗语、黎语、德昂语和马来语看“鹿”音的演变 198

梵文腭音五母的藏汉对音研究 199

朝鲜半岛三国时期汉字地名体现的上古汉语知章组特征 200

依据苗语材料拟测上古?-?‘-?‘-gn-x?’-?’-声母 201

从苗语中古汉借词的读音及来源探究汉语见、溪、群母字的缘由 201

从汉藏语比较论证上古*g-,*gw->中古*?-,*?wj 203

尖团音问题与朝鲜文献的对音 203

根据朝鲜韵书中的谚文注音资料考证近代汉语的颚化 205

藏文前加字*?和上古汉语的鼻音前置辅音对应 206

从汉藏语的比较看汉语来母与藏语r-、gr-、dr-、br-的关系 207

上古汉语与原始汉藏语带r与l复声母的构拟 208

从古代缅甸语看上古汉语带-l-的复声母的演变 208

参照汉藏语探索上古汉语是否存在复辅音声母 209

从汉藏语的比较看上古汉语的词头问题 210

根据汉泰语的比较可析出词头*g- 213

汉藏语复辅音声母与汉语同族词辅音声母变换的来源 213

依据藏语前缀s-拟测上古音的s-复辅音 214

从凉山彝语及汉语等亲属语言的分音词看古彝语复辅音声母的演化 214

从壮语看古汉语见母复辅音及其演变轨迹 216

从瑶语论证上古汉语复辅音问题 218

孟-高棉语可为上古汉语存在复辅音声母提供旁证 219

韩国汉字音中遗存汉语复辅音声母 220

第三节 韵母 221

依据敦煌汉藏对音证明唐五代西北方音的韵系为二十三摄五十五韵 221

依据《开蒙要训》并参照千字文藏音拟测五代敦煌方音的韵系 222

从英汉对比看汉语的舒促音特点 222

汉语儿化音的发生和发展与阿尔泰语系语言的关系 222

汉藏语鼻音、流音声母关系字的韵母对应分析 224

依据汉越语可拟测汉代的“东”是个“?ng”、“钟”是个“u?ng 224

依据梵文字母对音考证《切韵》的侯、尤、幽韵分别订音为[?u][i?u][ieu] 225

从?、?、?、u?、au、i、a七韵看温州方言的壮侗语底层 226

依据古汉越语证明诗经“鲜”字读入支部 232

日本和越南的汉字音支持按照反切把庚韵系庄组字分为两类说 232

敦煌汉藏对音中鱼虞的读音可佐证鱼虞分韵 232

从“茸”字考证朝鲜汉字读音存在上古音遗存 233

从梵文入手对内外转之考证 233

藏缅语研究与汉语元音构拟 234

从藏缅语的松紧元音看上古汉语是否有松紧元音 234

从傣语看上古汉语的长短元音 235

以汉语关系词作为参照探索苗瑶语的阴声韵母系统 236

梵文字母对音可为四等主元音作[?]提供根据 236

少数民族文献中用遇摄三等字代表-i的现象 236

藏文后置辅音j-和中古汉语*-i-的来源 238

汉语和侗台语的介音的对应关系 238

从汉藏语的比较看重纽问题 240

从汉藏语的比较看汉语上古rj-介音 241

敦煌汉藏对音中江韵的开合佐证汉语江韵因声母影响分开合不是从宋代开始的 241

依据敦煌汉藏对音和现代藏语可证现代西北方音里齐撮两韵的演变 242

泰语、英语能为拟测上古音的腭化介音*-j-与不腭化元音*-i-提供证据 242

通过韩国汉字音考证二等[r]介音 243

通过日语汉音看假名五段与汉字四等的关系 243

依据梵文字母对音考证一、二等重韵是音质的不同 244

运用女真语史籍佐证宋元汉字中的遇摄三等字 244

由藏文证明汉语“天”在古代也有复子音或闭口韵 245

依据敦煌汉藏对音证明西北方音中鼻收声消失的时间 245

原始汉藏语辅音韵尾的演变 246

藏缅语辅音韵尾的演变证实古代汉语辅音韵尾演变趋势的可靠性 246

从壮侗、藏缅语族诸语言看上古阴声韵的辅音韵尾 247

依据白话可证明古汉越语的“侵”韵是“-im”“缉”韵是“ip” 247

汉语和侗泰语里的-m,-?交替现象 248

汉语苗瑶语阳声韵深层对应关系 255

从汉越语反观汉语中古音韵尾 256

通过女真语佐证宋元时期的*-m尾汉字的状态 257

汉藏语中鼻音韵尾-?的两分性特点 258

汉藏语中两个性质不同的*-g韵尾 259

从汉、藏语的比较看汉语上古音流音韵尾的拟测 259

通过日译汉音、吴音寻找《切韵》入声韵尾的证据 260

依据汉语入声的演化可知西藏译音的-b、-d(-r)、-g不一定是-P、-t、-k的替代音 261

从古藏语看上古阴声韵的浊塞音-b、-d、-g尾 262

依据敦煌汉藏对音证明唐五代西北方音中“山”“臻”两摄入声的演变历程为-d>-?>-r 262

依据《开蒙要训》证明西北方音中-r,-g两个收声消失的时间 263

汉藏语中两个性质不同的*-g韵尾 264

第四节 声调 264

调类是汉台语比较研究的重要范畴 264

从汉藏系语言看上古汉语声调问题 265

藏缅语声调研究的成果有助于汉语声调的研究 266

从藏缅语、孟-高棉语看亚洲语言声调的起源及演变 266

声调特征可反映汉语更长时期的历史特点 267

中国诗歌的音律特点不同于西洋诗歌的轻重律 268

壮语和汉语方言连读变调的共性特征 269

壮傣、侗水语里古汉语借词调类上的对应及原因 270

汉语、台语带音特征对声调分化的影响 272

汉语、台语送气特征对声调的影响 273

从侗台语及汉语方言看平声、上声的产生 273

白语的促声调是彝、汉声调混合的产物 274

宋元史籍女真语对音汉字中的入声字 275

汉语声调系统的阿尔泰化 276

第五章 语法类 277

第一节 综述 277

如何做好语法比较 277

从汉藏系语言看古汉语的语法特征 278

从语法看苗语和汉语的密切关系 278

中国文法必须从中国语言实际入手 279

通过比较认识中西文法的差异 279

通过比较说明汉语语法的特点 280

西文语法对中国语语法的影响 281

汉语语法比印欧语语法更需要图解法 282

西藏语与列普差等语言之异同 283

以辩证的眼光看待各种语法的特点 284

不同语言的差异不仅仅是字眼不同 284

汉语英语成句特点差异 285

汉语、印欧语述语构成的差异 285

中国语中字和词的分别 286

中国语中词的界定的复杂性 286

汉语、西洋语的词类区分很难有一条绝对的标准 287

词类区分在不同语言的语法学上的地位不同 288

中国语词的分类不能受西洋语法书的束缚 289

与西洋文法相比中国语语法研究较为滞后 290

第二节 词类 291

一、名词、方位词、处所词 291

汉语处所词单独立类的必要性 291

汉语和藏缅语住所词的同源关系 291

从方位词重叠看汉、藏语言的同源关系 292

汉藏语时间隐喻系统的共性和个性 292

中国语、英语名词和名词结合时的异同 293

二、代词 294

汉语和藏缅语单数第一、第二人称代词同源 294

从第一人称代词“我”看汉语、藏缅语的同源关系 296

汉、苗、瑶语第三人称代词的来源 297

汉、苗、瑶语第三人称代词的发展演变具有一致性 297

通过汉藏语比较推测古汉语中的指示词、第三身代词的原始汉藏语痕迹 298

从语音对应看藏语、汉语东南方言及部分藏缅语的第三人称代词 299

汉维篇章中第三人称代词的频率差异及原因 299

从藏缅语反观上古汉语人称代词的“格” 301

从人称代词格范畴看汉藏语的同源关系 303

汉语嘴头话的人称代词与彝语的关系 304

从汉语和少数民族语言材料揭示指示代词的类型和共性 308

傣语指示词和汉语“者”字的关系 308

用民族语材料证明广州话近指词“呢”来源于第二人称“你” 310

民族语的材料说明汉语指示词“者”和“这”的关系 310

汉语反身代词在用法上不同于西洋语 311

三、动词、助动词 311

从藏缅语使动范畴的屈折手段看古汉语使动词的屈折形式 311

从藏缅语看上古汉语是否存在使动范畴 313

汉藏语的使役动词后缀*-d 314

从藏缅语、汉语自主范畴语法形式的特征构拟其演变链 314

从汉藏同源词看*s-前缀在上古汉语里的名谓化作用 315

从藏语、独龙语看汉语动词、形容词的“名物化” 316

从壮语看汉语的“是” 319

苗语黔东方言的系词ti13与汉语“是”的关系 320

用西方语言证明汉语也存在系词 321

与西洋语对比说明汉语“是”字的属性 322

从印欧系语言的系词演变论证汉语系词“即” 324

青海汉语助动词“给”与阿尔泰语言的关系 324

用欧洲语的语法形式证明汉语的欲词“要” 326

用西洋语的语法形式证明汉语愿词“要是” 327

通过与西洋语的助动词对比说明汉语表意欲的虚字的特性 328

从能愿动词重叠看汉藏语的同源关系 329

藏缅语“有/在”类存在动词的特点及与汉语的关系 329

载瓦语存在动词与亲属语言相比存在共性与个性 330

汉语、蒙古语中的身体行为动词与言说义 331

从不同语言的对比出发来研究汉语动词的时体表示法 332

闽方言和苗、壮、傣、藏诸语的动词特式重叠 333

从亲属语言反观汉语的动词重叠式 334

从敬谦动词看汉族和东亚文明区的共同习惯 337

与西洋语对比说明汉语动词没有及物不及物之分 337

与西洋语对比说明中国语动词的范围 338

与西洋语对比说明汉语动词的用法特点 340

四、形容词 343

广东海丰话AA式形容词后置于名词作谓语与藏语的关系 343

从先秦汉语复音形容词的构词特征看水语复音形容词的形成轨迹 343

汉语和藏语形容词生动形式的比较 344

湖北恩施话中的te55与土家语的le21 345

不同语言的形容词数量语义特征在认知上的差异 346

五、数词 346

自然数“1”表达有定性的认知基础 346

汉藏语十个基本数词之间的关系 347

与汉藏语系其他语言对比说明汉语基数词的来源 348

白语基数词与汉语、藏缅语的关系 349

从“位数词+数词”序列看汉藏语的关系 350

从对应关系看壮侗语数词so?1的来源 351

根据汉语与少数民族语言材料解释数词与复数标记不能同现的原因 353

与西洋语对比说明汉语次数词的特点 353

由西方语法看中国语称数法的特征 354

六、量词 354

普通话量词的研究需要跨方言、跨语言的宏观视角 354

从藏缅语看汉语量词的发展、演变 355

通过汉语景颇语量词比较解释汉藏语量词的起源、演变及类型学特征 356

对比汉语和景颇语量词论证量词的发展层次 357

汉藏语名量词起源的类型学特征 358

语言接触中的土家语量词 358

对比汉语与藏缅语论证甲骨文、金文存在反响型量词 359

从凉山彝语的泛指冠词看汉藏语的量词 360

论台语量词在汉语南方方言中的底层遗存 361

从壮侗语族诸语言看汉语单位词的发展 362

从壮侗语族诸语言看汉语单位词的连接与替代功能 363

壮语量词pou4来源于古汉语的“夫” 364

苗语的量词是在汉语量词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 366

汉、维吾尔语个体量词“个”和dan?的认知语义特征比较 367

通过与韩国语比较看汉语量词的功能和词类地位 368

与西文对比说明中国语量词的大量出现 368

与西洋语冠词对比说明汉语数位词的特点 369

七、副词、状词 370

从苗语看古汉语的状词 370

苗语和古汉语状词的特点相近 371

与西洋语对比说明汉语规定词的特点 373

与西洋语对比说明中国语语气副词的特点 373

与英语对比说明中国语副词的范围 374

八、介词、连词 374

从少数民族语言看“而”的虚化演变 374

西南官话里连词“两个”的用法在朝鲜语、东乡语里能找到句法参照 377

元代汉语的后置词与阿尔泰语的关系 377

韩汉空间标记词的“共用”和“通用”现象 378

与印欧语对比说明汉语介词与从属连词的特点 378

中国欧化文章联结成分较多的原因 379

由西洋语对比说明汉语“介词”的特点 380

与西文对比说明中国语关系词的表现 381

九、助词、虚字、虚词、语法标记 382

虚词是汉语的主要语法特点 382

与西文对比说明中国语虚字的特点 382

临夏汉语方言虚词的运用与藏语相同 383

从白马藏族民歌看《楚辞》中的句尾语助词“些” 384

参照彝语文训释《楚辞》中的“兮”和《老子》中的“唯、阿” 384

“兮”字与梁山彝语的语气助词?i33的渊源关系 385

从欧洲语的形态变化看汉语句终词的特点 385

从印欧语的句型变化看汉语句终词的作用 386

白语no1的定语标记、状语标记和补语标记用法是“同音复制”的结果 386

从藏缅语定语助词的演变反观汉语 391

从领属格标记证明汉藏语同源 392

汉语形式词的特殊性 392

依据英语、法语、德语证明由“之”引申为领格虚字 393

与西洋语对比说明汉语“的”字的用法 393

由西方语言证明汉语的规定词“的” 395

藏缅语宾语句法标记比较研究 396

藏缅语的话题标记与汉语比较 397

从藏缅语反观汉语的因果句标记 398

东亚大陆南北方非汉语的被动标志 399

从汉藏语ta类持续标记反观汉语方言“哒”类持续标记 400

论藏汉语同源持续体标记 402

现代汉语和台语助词“了”和“着”的相似性 402

汉语助词“了”“着”与阿尔泰诸语言的关系 404

从维吾尔语反观汉语“着”的特点 406

罗马语系的时态表示法和汉语表示时间的“情貌”的对比 407

通过英汉比较解释将来时标记向认识情态功能衍生的原因 407

第三节 句法 408

一、语序 408

藏缅语的形修名语序 408

从哈尼语、汉语的对比看古代汉语的“名+形”语序 408

从哈尼语、汉语的对比看古代汉语的“名+数+量”语序 410

土家语定中语序的类型学研究 411

从方向词的组合顺序看汉藏语的同源关系 411

壮汉代词、数词、量词和名词结构形式的比较分析 412

从汉语和非汉语比较看多重定名结构中形容词的类别和次序 415

通过语序链看汉藏语的同源关系 416

汉语比较标记和差比句的语序类型 416

从藏缅语看汉语“宾动”倒句的成因 417

从藏语看古汉语带“是”“之”的宾语前置句 418

OV/VO语序与状语位置关系的类型学考察 419

通过跨语言比较考察谓语时间词状语与谓语动词的语序类型 420

通过跨语言考察汉语和民族语中程度副词后置于谓语的成因 422

从动词述语、宾语和补语位置变化中的镜像关系看汉藏语的同源关系 424

从阿尔泰、藏缅、侗台诸语言看古汉语补语的移位 425

通过跨语言比较证明汉语是尤为突出的自然焦点后置型语言 426

通过与英语的对比看汉语的语序特点 427

对比汉英语语法演化史论基本语序对语法系统的影响 427

二、句法结构、句子成分 428

对比壮语和古汉语特殊语法现象解释壮侗语和汉语的同源关系 428

通过与壮侗语比较解释粤语特殊语法现象的形成 429

通过与壮侗语比较解释闽语特殊语法现象的形成 430

通过与苗瑶语比较解释闽语特殊语法现象的形成 431

壮语句法成分与古汉语有相似点 432

《楚辞》特殊语句与苗语相似 437

从苗语反观《诗经》中的“动名状”“形名状”格式 438

汉语河州话与藏语的句子结构比较 439

汉藏语的“的”字结构 439

从藏缅语的“的”字结构反观汉语 440

广东开平方言的“的”字结构与侗台、苗瑶语相似 440

壮侗语族“的”字结构的类型学特征 440

汉语与藏缅语通比性的“很”字结构 441

汉壮语的体词向心结构 441

以古汉语的并列衰减为基准点可知三个台湾南岛语言存在相关现象 443

藏语与汉语述宾结构对比 445

从土家语的述宾结构反观汉语 445

藏缅语的述宾结构 446

藏缅语、汉语述宾结构比较 447

从藏缅语述补结构反观汉语 448

藏汉语述补结构比较得出的启示 449

从壮侗语与汉语的对比看壮侗语述补结构 450

苗汉语述补结构的共性和差异 451

藏缅语与汉语连动结构比较 452

OV型藏缅语连动结构的类型学特征 453

从藏缅语族语言反观汉语的被动句 454

藏缅语“受动者+施动者+谓语”的句型特征 455

藏缅语的强调式施动句与汉语被动句比较 457

从藏缅语族语言反观汉语的被动句 457

汉语和藏缅语被动表述比较 457

通过亲属语言对比证明拉祜语存在“类被动句” 459

拉祜语的类被动句与汉语被动表述对比 460

布汉被动结构对比研究 461

通过亲属语言对比证明汉藏语非汉语的被动句是不发达的 462

被动句的跨语言类型对比 463

汉语与哈萨克语被动句的类型学比较 463

通过语言对比发现汉语主客观态度与被动表述的关系 464

从比较句看布依语与汉语的内在联系 465

从双宾语句格式的链条状分布看拉萨话与部分汉语方言的同源关系 465

从汉语“把”字句看布依语处置式的来源和发展 466

汉语布依语介词提宾句式对比 467

汉语、维吾尔语致使句型比较分析 468

从朝鲜语反观汉语致使结构的类型学特点 468

与西洋语对比说明中国语使成式的复杂性 470

从羌语、景颇语、傣语看时间词、处所词做主语问题 470

从民族语看上古汉语的后状语和后定语 473

跨语言比较可为汉语中的动量短语作定语提供证据 475

通过跨语言比较看汉语“动词+X+处所”结构中“X”的隐现 476

通过语言对比看汉语施事宾语句与SVO型语言施事、受事的区分参项 478

通过与英语的对比看汉语谓辞、属辞的特点 479

从英语的比较看汉语“(既)不……(又)不”句式的特点 480

与英语对比说明汉语仂语的等次 480

与西洋语法比较说明中国语无主句的大量存在 480

中国语与西洋语句子形式的差异 481

与西洋语对比看中国欧化文章的句子特点 482

与西洋语对比说明汉语句子的特点 482

与西洋语对比说明中国语复合句的特点 483

与西洋语法的对比说明中国语法的构成 484

与西洋语法对比说明中国语的结构特点 485

三、句子的类型 485

汉语、藏缅语特指问句的构成和来源 485

藏缅语、汉语选择疑问句比较研究 486

拉萨话和汉语部分方言的反复问句 487

从反复问句看汉藏语的同源关系 487

通过汉藏语比较解释谓词重叠疑问句的语言共性 488

与西洋语对比说明汉语命令式句型的特点 489

四、形态、韵律、语法标记 490

从前缀音可看出藏语和汉语的重要关系 490

通过汉藏语材料解释上古汉语*m-前缀 491

*m-是汉藏语共有的肢体名词前缀 491

上古汉语肢体名词前缀*s-和原始藏缅语肢体名词前缀*s-同源 491

构词前缀*m-与苗瑶语的鼻冠音 492

通过汉藏语比较发现上古汉语存在*-l-中缀 492

临夏汉语方言名词后缀“们”和“头”受藏语影响 492

汉韩复数表达差异 493

从名词的性别后缀看汉藏语的同源关系 494

汉藏语的完成体后缀*-s 494

汉语和藏缅语中一个表疑问的附加成分 494

西夏语表疑问的词头?a与某些藏缅语乃至汉语的疑问词头同出一源 495

临夏汉语方言形容词、远指代词、副词同于藏语的语音手段 497

通过汉语与藏缅语的比较构拟上古汉语的形态 498

从汉语和少数民族语言看汉藏语词素音位的变换 500

节律和形态里的前后不对称现象的跨语言考察 501

通过印欧语词组对比说明现代汉语词缀的范围和性质 502

与西方语言对比说明中古汉语和汉语方言也有虚词的曲折形式 503

第六章 词汇类 505

第一节 同源词、关系词、对应词、同族词 505

汉藏语同源词的确定应建立在形态研究的基础上 505

挖掘同源词是进行汉藏语系比较研究的奠基工程 508

参照汉藏系等亲属语言探讨汉语词源 508

少数民族语言在比较词源学中的价值 509

从汉藏语系亲属语言看汉语同族词变换的先后 511

依据汉藏名词对照表可考藏文Sog所指 512

汉语的“其”跟藏语的gji“同根” 513

藏文sdod与汉语“辍”的同源关系 514

以藏语的’brug训释《尔雅·释天》中的“焚轮” 515

吴谚中“孛辘”与藏语brug的同源关系 516

哈尼语和汉语的关系词 516

羌汉语言接触形成的一组同源字 517

从土家语看《方言》中“虎”的两个读音的来源 519

汉台语同源字对当关系有待大量发掘 519

汉台关系词的相对有阶分析 519

汉语和壮侗语的关系词 522

从傣语、侬语、壮语、布依语考证《越绝书》中的“越人谓人‘铩’也” 523

汉语和台语“五”和“六”的同源关系 524

壮语的?o?1与汉语的“双”和“两” 525

“圩”与古越语及侗台语的关系 526

广东闽方言中若干台语关系词 527

白土壮语中的汉语山摄对应词的历史层次 528

通过与壮侗语比较解释粤语中一些语词的来源 529

通过与壮侗语比较解释闽语中一些词语的来源 530

壮侗语词tak8与汉语词“特”的历史关系 530

侗台语的luk8与汉语“子、儿”的渊源关系 533

“人”字在苗瑶、壮侗、汉语中的对应关系 534

“别离”一词在汉语台语里的对应 536

汉语台语中的关系字 537

比较汉台语的构词法看汉台语的语源关系 538

汉语与苗瑶语同源关系探讨 539

通过与苗瑶语比较解释闽语中一些词语的来源 540

从苗语看《方言》中“貔”一词的来源 541

从一组关系词看苗瑶语和汉语的关系 541

结合汉藏语系语言释读《广韵》的“豝、獌、?、跁、篴、借” 544

从殷商甲骨文追溯朝鲜语s? pa ram中s?的语源 545

朝鲜语、汉语的早期对应词 546

朝鲜语固有词与上古汉语之间的语音对应 547

以帮母字为例分析汉越语关系词层次 548

印尼语汉语对应词 548

南方汉语中的古南岛语成分 549

第二节 借词 550

少数民族语言中汉语借词的研究价值 550

藏语汉借词和汉语的语音对应关系 551

羌语汉借词的语音特点 553

羌语汉借词的词义演变方式 554

凉山彝语固有词与汉语借词的关系 555

彝语古汉语借词的一种形式 557

现代白语中的古汉语词 557

壮语自汉语借入大量量词 559

壮语中古汉语借词及汉越语与平话的关系 559

壮语汉借词的词义和语法意义变异 561

通过汉傣语天干记数法比较探讨其同源关系 562

台语的“十二地支”的借贷时间不晚于中古汉语 563

标话中的古汉语借词 564

临高语汉借词的一字多音现象 565

拉珈语汉借词的层次分析 567

三江侗语的中古汉语借词 568

三江侗语早期汉语借词来源于早期六甲话 569

侗语中汉语新借词的读音 571

新晃汉语中的侗语成分 572

龙州话的汉借字 573

《切韵》重纽字在汉台关系词中的反映 574

仡央语群语言中的汉语借词及其时间层次 574

从苗瑶语方言汉语借词的语音对应区分同源词和借词 575

京郊火器营北京话中的满语词语音特点 576

满语“白”同汉语副词“白”的借贷关系 578

蒙古语科尔沁土语中的汉借词 579

青海话中的民族语借词 579

汉语中的“胡同”源于蒙古语的“水井” 580

焉耆话的借词 582

汉语中的突厥语借词 583

《突厥语大词典》中的中古汉语借词 584

新疆汉语方言中维吾尔语借词的读音特点 585

维吾尔语哈密土语中汉语词的特点 586

通过“丝”字考证朝鲜语中的上古汉语借词 587

越南语中的汉语借词 588

从西方语言借词的演变证明汉语外来词的发展 589

第三节 构词 592

景颇语四音格词产生的机制及其类型学特征 592

汉语与藏缅语四音格词对比 594

四音格词在汉藏语研究中的价值 595

类型学视野下的汉藏语四音格词 596

用少数民族语言证明汉语词头“圪、阿”的来源 596

景洪汉语谓词的后附成分“k?53ni53”与傣语的关系 597

汉语和台语大名加小名的构词法 598

从苏州话、厦门话及壮侗语、苗瑶语看汉语构词法 598

与西洋语对比说明中国语的一种文法成分——附加成分 598

比较中英文的特点可解释英文里反成式语词多、中文里 600

反成式语词少的原因 600

第四节 词义、词源 601

通过汉藏语材料探索藏语rgya的本义 601

从藏缅语看汉语词“木”的来源 601

依据古汉越语证明上古“鹅”称为“雁” 603

南方方言中的“栏”并非古越语底层词 603

平话、粤语与壮语“给”义词之间的关系 604

“马蹄”源于古台语质疑 605

汉越(侗台黎)六畜词文化有阶分析 606

从黎、汉比较看黎语亲属词的语义特点 608

跨语言视角下的汉语“青”类词 609

从少数民族语言揭示古代越语地名的本义 611

借助亲属语言解释汉语词“幼小” 611

从亲属语言比较看汉语词“盐”的发展演变 613

通过亲属语言比较释汉语词“刑天” 613

汉语文献中的少数民族语文考释 614

从少数民族语言看中古汉语“娵隅”的来源 615

从云南省壮语地名taau4(道)与台语*dauC的源流考察看中古汉语词“道”的来源 616

汉语与朝鲜语同义词群的对应 616

维汉语谚语形式对比分析 617

第七章 文字 619

依据安南语、藏语可知最古“之”的字形和初义 619

从甲骨文和纳西东巴文看合文和形声字起源的关系 619

从东巴文与甲骨文、金文比较看纳西文字与汉字的发展问题 620

从汉字看东巴文中的超前发展现象 621

唐宋时期汉字“国”及其异体字在白族地区的传播 622

利用古壮字研究粤语方音史 623

依据夷语(苗语)的多音缀可为汉字训诂研究另辟新径 624

中国喃字的来源 625

中越喃字造字法之比较 626

中越喃字用字法之比较 631

从字形的比较看中越喃字的异同 634

从字音读法的比较看中越喃字的特点 635

从中越喃字的比较看其差异性的解释 636

关于契丹小字研究中的基本性问题 637

从土耳其的文字改革看汉字拉丁化 638

从梵文看华文的特点 640

从标音文字的演变证明汉字存在表音化的趋势 640

与拼音文字对比看汉字的表意性 641

从世界语的特点看中国文字改革的必要性 642

与世界语的比较看方块字的不足之处 642

从西学看华文的特点 643

与西方文化对比说明汉字拉丁化的必要性 643

与西文对比说明我国文字的“读破” 644

附:相关成果目录 646

一、著作类 646

二、论文类 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