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高校学生资助政策体系 1
第一节 高校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缘起 1
一、高校贫困生的产生 1
二、高校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建立的动因 3
第二节 高校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4
一、奖助学金 4
二、国家助学贷款 6
三、勤工助学 8
四、各类减免补政策 9
五、新生资助项目 12
第三节 高校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教育公平问题探究 14
一、关于教育公平问题的思考 14
二、研究教育公平问题的意义 16
第四节 研究现状梳理与研究思路 19
一、研究现状梳理 19
二、研究思路 23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教育公平思想及与高校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关系 25
第一节 教育公平概说 26
一、教育公平涵义和内容 26
二、教育公平原则 28
三、教育公平特征 31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教育公平思想探究 34
一、马克思主义教育公平思想理论基础 34
二、马克思主义教育公平思想主要内容 41
第三节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教育公平思想 45
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保障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平等受教育权 46
二、改革开放后经济上的迅速发展促进了教育机会平等 48
三、强调素质教育和教育创新推动了受教育者全面自由发展 51
四、坚持以人为本和科学发展使教育公平的实现有了科学路径 52
五、实现伟大中国梦为教育公平的推动明确了方向 54
第四节 马克思主义教育公平思想与高校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关系的厘定 57
一、找准资助体系中研究教育公平问题的出发点——从当前国情出发 58
二、明确资助体系中研究教育公平问题的价值立场——以贫困生为本 59
三、理解资助体系中研究教育公平问题的本质——因材施教 60
第三章 高校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中的教育公平问题 62
第一节 高校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中的教育起点公平问题 63
一、高校学生资助政策体系提升了贫困生高等教育机会 63
二、政府投入不足及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差异降低了贫困生高等教育机会及质量 67
三、“单纯财政视角的高等教育改革”制约了贫困生高等教育机会 72
四、当前资助政策体系改善贫困生高等教育质量乏力 75
第二节 高校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中的教育过程公平问题 80
一、全过程资助和多样化教育促进了贫困生教育过程公平 80
二、高等教育资助资源配置差异引发贫困生过程资助不公 84
三、资助过程未充分考虑贫困生的个体差异性 89
四、当前资助政策覆盖率和资助程度还不够 92
第三节 高校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中的教育结果公平问题 96
一、以经济为主的多方支持促进了贫困生的全面发展 96
二、贫困生就业上弱势凸显高等教育结果差强人意 99
三、贫困生发展上不足显现高等教育结果欠佳 103
第四章 影响高校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中教育公平的因素分析 106
第一节 资助政策偏重角度不公引发利益分配不平衡 106
一、“优势区域偏重”引起利益分配不均 107
二、“优势阶层强势”导致利益分配不公 110
三、“重点高校政策”易引发“马太效应” 111
第二节 资助资源配置不足导致政策调节力度不够 113
一、高等教育投入不足影响政策的调节力度 114
二、其他资助资源配置不足影响政策的调节力度 117
第三节 资助政策运转情况不良降低了弱势补偿效果 119
一、政府的主导地位凸显不足 119
二、“贫困生为本”的资助理念尚未充分体现 121
第四节 影响教育公平问题因素的深层探析 123
一、社会经济基础薄弱是教育不公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 123
二、教育文化发展水平低下是教育不公现象产生的重要因素 125
第五章 建立高校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利益平衡机制 127
第一节 利益平衡机制概述 127
一、坚持高校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公益性原则 128
二、坚持利益分配的公平公正原则 135
第二节 促进高校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利益平衡的路径 139
一、正确认识资助政策制定过程中利益集团的博弈 140
二、全面考察高校贫困生群体的利益诉求 143
三、适时调整资助政策的利益分配与平衡维度 147
第六章 建立高校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资源配置均衡机制 154
第一节 资源配置均衡机制概述 155
一、高校学生资助政策体系资源配置的内容 155
二、高校学生资助政策体系资源配置的特点 156
三、高校学生资助政策体系资源配置的方式 158
四、高校学生资助政策体系资源配置的原则 161
第二节 促进高校学生资助政策体系资源均衡配置的路径 165
一、明确政府在资助资源配置中的主体地位 165
二、通过统筹协调来实现资助资源的均衡配置 169
第七章 健全高校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弱势补偿机制 180
第一节 弱势补偿机制概述 181
一、高校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弱势补偿对象 181
二、建立弱势补偿机制的必要性 185
第二节 健全高校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弱势补偿的渠道 191
一、丰富弱势补偿的内容 191
二、采取多样化的弱势补偿途径与方式 195
三、建立弱势补偿的效果评价机制 201
参考文献 205
后记 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