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3
前言 5
第一章 中国科技园发展历程 13
1.1 “科技园”的由来 14
1.1.1 从传统制造到高技术 15
1.1.2 从田园到科技园 16
1.1.3 科技园、工业园与产业园 17
1.2 科技园发展历程 18
1.2.1 世界范围内科技园的发展 18
1.2.2 我国科技园的发展 19
1.3 我国科技园不同发展阶段状况 21
1.3.1 不同时期存在类型 21
1.3.2 科技园与城市的空间关系 23
1.3.3 产业与服务发展模式 25
第二章 科技园空间结构类型 27
2.1 科技园调研 28
2.1.1 案例区域分布 33
2.1.2 案例产业结构分布 34
2.1.3 案例概况 35
2.2 科技园空间结构分类依据 50
2.2.1 圈层式建筑布局 51
2.2.2 园区中心 51
2.2.3 研发组团 52
2.2.4 配套设施 52
2.3 科技园空间结构类型 53
2.3.1 格网式空间格局 54
2.3.2 环式空间格局 58
2.3.3 其他空间格局 61
第三章 科技园空间结构影响因子 63
3.1 影响因子之一:建筑密度 64
3.1.1 园区建设时期与建筑密度 66
3.1.2 城市空间区位与建筑密度 68
3.1.3 空间结构类型与建筑密度 68
3.2 影响因子之二:中心百分比 70
3.2.1 园区建设时期与中心百分比 72
3.2.2 场地原有要素与中心百分比 73
3.2.3 空间结构类型与中心百分比 74
3.3 影响因子之三:建筑组团 75
3.3.1 研发组团与配套设施布局 76
3.3.2 不同布局园区案例分析 78
3.4 影响因子之四:配套设施 90
3.4.1 配套设施的比例 91
3.4.2 配套设施空间布局的演变 91
3.5 科技园合理的空间结构 95
3.5.1 两种主要空间结构类型的异同 95
3.5.2 圈层式园区合理空间结构样式 98
第四章 科技园空间规划设计原则 101
4.1 弹性原则 102
4.1.1 以产业结构可持续性为目标 102
4.1.2 以地块面积可调适性为目标 103
4.1.3 以配套设施多样性为目标 104
4.2 均好性原则 105
4.2.1 以空间密度均衡性为目标 105
4.2.2 以服务半径合理性为目标 107
4.2.3 以中心可达性为目标 108
4.2.4 环境可达性 109
4.3 适宜性原则 109
4.3.1 以尊重自然生态景观为目标 110
4.3.2 以推行可持续工作、生活模式为目标 110
第五章 未来科技园及其空间结构发展趋势 113
5.1 传统园区升级转型新方向 114
5.1.1 功能高度复合、与城市共生 114
5.1.2 服务先行、打造定制型园区 115
5.2 互联网模式下园区运营新思路 115
5.2.1 中心弱化、空间结构分散化 115
5.2.2 边界不明确、互联性为主 116
5.3 绿色生态为主题的科技园 118
5.3.1 运用建筑技术、空间科学规划 118
5.3.2 绿色的环境、绿色的建筑 120
第六章 科技园规划设计实例 123
6.1 北京中关村软件园一期二期规划设计 124
6.2 北京中关村软件园软件广场建筑设计 135
6.3 北京大兴生物工程与医药产业基地规划设计 149
6.4 北京大兴新媒体创意园 158
6.5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成都科技创新基地规划设计 164
6.6 中关村软件园太湖分园规划设计 172
6.7 青岛蓝色生物科技产业园规划设计 177
6.8 平潭软件园规划设计 184
6.9 厦门软件园三期规划设计 191
6.10 中国电科电子科技园规划设计 204
参考文献 217
后记 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