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1
一 市民社会批判:马克思历史理论研究的新视角 1
(一)马克思市民社会批判的内涵 2
(二)市民社会的消失与马克思历史理论的抽象化 5
(三)市民社会批判与作为历史科学的唯物史观 8
二 研究现状与趋势 12
三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8
(一)研究内容 18
(二)研究方法 22
第一章 复杂话语系统中的近代市民社会 26
一 近代市民社会的产生 26
二 近代自由主义的市民社会想象与科学论证 29
(一)自由主义市民社会的基本理念 29
(二)市民社会的政治论证 31
(三)市民社会的经济学论证 32
三 单向度的市民社会批判 39
(一)卢梭对市民社会的道德主义批判以及解决方案 39
(二)德国浪漫派的市民社会批判 43
(三)青年黑格尔派的市民社会批判 45
四 市民社会的异化辩证法:黑格尔的市民社会批判 62
(一)黑格尔市民社会批判思想的直接理论来源 62
(二)黑格尔的市民社会逻辑规定 66
(三)现实市民社会的实证性、坏无限以及存在危机 69
五 三种市民社会话语对于马克思的理论效应 80
第二章 市民社会发现:由政治国家批判转向市民社会批判 88
一 人的自我分裂:古典政治传统遭遇现代社会 88
(一)古典共和主义传统 88
(二)古典共和主义传统与近代社会的矛盾 89
二 黑格尔的理性国家观以及青年黑格尔派的政治批判潮流 91
(一)黑格尔的理性国家观 91
(二)青年黑格尔派的政治批判潮流 93
三 黑格尔主义理性国家观的历史与逻辑失误 100
(一)君主制与普遍性的相悖 101
(二)黑格尔理性国家观的逻辑神秘主义 108
(三)政治国家的类宗教性 110
四 由政治国家批判转向市民社会批判及意义 117
(一)超越政治理性,回归市民社会批判 117
(二)以经济学批判把握历史现实 121
第三章 市民社会与资本主义社会:抽象具体关系中的市民社会批判 128
一 抽象上升到具体的研究方法 129
二 作为感性具体的市民社会特殊性 135
三 市民社会作为交往异化的社会 141
(一)物质交往关系构成市民社会的实体 142
(二)交往异化的四重表现 153
(三)社会由抽象的类到现实的生成 163
四 抽象在具体中的定在:市民社会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的异化 168
(一)从文本考据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过程 168
(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的交往异化 175
五 市民社会不等同于经济基础与资产阶级社会 200
(一)市民社会不等同于经济基础 200
(二)市民社会等同于资产阶级社会的方法论失误 203
第四章 市民社会意识形态与马克思历史理论的现象学精神 207
一 市民社会的意识形态 207
(一)意识形态的颠倒性与虚假性 207
(二)市民社会的经济意识形态 210
(三)市民社会的政治意识形态 215
(四)市民社会意识形态的自然主义性质 216
二 生产关系与现象学精神 220
(一)现象学精神:超越自然主义,面向实事 220
(二)马克思生产关系理论探索:由社会关系到生产关系 221
(三)生产关系现象学的内涵与逻辑布展 226
(四)生产关系现象学的优越性 229
三 市民社会意识形态解蔽 236
(一)市民社会意识形态前提的虚假性 236
(二)市民社会意识形态产生的方法论错误 240
(三)市民社会意识形态的现实根源 243
(四)由经济现实解蔽政治意识形态 255
第五章 市民社会批判:马克思历史理论的时代在场 259
一 市民社会批判与社会形态的历史发展 259
(一)市民社会批判与三大社会形态 259
(二)资本所蕴涵的解放因素 262
二 市民社会理论的转型与我国的市民社会话语 269
(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市民社会 269
(二)市民社会理论的当代重建 271
(三)市场经济的发展与当代中国的市民社会话语 276
三 当前中国资本话语的理性反思 280
结语 285
参考文献 290
后记 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