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国学热”中话“国学” 2
“国学热”的兴起 2
“国学”本质的追问 3
国学的基本类别 6
国学的现代价值 8
中医学在国学系统中的地位 11
经学 民族文化生命的源泉与精魂 16
“经”与“经学” 16
“经”的含义 16
“经”的特征 19
什么是“经学” 20
孔子与六经 26
“六经”——民族文化的源头活水 26
孔子整理“六经”——民族文化生命的自觉 30
经学的兴盛与流变 37
经学的开辟与早期传承 37
汉武更化与经学时代的确立 38
经学的流变与派别 43
经学的地位与影响 51
位居“四部”之首 51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广泛影响 53
民族文化生命的源泉与精魂 55
经学与中医学术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60
经学元典与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 60
经学阐释方法与中医学术思想的传承 65
经学流派对中医学术发展特征的影响 67
【延伸阅读】援“理”入医的元代医家朱震亨 72
史学民族生命的成长历程 76
“史”与“史学” 76
“史”:史官—史书一史事 76
“史学”的出现与内涵的演变 80
史学的兴起与发展 83
先秦——史学的童年 83
秦汉至唐前期——史学的成长 85
唐中期至宋元——史学的繁荣 88
明清——史学的衰变 90
史籍分类与史书体例 94
史籍的分类沿革 94
史书的编纂体例 98
史学的成就与影响 104
爱史重史的民族特性 104
古代史学的辉煌成就 107
经史相为表里的显学地位 109
民族文化生命的历史生成 113
史学文献中的医家与医事活动 121
司马迁对医家与医事活动的开创性记载 121
历代史著对于中医学发展的多方面呈现 125
医史交汇与医学文献的整理利用 128
【延伸阅读】编撰《医藏书目》的明代医家殷仲春 132
子学文化生命的创新发展 136
子学的特质与使命 136
“子”与“子学” 136
子学的特质 139
子学的学术使命与地位 145
诸子蜂起与百家争鸣 149
诸子起源 149
主要流派 153
争鸣时代的落幕 158
经学时代下的子学发展 161
子学创新精神不坠 161
儒家内部的演进 162
佛道二教的兴起 164
明清西学的传入 166
由“学”至“术”的形态拓展 169
子学与中医学术思想的拓展 175
道家、道教与中医学的发展 175
佛教对于中医学术思想的影响 178
西学东渐与中医学术思想的嬗变 182
【延伸阅读】儒释道三教并蓄的药王孙思邈 187
集学华夏民族的心灵歌唱 192
集学的形成与发展 192
从“集”到“别集”“总集” 192
“文”的观念演变与“集部”形态的出现 194
“集部”之学的确立与发展 198
集学的基本类别 202
楚辞 202
别集 205
总集 208
诗文评 211
词曲 215
集学的特质与审美旨趣 219
文学为主,兼及经史子 219
华夏民族的心灵歌唱 221
境界追求与审美旨趣 226
集部之学与中医学的交融渗透 233
集部文献蕴含大量中医学内容 233
古代文学题材内容与表现形式上的中医学因素 235
古代文学对中医学著述文学化特征的塑造 238
实践主体上文士与医家的交集 240
【延伸阅读】融文采于医籍的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 244
医论拾萃 248
医家论医学与经史子集 248
参考文献 253
后记 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