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
修订说明 1
导论 3
第一章 政治和政治学 3
第一节 政治的含义 3
一、政治的多种解释 3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观 5
三、政治的含义释疑 9
第二节 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和特性 12
一、政治学的研究对象 12
二、政治学的研究体系和特性 13
第三节 政治学的历史沿革 15
一、古代政治学的产生与演化 15
二、近代政治学的兴起与发展 18
三、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产生与特点 21
四、现代政治学的进展 23
第四节 学习和研究政治学的意义和方法 27
一、学习和研究政治学的意义 27
二、学习和研究政治学的方法 29
上篇 政治社会 33
第二章 社会与政治 33
第一节 政治的产生 33
一、原始社会的无政治状况 33
二、政治的产生和发展 35
第二节 政治的作用 38
一、政治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 38
二、政治对一定社会秩序的维护作用 40
三、政治对思想文化发展的影响作用 42
第三节 人与政治的关系 44
一、人的“政治动物”特性 44
二、现时代人类的政治化倾向 46
第三章 阶级与国家 48
第一节 阶级和阶级关系 48
一、阶级的含义和演化 48
二、阶级关系对社会政治生活的影响 51
第二节 国家的本质、特征和职能 53
一、国家的本质 53
二、国家的特征 59
三、国家的职能 61
第三节 国家的历史类型 63
一、国家历史类型的含义及更替 63
二、剥削阶级类型的国家 65
三、社会主义国家 67
第四节 阶级的消灭和国家的消亡 69
一、阶级消灭和国家消亡的必然性 69
二、国家消亡的条件和途径 71
第四章 民族与宗教 74
第一节 民族和民族问题 74
一、民族的含义 74
二、民族问题 75
三、民族与政治的关系 77
第二节 宗教与政治 79
一、宗教的本质 79
二、宗教与政治的关系 81
第三节 当代中国的民族和宗教问题 83
一、中国的民族问题 83
二、中国的宗教问题 85
三、反对民族分裂主义和宗教极端势力 91
第五章 人民与政治家 94
第一节 人民的政治地位和作用 94
一、人民概念的历史发展 94
二、人民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作用 96
第二节 政治家的特点和作用 97
一、政治家的概念与特点 97
二、政治家的作用 99
第三节 当代中国的人民和政治家 102
一、中国人民的政治地位 102
二、中国政治家的特点 103
三、中国人民与政治家的密切关系 105
第六章 民主与法制 107
第一节 民主与法制及其相互关系 107
一、民主的含义 107
二、法制与法治 108
三、民主与法制的关系 109
第二节 民主与法制的历史进程 111
一、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民主与法制 111
二、资本主义社会的民主与法制 113
三、社会主义社会的民主与法制 114
第三节 当代中国的民主建设和依法治国 117
一、中国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发展进程 117
二、中国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 120
三、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与和谐社会 122
第七章 人权与主权 126
第一节 人权的提出、发展及其内容 126
一、人权学说的产生 126
二、人权思想的发展 128
三、人权的基本内容 129
第二节 主权的含义和国际地位 131
一、主权的含义及其历史形态 131
二、主权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 133
第三节 人权与主权的关系 135
一、“人权高于主权”说 135
二、“国权重于人权”论 138
第四节 当代中国的人权与主权 140
一、中国的人权发展状况 140
二、中国维护主权的基本原则 143
三、中国在国际上促进人权和捍卫主权的斗争 145
中篇 政治制度 149
第八章 政权组织形式 149
第一节 政体和政府 149
一、政体的含义和分类标准 149
二、政府的含义、特征和机构设置 150
第二节 奴隶制和封建制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 153
一、奴隶制和封建制国家政权组织形式的基本原则 153
二、奴隶制国家的政体和政府机构 153
三、封建制国家的政体和政府机构 155
第三节 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 158
一、资本主义国家政权组织形式的基本原则 158
二、资本主义国家的政体 160
三、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机构 163
第四节 当代中国的政权组织形式 169
一、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组织形式的基本原则 169
二、中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 170
三、中国的政府机构 173
第九章 国家结构形式 177
第一节 国家结构形式的含义和制约因素 177
一、国家结构形式的含义 177
二、影响和制约国家结构形式的因素 178
第二节 奴隶制和封建制国家的国家结构形式 178
一、城邦制 178
二、分封制 179
三、帝国制 181
第三节 资本主义国家的国家结构形式 182
一、单—制 182
二、联邦制 184
三、君合制、政合制和邦联制 186
第四节 当代中国的国家结构形式 187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结构形式的基本观点 187
二、中国的单—制国家结构形式 188
三、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和特别行政区制度 189
第十章 选举制度 193
第一节 选举制度的产生和作用 193
一、选举制度的产生 193
二、选举制度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作用 194
第二节 资本主义国家的选举制度 196
一、资本主义国家的选举原则 196
二、资本主义国家选举制的一般程序 197
三、资本主义国家选举制度的历史进步性及其本质 200
第三节 当代中国的选举制度 201
一、中国选举制度的形成和发展 202
二、中国选举制度的基本原则 204
三、中国选举制度的法定程序 206
第十一章 政党制度 210
第一节 政党和政党制度 210
一、政党的含义、特征和作用 210
二、政党制度的形成和特点 214
三、政党制度的类型 216
第二节 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党制度 217
一、资产阶级政党的产生及作用 217
二、资本主义国家政党制度的类型 220
三、压力集团和绿党现象 224
第三节 当代中国的政党制度 228
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和作用 228
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 231
三、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234
第十二章 公务员制度 238
第一节 国家公务员制度的产生与扩展 238
一、国家公务员制度在英国的创建 238
二、国家公务员制度在世界众多国家的扩展 240
第二节 资本主义国家的文官制度 242
一、资本主义国家文官制度的基本内容 242
二、资本主义国家文官制度评价 246
第三节 当代中国的国家公务员制度 247
一、中国国家公务员制度的建立 247
二、中国国家公务员制度的基本内容 249
三、中国与西方国家公务员制度的不同特点 253
第十三章 监督制度 255
第一节 监督制度的内容和功能 255
一、政治监督的含义和特点 255
二、监督制度的内容 256
三、监督制度的形式 258
四、监督制度的功能 259
第二节 监督制度的历史形态 261
一、中国监督制度的历史沿革 261
二、资本主义国家监督制度的确立 263
第三节 当代中国的监督制度 266
一、中国监督制度的结构体系 266
二、中国监督制度的健全完善 270
三、监督制度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意义 271
下篇 政治行为 277
第十四章 政治变革 277
第一节 政治革命 277
一、政治革命的含义和特点 277
二、政治革命的起因 279
三、政治革命的方式 282
四、政治革命的意义 284
第二节 政治改革 287
一、政治改革的性质和特点 287
二、政治改革的类别 289
三、政治改革的作用 290
第三节 中国的政治革命和政治体制改革 291
一、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及向社会主义革命的转变 291
二、当代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及基本要求 295
第十五章 政治管理 303
第一节 政治管理的含义和作用 303
一、政治管理的含义、特征和分类 303
二、政治管理的作用 305
第二节 政治管理的原则和方式 308
一、政治管理的原则 308
二、政治管理的方式 310
第三节 当代中国的政治管理 314
一、中国政治管理现代化的发展趋势 314
二、中国政治管理现代化的基本要求 316
第十六章 政治参与 321
第一节 政治参与的含义和意义 321
一、政治参与的含义 321
二、政治参与的意义 323
第二节 政治参与的形式及影响因素 325
一、政治参与的形式 325
二、影响政治参与的因素 329
第三节 当代中国的公民政治参与 332
一、中国公民政治参与的特点 332
二、中国公民政治“参与度”的提高 334
第十七章 政治沟通 337
第一节 政治沟通的含义和作用 337
一、政治沟通的含义 337
二、政治沟通的作用 339
第二节 政治沟通的原则、类别和方式 340
一、政治沟通的原则 340
二、政治沟通的类别 342
三、政治沟通的方式 343
第三节 当代中国的政治沟通 345
一、政治沟通对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345
二、增进中国政治沟通的基本要求 348
第十八章 政治教育 351
第一节 政治文化的含义和功能 351
一、政治文化的含义和特点 351
二、政治文化的功能 353
第二节 政治教育的目的和途径 355
一、政治文化与政治教育的关系 355
二、政治教育的目的 356
三、政治教育的途径 357
第三节 当代中国的政治教育 359
一、政治教育对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建设的作用 359
二、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 361
三、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教育的主要方法 3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