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论 1
第一章 中药学发展史概论 1
第二章 中药学未来发展趋势 8
第三章 中药学现代技术展望 12
第一节 大孔吸附树脂分离技术 12
第二节 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 13
第三节 微波萃取技术 13
第四节 超声提取技术 14
第五节 中药絮凝技术 14
第六节 高速逆流色谱技术 15
第七节 酶工程技术 15
第八节 空间技术 16
第九节 中药指纹图谱技术 16
第四章 岐黄药学著录汇要 18
第一节 《神农本草经》简介 18
第二节 《雷公炮炙论》简介 20
第三节 《本草经集注》简介 21
第四节 《食疗本草》简介 22
第五节 《新修本草》简介 23
第六节 《本草拾遗》简介 25
第七节 《开宝本草》简介 27
第八节 《本草图经》简介 28
第九节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简介 29
第十节 《证类本草》简介 29
第十一节 《本草衍义》简介 30
第十二节 《汤液本草》简介 31
第十三节 《救荒本草》简介 32
第十四节 《本草集要》简介 33
第十五节 《本草蒙筌》简介 33
第十六节 《本草通玄》简介 34
第十七节 《本草纲目》简介 35
第十八节 《补遗雷公炮制便览》简介 37
第十九节 《珍珠囊药性赋》简介 39
第二十节 《本草汇言》简介 43
第二十一节 《本草备要》简介 45
第二十二节 《修事指南》简介 49
第二十三节 《本草从新》简介 49
第二十四节 《本草求真》简介 50
第二十五节 《本草经疏辑要》简介 52
第二十六节 《本草分经》简介 52
第二十七节 《本草思辨录》简介 52
第二十八节 《本草正义》简介 53
第二十九节 《黄帝内经》简介 53
第三十节 《伤寒论》简介 58
第三十一节 《叶香岩外感温热病篇》简介 60
第三十二节 《温病条辨》简介 61
上篇 成药制备论 67
绪论 67
第一章 中成药历史源流 67
第二章 京帮药业发展简史 70
第一节 北京万全堂药店发展史 70
第二节 北京鹤年堂药店发展史 71
第三节 北京千芝堂药店发展史 71
第四节 北京同仁堂药店发展史 72
第五节 北京长春堂药店发展史 73
第六节 北京庆仁堂药店发展史 74
第七节 北京乐仁堂药店发展史 75
第三章 同仁堂药业传记 78
各论 82
第一章 蜜丸 84
第一节 概述 84
第二节 丸剂药料罐蒸操作技巧 85
第三节 经典方药 87
一、乌鸡白凤丸 87
二、安坤赞育丸 88
三、参茸卫生丸 88
四、全鹿丸 89
第二章 糊丸 91
第一节 概述 91
第二节 经典方药 91
一、西黄丸 91
二、普济丹 92
第三章 蜡丸 93
第一节 概述 93
第二节 经典方药 93
一、三黄宝蜡丸 93
二、黍米寸金丹 94
第四章 水丸 95
第一节 概述 95
第二节 经典方药 96
一、黄连上清丸 96
二、六神丸 97
第五章 散剂 98
第一节 概述 98
一、散剂的制备 99
二、特殊散剂的制备 100
第二节 经典方药 101
一、参苓白术散 101
二、紫雪丹 101
三、避瘟散 102
四、保赤万应散 103
五、日月光明散 103
第六章 外用膏剂 104
第一节 概述 104
第二节 经典方药 105
一、紫云拔毒膏 105
二、狗皮膏 105
三、阿魏化痞膏 106
四、十香暖脐膏 106
第七章 丹剂 108
第一节 概述 108
第二节 经典方药 110
一、红升丹 110
二、白降丹 110
三、轻粉 111
四、小灵丹 112
第八章 药酒 113
第一节 概述 113
第二节 经典方药 117
一、国公酒 117
二、虎骨酒 118
第九章 膏滋 119
第一节 概述 119
第二节 经典方药 121
一、益母草膏 121
二、虎潜膏 121
三、国公膏 122
第十章 茶剂 123
第一节 概述 123
第二节 经典方药 124
午时茶 124
第十一章 灸剂与熨敷剂 125
第一节 概述 125
第二节 经典方药 126
一、雷火针 126
二、坎离砂 126
第十二章 中药丸剂挂衣撷粹 128
第一节 概述 128
第二节 操作工艺 129
第十三章 京帮成药配本 132
第一节 丸剂 132
一、大活络丹 132
二、补心丹 132
三、女金丹 133
四、透骨镇风丹 133
五、再造丸 134
六、牛黄清心丸 135
七、搜风顺气丸 135
八、普济回春丹 135
九、清胃黄连丸 136
十、犀羚丹 136
十一、加味麻仁丸 137
十二、人参鹿茸丸 137
十三、九转黄精丸 138
十四、脾肾双补丸 138
十五、鱼鳔种子丸 139
十六、鹿肾丸 139
十七、安神定志丸 140
十八、蛤蚧养肺丸 140
十九、开胃健脾丸 141
二十、灵宝如意丸 141
二十一、黑锡丹 141
二十二、茵陈五疸丸 142
二十三、梅苏丸 142
二十四、地榆槐角丸 143
二十五、更衣丸 143
二十六、五味槟榔丸 143
二十七、香连化滞丸 144
二十八、黑虎丸 144
二十九、济坤丸 144
三十、二益丹 145
三十一、玉液金丹 145
三十二、培坤丹 146
三十三、宁坤至宝丹 146
三十四、胎产金丹 147
三十五、四红丹 147
三十六、调经丸 147
三十七、月事丸 148
三十八、催生兔脑丸 148
三十九、孕妇金花丸 149
四十、通经甘露丸 149
四十一、鹿胎冷香丸 149
四十二、二母宁嗽丸 150
四十三、宁嗽化痰丸 150
四十四、定喘丸 151
四十五、橘红化痰丸 151
四十六、太平养肺丸 151
四十七、竹沥化痰丸 152
四十八、小儿回春丹 152
四十九、妙灵丹 153
五十、小儿金丹 153
五十一、小儿止嗽金丹 153
五十二、慢惊丸 154
五十三、小儿健脾丸 154
五十四、小儿肥皂饼 155
五十五、育婴金丹 155
五十六、金衣至宝丹 155
五十七、至圣保元丹 156
五十八、保肝化风丹 156
五十九、黎峒丸 157
六十、蟾酥丸 157
六十一、内消瘰疬丸 157
六十二、银翘败毒丸 158
六十三、三黄宝蜡丸 158
六十四、明目蒺藜丸 159
六十五、清心明目上清丸 159
六十六、疥癣一扫光 159
第二节 散剂 160
一、卧龙丹 160
二、白平安散 160
三、林则徐十八味 161
四、千金白术散 161
五、活胃散 161
六、猪肝散 162
七、退云散 162
八、八宝眼药 163
九、八宝退云散 163
十、瓜子眼药 163
十一、清凉散 164
十二、锡类散 164
十三、西瓜散 165
十四、珠黄消疳散 165
十五、绿袍散 165
十六、牙疳散 166
十七、赛金化毒散 166
十八、小儿疳积散 166
十九、健儿素 167
二十、小儿牛黄散 167
二十一、保赤万应散 168
二十二、小儿千金散 168
二十三、提毒散 168
二十四、四圣散 169
二十五、珍珠散 169
二十六、生肌散 170
二十七、黄水散 170
二十八、八宝珍珠散 170
二十九、红棉散 171
三十、脚气粉 171
三十一、下疳散 171
三十二、吃疔虎 172
三十三、养阴生肌散 172
三十四、接骨散 172
第三节 锭剂 173
一、万应锭 173
二、紫金锭 174
三、蟾酥锭 174
四、拔毒锭 175
中篇 炮制法宜论 179
第一章 中药炮制起源 179
第二章 中药炮制的历史沿革 183
第三章 甘肃省中药资源概况 189
第四章 中药加工炮制概论 192
第一节 中药加工炮制的目的 192
第二节 中药加工炮制十七法及术语 194
第三节 中药炮制与药物性能的相关性 202
第四节 炮制对中药理化性质的影响 204
第五节 中药炮制机理的研究思路与方法 207
第六节 中药毒副作用机理探析 210
第七节 毒性中药炮制机理探析 213
第八节 影响炭药及其止血作用的相关因素 216
第五章 中药净选与切制 220
第一节 净选 220
第二节 切制 222
第六章 中药炮制常用辅料 230
第一节 液体辅料 230
第二节 固体辅料 232
第七章 中药炮制分类及方法 234
第一节 炒制法 234
第二节 炙制法 238
第三节 蒸制法 246
第四节 煅制法 249
第五节 煮制法 252
第六节 煨制法 253
第七节 烫制法 253
第八节 水飞法 254
第九节 制霜法 255
第十节 发酵法 256
第十一节 其它方法 258
各论 260
第一章 根及根茎类药材 260
大黄 260
天南星 264
半夏 270
川乌 276
附子 281
何首乌 284
草乌 289
香附 292
黄连 298
远志 302
党参 305
丹参 309
柴胡 312
石斛 315
木香 318
甘遂 321
黄芩 324
元胡 330
甘草 333
白芍 335
苍术 340
地榆 343
泽泻 346
山药 348
第二章 茎叶全草及皮类药材 353
枇杷叶 353
淫羊藿 355
荷叶 360
艾叶 362
灯心草 367
牡丹皮 368
杜仲 372
厚朴 376
黄柏 379
第三章 花及果实种子类药材 384
槐花 384
金银花 387
菊花 390
蒲黄 393
酸枣仁 398
马钱子 401
青皮 405
巴豆 409
栀子 411
槟榔 415
麦芽 419
枳实 422
薏苡仁 425
白扁豆 428
第四章 动物矿物及其它类药材 431
血余炭 431
龟板 433
蟾酥 436
紫河车 443
鹿角霜 445
鹿茸 448
鸡内金 454
石膏 456
代赭石 459
磁石 461
芒硝 462
炉甘石 464
乳香 466
藤黄 468
六神曲 470
建神曲 473
百药煎 476
下篇 伤寒存真集 481
绪论 481
第一章 伤寒存真集导论 481
第二章 《伤寒论》六纲辨证析 483
第三章 《伤寒论》之学术特色 486
第四章 伤寒存真总论歌 488
第一节 伤寒论翼俚言十六首 488
第二节 题辞 489
第三节 六经正义歌 490
第四节 制方大法歌 491
第五节 伤寒六经传变歌 493
第六节 六经方余论解歌 494
各论 496
第一章 太阳病方总论歌 496
第一节 桂枝汤歌 497
第二节 麻黄汤歌 498
第三节 葛根汤歌 499
第四节 大青龙汤歌 499
第五节 小青龙汤歌 500
第六节 五苓散汤歌 500
第七节 十枣汤歌 501
第八节 麻杏石甘汤歌 502
第九节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歌 503
第十节 文蛤汤歌 503
第十一节 桂枝二麻黄一汤歌 504
第十二节 麻桂各半汤歌 505
第十三节 桂枝加附子汤歌 505
第十四节 芍药甘草附子汤歌 506
第十五节 桂枝甘草汤歌 506
第十六节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歌 507
第十七节 桂枝去芍药生姜新加人参汤歌 507
第十八节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歌 508
第十九节 桂枝人参汤歌、葛根芩连汤歌 508
第二十节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歌 509
第二十一节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歌 510
第二十二节 桂枝加芍药汤歌、桂枝加大黄汤歌 510
第二十三节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歌 511
第二十四节 桂枝加桂汤歌 511
第二十五节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歌 512
第二十六节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歌 513
第二十七节 桂枝去桂加白术汤歌 513
第二十八节 甘草附子汤歌 514
第二十九节 大陷胸汤歌 515
第三十节 小陷胸汤歌 516
第三十一节 生姜泻心汤歌 516
第三十二节 甘草泻心汤歌 517
第三十三节 半夏泻心汤歌 518
第三十四节 大黄黄连泻心汤歌、附子泻心汤歌 519
第三十五节 旋覆花代赭石汤歌 519
第三十六节 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歌 520
第三十七节 赤石脂禹余粮汤歌 521
第二章 阳明病方总论歌 522
第一节 栀豉汤歌 522
第二节 瓜蒂散歌 524
第三节 甘草干姜汤歌 525
第四节 白虎汤歌、白虎加人参汤歌 525
第五节 竹叶石膏汤歌 527
第六节 茵陈蒿汤歌 527
第七节 大承气汤歌、小承气汤歌 528
第八节 调胃承气汤歌 529
第九节 桃仁承气汤歌 530
第三章 少阳病方总论歌 531
第一节 小柴胡汤歌 531
第二节 大柴胡汤歌 533
第三节 柴胡桂枝干姜汤歌 533
第四节 柴胡桂枝汤歌 534
第五节 柴胡龙骨牡蛎汤歌 535
第六节 黄连汤歌 535
第七节 黄芩汤歌 536
第四章 太阴病方总论歌 537
第一节 理中丸(汤)歌 537
第二节 四逆汤歌 538
第三节 厚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汤歌 538
第四节 三物白散歌 539
第五节 麻仁丸歌 540
第五章 少阴病方总论歌 541
第一节 麻黄附子细辛汤歌、麻黄附子甘草汤歌 542
第二节 附子汤歌 542
第三节 真武汤歌 543
第四节 桃花汤歌 544
第五节 白通汤歌、白通加猪胆汁汤歌 545
第六节 通脉四逆汤歌 545
第七节 茯苓四逆汤歌、干姜附子汤歌 546
第八节 吴茱萸汤歌 547
第九节 黄连阿胶鸡子黄汤歌 547
第十节 猪苓汤歌 548
第十一节 四逆散歌 548
第十二节 猪肤汤歌 549
第十三节 甘草汤歌、桔梗汤歌、半夏散歌、苦酒汤歌 550
第六章 厥阴病方总论歌 551
第一节 乌梅丸歌 551
第二节 当归四逆汤歌、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歌 552
第三节 小建中汤歌 553
第四节 茯苓甘草汤歌 553
第五节 炙甘草汤歌 554
第六节 白头翁汤歌 554
第七节 烧裤散歌 555
补录 陈应贤伤寒方药纵论 556
第一章 小柴胡汤附翼 556
第一节 小柴胡汤组方特点 556
第二节 小柴胡汤的主证 557
第三节 小柴胡汤的定义 557
第四节 小柴胡汤的方药配伍 558
第五节 小柴胡汤的组方变化 559
第六节 小柴胡汤组方加减出入原则 562
第七节 小柴胡汤的加减化裁 563
第八节 小柴胡汤剂量及煎药方法 564
第九节 少阳病的治疗原则 565
第十节 小柴胡汤变方临证运用 566
第二章 《伤寒论》诸方之运用 569
第三章 妇科秘书 575
第一节 孕妇摄生法 575
第二节 调经门 576
第三节 胎前门 585
第四节 产后门 592
第四章 辨证论治 599
第一节 临证治验撷粹 599
第二节 四物汤临证补益 610
第三节 补中益气汤辨治拾遗 613
第五章 伤寒四诊概论 618
第一节 望诊 618
第二节 闻诊 625
第三节 问诊 626
第四节 切诊 629
第六章 伤寒药性赋增益 6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