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原理 第3版》PDF下载

  • 购买积分:10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陈宝智,张培红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6
  • ISBN:9787502472740
  • 页数:206 页
图书介绍:安全原理是阐明伤亡事故是怎样发生的,为什么会发生,以及如何采取措施防止伤亡事故发生的理论体系。它以伤亡事故为研究对象,探讨事故致因因素及其相互关系、事故致因因素控制等方面的问题。《安全原理》课程以事故致因理论为主线,从安全管理的角度阐述了危险源控制原则和人的行为控制的基本原理;综合心理学、行为科学和管理科学的有关理论,阐述了现代安全管理的理论、原则和方法。全书共分五章:第一章 事故致因理论;第二章 人失误与不安全行为;第三章 防止人失误与不安全行为;第四章 企业安全管理;第五章 现代安全管理。

绪论 1

1 事故致因理论 3

1.1 概述 3

1.1.1 早期事故致因理论 3

1.1.2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事故致因理论 5

1.1.3 系统安全与产品安全 6

1.1.4 管理失误论与组织失误论 8

1.1.5 复杂社会技术系统事故模型 9

1.2 事故频发倾向论 9

1.2.1 事故频发倾向 9

1.2.2 事故遭遇倾向 11

1.2.3 关于事故频发倾向理论 12

1.3 海因里希工业安全理论 13

1.3.1 海因里希的工业安全公理 13

1.3.2 事故因果连锁论 14

1.3.3 事故致因中的人与物 16

1.3.4 本质安全 20

1.3.5 事故发生频率与伤害严重度 20

1.3.5.1 比例1:29:300 20

1.3.5.2 事故种类与伤害严重度 22

1.4 危险源理论 23

1.4.1 能量意外释放论 23

1.4.1.1 能量在事故致因中的地位 23

1.4.1.2 能量观点的事故因果连锁 26

1.4.2 两类危险源 28

1.4.2.1 第一类危险源 28

1.4.2.2 第二类危险源 29

1.4.2.3 两类危险源与事故 30

1.4.3 系统危险源控制 31

1.4.3.1 系统设计、建造阶段的危险源控制 31

1.4.3.2 系统运行阶段的危险源控制 32

1.5 管理失误论与组织事故 32

1.5.1 博德的事故因果连锁 32

1.5.2 亚当斯的事故因果连锁 34

1.5.3 组织事故与瑞士奶酪模型 35

1.6 变化的观点 37

1.6.1 变化-失误分析 37

1.6.2 P理论 39

1.6.3 变化-作用与作用连锁 41

1.7 复杂社会技术系统事故模型 43

1.7.1 北川彻三的事故因果连锁 44

1.7.2 社会技术系统层级模型 44

1.7.3 系统理论事故模型 46

思考题 47

2 人失误与不安全行为 48

2.1 人失误概述 48

2.1.1 人失误的定义 48

2.1.2 人失误的分类 49

2.1.2.1 按人失误原因分类 49

2.1.2.2 按人失误的表现形式分类 50

2.1.2.3 按人失误发生的阶段分类 50

2.2 人的信息处理过程 50

2.2.1 人的行为原理 50

2.2.2 信息处理过程模型 52

2.2.2.1 桥本模型 52

2.2.2.2 人的计算机模型 52

2.2.2.3 黑田模型 54

2.2.3 选择、记忆和决策 54

2.2.3.1 选择 55

2.2.3.2 记忆 55

2.2.3.3 决策 56

2.3 信息处理过程与人失误 57

2.3.1 莎莉模型 58

2.3.2 金矿山人失误模型 59

2.3.3 信息处理过程中的人失误倾向 60

2.4 心理紧张与人失误 61

2.4.1 信息处理能力与心理紧张 61

2.4.2 紧急情况下人的行为特征 63

2.4.2.1 紧急情况下人的信息处理特征 64

2.4.2.2 紧急情况下人的动作特征 64

2.5 人失误致因分析 64

2.5.1 人失误原因 64

2.5.2 影响个人能力的因素 65

2.5.2.1 硬件状态 65

2.5.2.2 心理状态 66

2.5.2.3 软件状态 67

2.5.3 影响人失误的外界因素 67

2.5.3.1 状况特性 67

2.5.3.2 工作指令 67

2.5.3.3 工作任务 67

2.5.3.4 人机接口 68

2.5.4 人失误的SHELL模型 68

2.6 生物节律与事故 69

2.6.1 日节律与事故 69

2.6.2 生物三节 律说 71

2.6.3 生物三节 律与事故 72

2.7 不安全行为的心理原因 73

2.7.1 个性心理特征与不安全行为 73

2.7.2 非理智行为 75

2.7.3 生活变化单位论 75

2.7.4 危险动态平衡理论 77

2.8 群集行为与群集事故 78

2.8.1 群集行为和伤害事故 78

2.8.1.1 成拱现象 78

2.8.1.2 异向群集流 79

2.8.1.3 异质群集流 79

2.8.1.4 群集中的恐慌 80

2.8.2 群集的一般行为特征 80

2.8.2.1 步行参数 80

2.8.2.2 步行时的行为特征 82

2.8.3 群集流动计算 82

2.8.3.1 集结群集人数 83

2.8.3.2 流出群集人数 83

2.8.3.3 滞留群集人数 84

2.8.3.4 疏散结束时间 84

思考题 86

3 防止人失误与不安全行为 87

3.1 防止人失误 87

3.1.1 防止人失误的技术措施 87

3.1.1.1 用机器代替人 87

3.1.1.2 冗余系统 88

3.1.1.3 耐失误设计 89

3.1.2 防止人失误的管理措施 90

3.2 警告 91

3.2.1 视觉警告 92

3.2.2 听觉警告 93

3.2.3 气味警告 93

3.2.4 触觉警告 94

3.3 人·机·环境匹配 94

3.3.1 显示器的人机学设计 94

3.3.2 操纵器的人机学设计 95

3.3.2.1 作业范围 96

3.3.2.2 操纵器的设计原则 96

3.3.3 生产作业环境的人机学要求 97

3.3.3.1 采光与照明 97

3.3.3.2 噪声与振动 98

3.4 职业适合性 98

3.4.1 职业适合性分析 98

3.4.2 职业适合性测试 99

3.4.3 职业适合性与人员选择 100

3.5 安全教育与技能训练 101

3.5.1 人的行为层次及安全教育 101

3.5.2 安全教育的阶段 102

3.5.3 安全技能训练 103

3.5.3.1 技能的形成及其特征 103

3.5.3.2 练习曲线 104

3.5.3.3 训练计划 105

3.5.3.4 提高安全教育的效果 105

3.6 安全行为的产生 106

3.6.1 行为科学的基本原理 106

3.6.1.1 需要层次理论 107

3.6.1.2 双因素理论 108

3.6.1.3 期望理论 108

3.6.2 实行安全行为的决定性因素 109

3.6.3 建立与维持对安全工作的兴趣 111

思考题 113

4 企业安全管理 114

4.1 企业安全管理概述 114

4.1.1 事故预防工作五阶段模型 115

4.1.2 企业安全管理的基本内容 117

4.1.3 事故预防的3E原则 117

4.2 资料收集与分析 119

4.2.1 事故发生原因调查 120

4.2.2 行为抽样法 123

4.2.2.1 行为抽样法原理 123

4.2.2.2 不安全行为观测 124

4.2.2.3 事故判定技术 125

4.2.2.4 安全审核 126

4.3 选择对策 128

4.3.1 决策技术概述 128

4.3.1.1 风险型决策 128

4.3.1.2 不确定型决策 130

4.3.2 选择优先解决的问题 130

4.3.2.1 决策表 130

4.3.2.2 决策矩阵 131

4.3.3 选择经济合理的改进措施 132

4.3.3.1 费用-效果分析 132

4.3.3.2 价值工程 133

4.4 安全措施的经济性评价 133

4.4.1 伤亡事故的经济损失 133

4.4.1.1 伤亡事故直接经济损失与间接经济损失 133

4.4.1.2 伤亡事故经济损失计算方法 136

4.4.2 安全经济问题 139

4.4.2.1 关于安全投入 139

4.4.2.2 安全投入的产出 140

4.4.2.3 安全投入的多目标评价 140

4.4.3 最优安全投资 140

4.4.3.1 安全投资的效益最大 141

4.4.3.2 安全投资与事故经济损失的总和最小 142

4.4.4 技术经济分析与评价 142

4.4.5 动态经济分析与评价 145

4.4.5.1 净现值法 146

4.4.5.2 内部收益率法 147

4.4.5.3 投资回收期法 148

4.5 作业现场的安全管理 148

4.5.1 作业标准化 149

4.5.2 安全合理的作业现场布置 150

4.5.3 安全点检 151

4.5.4 作业服装 152

4.6 企业安全管理制度 153

4.6.1 安全生产责任制度 153

4.6.1.1 企业领导的安全生产责任 154

4.6.1.2 安全管理部门的安全生产责任 154

4.6.1.3 员工的安全生产责任 155

4.6.2 安全生产教育制度 155

4.6.2.1 三级教育 155

4.6.2.2 对特种作业人员的专门训练 156

4.6.2.3 经常性的安全教育 156

4.6.2.4 管理者的安全培训 157

4.6.3 安全生产检查制度 157

4.6.3.1 安全检查的内容 158

4.6.3.2 安全检查的形式和方法 158

思考题 159

5 现代安全管理 160

5.1 现代安全管理概述 160

5.1.1 管理理论及其发展 160

5.1.1.1 X理论 160

5.1.1.2 参与管理理论 160

5.1.1.3 Y理论 161

5.1.1.4 权变理论 162

5.1.2 现代安全管理的特征 163

5.2 安全目标管理 164

5.2.1 目标设置理论 165

5.2.1.1 高效的组织必然是一个有明确目标的组织 165

5.2.1.2 期望的满足是调动职工积极性的重要因素 165

5.2.1.3 追求较高的目标是职工的工作动力 166

5.2.2 安全目标管理的内容 166

5.2.2.1 制定安全管理目标 166

5.2.2.2 展开安全管理目标 167

5.2.2.3 实施目标 168

5.2.2.4 评价成果 169

5.3 安全管理模式 169

5.3.1 “0123”安全管理模式 170

5.3.1.1 事故为零 170

5.3.1.2 “一把手”负责制为核心的安全生产责任制 171

5.3.1.3 标准化作业和安全标准化班组 171

5.3.1.4 全员教育、全面管理、全线预防 173

5.3.2 “三化五结合”安全管理模式 173

5.3.2.1 “三化” 173

5.3.2.2 “五结合” 173

5.4 企业安全文化 174

5.4.1 企业文化与Z理论 174

5.4.2 核安全文化 175

5.4.3 企业安全文化及其特征 177

5.4.4 安全文化建设 179

5.5 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 181

5.5.1 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的要素 181

5.5.2 现代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的特征 182

5.5.2.1 企业高层领导人必须承诺不断加强和改善职业安全健康管理工作 183

5.5.2.2 危险源控制是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的管理核心 183

5.5.2.3 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的监控作用 183

5.5.2.4 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以人为本” 184

5.5.2.5 文件化 184

5.6 安全生产标准化 184

5.6.1 目标 185

5.6.2 组织机构和职责 185

5.6.3 安全生产投入 185

5.6.4 法律法规与安全管理制度 185

5.6.5 教育培训 186

5.6.6 生产设备设施 187

5.6.7 作业安全 188

5.6.8 隐患排查和治理 188

5.6.9 重大危险源监控 189

5.6.10 职业健康 189

5.6.11 应急救援 190

5.6.12 事故报告、调查和处理 190

5.6.13 绩效评定和持续改进 191

5.7 安全管理工作评价 191

5.7.1 上海冶金局的评价方法 192

5.7.2 机械工厂安全性评价 195

5.7.3 罗曼与唐纳德评价法 196

5.7.4 日本的企业安全诊断表 197

思考题 198

附录 事故预防工作评价的数学方法 199

参考文献 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