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原理及教学研究》PDF下载

  • 购买积分:13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张明龙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6
  • ISBN:9787516186251
  • 页数:394 页
图书介绍:本书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出发,广泛吸取国内外学者有关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成果,阐明自己许多大胆而新颖的观点,拓宽对政治经济学探索的视野。本书按照理论研究与教学研究相结合的方式,遵循从抽象到具体的理论思维逻辑顺序,深入探索了政治经济学新体系、供求量影响因素、价值信号机制、资产获利权能及其制度安排、准确量化企业资产价值、国有企业改革、产业集群发展、市场类型与结构、计划与市场结合方式、区域发展规律、区域发展模式,以及收入分配与宏观调控等问题。本书适合政治经济学研究与教学人员、大学生、政府机关工作人员阅读。

前言 1

第一章 导论部分理论与教学研究 1

第一节 政治经济学创新的定位与体系研究 1

一 政治经济学理论创新的视角定位 1

二 结构上不宜分成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部分 3

三 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运行、发展和制度 7

四 中国古代经济思想成为体系的必备构件 10

第二节 经济规律体系中各种规律的关系 11

一 支配经济运行的是经济规律体系 11

二 社会主义经济规律体系中的规律构成 12

三 社会主义经济规律体系中各个规律的作用特点 13

第三节 社会主义公有制与国有经济比重 15

一 对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理解 15

二 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与应有的产值比重 16

三 所有制改革不会动摇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 18

第四节 政治经济学导论部分的教学研究 19

一 运用分解式示意图讲解生产关系 19

二 运用组合式示意图讲解生产方式 20

三 对经济规律传统观点的一个质疑 21

第二章 商品与货币理论及教学研究 28

第一节 从产品与商品的差异审视价值范畴 28

一 价值的内容和形式 28

二 价值首先存在于“劳动产品”中 32

三 价值范畴的历史过渡性 36

第二节 正确认识商品供求关系 39

一 影响商品供给量的因素 39

二 影响商品需求量的因素 41

三 正确认识商品供求的变动趋势 43

第三节 价值信号机制 46

一 价值信号机制的功能 46

二 价值信号机制的运行特点 51

三 健全价值信号机制的措施 55

第四节 商品与货币部分的教学研究 59

一 运用比较式表格讲解基本范畴 59

二 运用推导式示意图阐述商品交换原因 61

三 运用概括式示意图分析货币起源 62

四 运用叙述性案例通俗讲解货币本质 63

五 运用函数图像讲解价值规律 67

第三章 资本与剩余价值理论及教学研究 70

第一节 影响资本运行的资源因素 70

一 影响资本运行的土地资源因素 70

二 影响资本运行的水资源因素 74

三 影响资本运行的生物资源因素 80

四 影响资本运行的矿产资源因素 82

五 影响资本运行的能源因素 85

六 影响资本运行的海洋资源因素 88

第二节 获取剩余价值的有形资产与无形资产 93

一 可用来获取剩余价值的有形资产 93

二 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无形资产定义 94

三 无形资产的构成要素 96

第三节 资产获利权能及其制度安排 103

一 资产所有权概述 103

二 资产所有权的内含权能 105

三 资产权能制度的类型 107

四 资产权能制度的安排 111

五 资产权能制度的配置 114

第四节 准确量化企业的资产价值 116

一 确定企业资产的真正净值 116

二 确定企业运用资产获得的年利润 119

三 确定企业获利能力的补偿价值及企业总价值 121

第五节 剩余价值分配过程的公式推导 125

一 利润率的公式推导 125

二 利息和利息率的公式推导 128

第六节 资本与剩余价值部分的教学研究 130

一 运用比较式表格讲解基本范畴 130

二 运用分解式示意图讲解基本范畴和基本原理 135

三 运用概括式示意图讲解有关原理 137

四 用公式推导法讲述无产阶级相对贫困化 138

五 运用案例通俗讲解资本主义垄断 140

第四章 生产组织理论与教学研究 144

第一节 我国先秦时期手工业生产组织 144

一 我国先秦时期手工业生产组织概况 144

二 先秦时期手工业的发展及其专业分工 147

三 《考工记》反映的先秦手工业生产要求 149

第二节 我国古代瓷器生产组织的发展 152

一 远古至汉代瓷器生产组织的发展 152

二 唐时期瓷器生产组织的发展 153

三 宋代瓷器生产组织的发展 154

四 元时期瓷器生产组织的发展 156

五 明代瓷器生产组织的发展 157

六 清时期瓷器生产组织的发展 158

第三节 按公司制规范要求推进国有企业改革 159

一 明确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 159

二 健全提高经营者绩效的激励机制 165

三 完善降低代理成本的约束机制 169

第四节 产业集群产生的溢出效应 172

一 企业集群与产业集群 172

二 产业集群中企业之间产生的溢出效应 172

三 产业集群引起的家庭之间溢出效应 175

四 产业集群引起的公共经济溢出效应 175

第五节 产业链式化转移与承接 177

一 产业转移与承接概述 177

二 以价值链为基础的产业转移与承接 179

三 以供应链为基础的产业转移与承接 182

四 以生产链为基础的产业转移与承接 187

第六节 生产组织部分的教学研究 190

一 运用比较式表格讲解基本范畴 190

二 运用分解式示意图讲解两权分离理论 192

三 运用函数图像讲解经济学原理 193

第五章 市场贸易理论与教学研究 199

第一节 市场及其类型与结构分析 199

一 市场内涵的分析 200

二 市场类型分析 202

三 市场结构分析 208

第二节 市场规则与市场规则体系 212

一 市场规则 212

二 市场主体规则体系 213

三 市场客体规则体系 214

第三节 计划与市场两大调控机制的水乳交融式结合 216

一 计划与市场结合模式若干观点的共同缺陷 217

二 计划与市场两大调控机制水乳交融结合模式的基本框架 221

三 计划与市场水乳交融结合而成的机制类型及其运用 225

第四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两大调控机制比较 229

一 联系方式比较 230

二 信息传导方式比较 231

三 资源配置方式比较 232

四 平衡方式比较 232

五 利益协调方式比较 233

第五节 市场贸易部分的教学研究 234

一 运用比较式表格讲解基本范畴 234

二 运用演进式示意图讲解市场区 236

三 我国古代商业资本的参考资料 240

四 运用案例通俗讲解社会主义市场的调节机制 243

第六章 区域发展理论与教学研究 247

第一节 我国古代农村土地开发思想管窥 247

一 对农村土地资源进行分类 247

二 依据农村土地区位差别核定税收数量 248

三 根据农村土地的区位特点建造农田 248

四 以农村耕地为基础建立国家行政区 252

第二节 杜能的区域农业发展同心圆模式 253

一 区域农业发展理论假设条件及基本命题 253

二 区域农业发展理论的核心内容:同心圆模式 256

三 杜能区域农业发展理论的贡献与不足 260

第三节 韦伯区域工业布局论的结构考察 262

一 区域工业布局论概述 262

二 韦伯的运费最小区域工业布局论 263

三 韦伯的劳动力费用最小区域工业布局论 265

四 韦伯的区域工业集聚布局论 267

五 区域产业布局指向论 268

第四节 区域发展规律概述 269

一 区域利益规律 269

二 区域非均衡发展规律 270

三 区域阶段性发展规律 273

四 区域主导产业优先发展规律 275

五 区域周期性波动发展规律 278

第五节 区域发展模式比较与选择 280

一 世界发展大趋势 280

二 区域发展模式比较 282

三 区域发展模式选择 285

第六节 欠发达地区跨越式发展思索 288

一 大力培育植根于当地的制造业 288

二 充分挖掘当地特色产业潜力 294

三 不断拓宽招商引资空间 295

第七节 区域发展部分的教学研究 298

一 运用概括式示意图讲解区域发展原理 298

二 运用分解式示意图讲解区域发展原理 299

三 运用图表讲解影响区域发展的等费线原理 300

四 立体利用区域空间资源的环保住宅举例 304

第七章 收人分配与宏观调控理论及教学研究 309

第一节 我国就业制度演变纵向考察 309

一 改革开放前的就业制度 310

二 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就业制度演进的四大步骤 313

三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就业制度的变动趋势 316

第二节 我国工资制度变迁纵向考察 320

一 改革前工资制度的演变 321

二 改革开放以来工资制度的变迁 323

三 在理顺收入分配制度关系的基础上推进工资制度创新 328

第三节 宏观调控目标与健全宏观调控机制 330

一 宏观调控的总目标 331

二 宏观调控的具体目标 332

三 健全宏观调控的核心机制 336

第四节 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宏观调控方法 343

一 制定适宜的经济政策 343

二 完善经济法规 344

三 更好地发挥计划机制的长处 344

四 变动经济参数 345

五 加强道德规范建设 346

六 健全监督体系 346

七 提供社会公共服务,并直接参与某些经济活动 347

八 积极开展有利于市场经济发展的制度创新 348

九 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社会保障制度 348

十 综合运用示向性引导措施 349

第五节 我国宏观调控政策变迁纵向考察 350

一 由市场经济走向计划经济时期的宏观调控 351

二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宏观调控 353

三 由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时期的宏观调控 357

第六节 宏观调控部分教学研究 364

一 运用公式推导讲解扩大再生产公式的相互联系 364

二 运用分解式示意图讲解基本原理 368

三 运用案例通俗讲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与根源 369

四 国外宏观经济环境治理新技术举例 372

参考文献 381

一 中文著作 381

二 中文论文 386

三 外文 390

后记 3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