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1
一、缘起:“现代性”的启蒙裂变 1
二、审美精神作为“应当如此”生活之象征 7
三、立论的三重障碍 19
四、方法论:“批判的解释学” 25
第一章 “艺术否定生活论”省思 27
一、艺术何以否定生活? 28
二、“审美乌托邦”缘何衰微? 33
三、理论困境:艺术自律论与主体性美学 39
四、历史境遇:艺术生活化与生活艺术化 54
第二章 当代审美泛化:“后现代”的美学特质 66
一、当代文化的“超美学”转向:“日常生活审美化” 67
二、前卫艺术的“反美学”取向:“审美日常生活化” 80
三、泛审美现代性、批判启蒙现代性、全面的现代性 99
(一)反思现代性Ⅰ:从波德莱尔、齐美尔到福柯 103
(二)反思现代性Ⅱ:从韦伯、阿多诺到哈贝马斯 112
(三)反思现代性Ⅲ:在“审美批判”与“批判启蒙”之间 120
四、后现代主义深植于“泛审美现代性”当中 125
第三章 回归“生活世界”:思维范式的翻转 139
一、加法和减法:两种否定生活的历史 140
二、回到马克思原点:“生活实践”的现代奠基 147
三、走向生活的“现代美学”基本路向 156
(一)海德格尔:作为“存在真理”的艺术 157
(二)维特根斯坦:作为“生活形式”的艺术 162
(三)杜威:作为“完整经验”的艺术 166
四、结论:美学回归生活何以可能? 169
第四章 建构“生活美学”现象学 175
一、“美是生活”:一个旧命题的新阐释 176
二、美的活动:在日常生活与非日常生活之间 182
三、来源与呈现:美与生活的日常连续性 190
(一)从直观性到“本质直观性” 190
(二)从非课题性到“自身明见性” 197
(三)从历时性到“同时生成性” 202
四、内在的超逾:美与生活的非日常张力 206
(一)理想性与现实性的会通 210
(二)可能性与现实性的融合 214
五、回到“本质直观”:美的活动之为“本真生活”原发的状态 218
六、“外展的臆断”:美的日常生活“语用学”维度 226
七、结论:美与生活的“对话辩证法” 231
第五章 美的“生活真理”意蕴 234
一、“真理符合论”及其对美的拒斥 235
二、几种“美的真理观”:尼采、海德格尔、伽达默尔 245
(一)“用艺术家的眼光来考察真理” 246
(二)“美是真理的生成与发生” 250
(三)艺术本体、观者参与、存在扩充 254
三、美与真理的相互拓展及其多义性 259
四、美的真理:“共识观”与“解释学”的统一 267
(一)“真理共识观”的启示:走向“共识”的真理 270
(二)“现代解释学”的启示:走向“历时”的真理 275
(三)“共识观”与“解释学”:走向“生活”的统一 279
五、结论:美是“生活真理”的直观显现 280
第六章 美的“伦理生活”之维 282
一、“伦理自由观”及其与美的亲合 283
二、几种“伦理审美观”:康德、维特根斯坦、福柯 292
(一)“美是道德善的象征” 292
(二)“伦理与美学是一回事” 297
(三)“生存美学”:生活升华为人格化艺术品 299
三、审美伦理:走向一种具体自由观 302
四、从“审美共通感”到“情感共同体” 315
五、结论:美学是未来的“生活伦理”学 326
结语 “现代审美精神”的重构 329
主要引用文献 342
附录 356
论哈贝马斯“生活世界”的意蕴 356
病树前头万木春——评“艺术终结论”与“艺术史终结论” 370
从“道德美”到美育中的“伦理”——席勒古典的“美善”观念及其启示 379
在“文本间性”与“主体间性”之间——试论文学活动中的“复合间性” 394
后记:一种当代美学的最新转向 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