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1
第一章 人类起源探索与四川旧石器时代文化 35
第一节 巫山人与人类起源的探索 35
一 巫山人第一阶段发掘与研究 36
二 关于巫山人问题的讨论 42
三 “巫山龙骨坡遗址”第二阶段发掘成果与“龙骨坡文化”的命名 42
第二节 资阳人及相关文化研究 44
一 资阳人的发现与发掘 44
二 资阳人年代的争论 46
三 鲤鱼桥文化的发现与研究 48
四 九曲河及资阳地区的旧石器地点 50
第三节 旧石器晚期其他文化遗存 52
一 富林文化 52
二 铜梁文化与马王场遗存 54
三 筠连人与射洪人化石 56
第四节 新旧石器过渡阶段与四川地区“细石器” 57
一 攀枝花市回龙湾洞穴遗址 58
二 羊子山出土的打制石器 60
三 四川地区细石器文化遗存 62
第二章 区系类型谱系与四川新石器时代文化 69
第一节 四川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分区 71
一 川东三峡区 72
二 川北山丘区 74
三 川西平原区 75
四 大渡河青衣江区 76
五 川西北高原区 77
六 川西南高山河谷区 78
第二节 大溪文化的发现与研究 80
一 大溪遗址与大溪文化 80
二 大溪遗址的葬俗 84
三 大溪文化的工艺技术 88
四 大溪文化的社会经济与文化艺术 94
第三节 盆地周边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 96
一 中子铺遗址 97
二 川北山区诸遗址 99
三 老关庙文化 102
四 魏家梁子文化 105
五 哨棚嘴一期文化 107
六 狮子山遗址 109
七 中路遗址 110
八 礼州文化 113
第四节 四川新石器时代文化谱系及其社会情况 117
一 四川新石器时代文化谱系探索 117
二 四川新石器时代社会面貌 119
第三章 文明的起源——三星堆考古发现与成都史前城址群 123
第一节 三星堆考古发现与研究 127
一 初期发现阶段 127
二 主动探索阶段 129
三 科学发掘阶段 130
四 深入发掘研究阶段 135
第二节 三星堆文化的分期与定名 138
一 三星堆遗址的分期 139
二 三星堆各期文化的分别命名 146
第三节 宝墩文化与成都史前城址群 149
一 宝墩文化的特征 149
二 成都平原史前城址群 153
第四节 蜀祖“蚕丛”探源 160
一 史籍传说中的蜀祖“蚕丛” 160
二 古蜀文明起源的考古学探索 163
三 蚕丛氏神像的考证 167
第四章 三星堆古城与巴蜀文明的形成 173
第一节 三星堆文化的兴盛 174
一 三星堆文化的典型陶器 174
二 三星堆文化玉石器的兴起 180
第二节 巴蜀文化区的形成 183
一 鄂西西陵峡地区 185
二 三峡以西长江沿岸地区 188
三 川中嘉陵江中游区 190
四 川西大渡河中游区 190
五 成都平原地区 192
第三节 巴蜀青铜文化的产生 193
一 巴蜀青铜器的起源/ 193
二 巴蜀青铜器的发展与分期 199
三 汉中铜器群与巴蜀青铜器的形成 202
第四节 三星堆古城的兴建 205
一 三星堆遗址群的扩大 205
二 三星堆古城的建造 209
三 三星堆古城的规格与布局 214
第五节 古城的主人鱼凫氏 217
一 有关鱼凫氏的史料 217
二 三星堆古城为鱼凫氏蜀国的都邑 219
第五章 三星堆古国的祭祀礼仪与国家形态 227
第一节 数量众多的祭祀坑 228
一 三星堆一号祭祀坑 228
二 三星堆二号祭祀坑 231
三 其他祭祀坑的发现 236
四 祭祀坑性质的认定 239
第二节 祭祀文物的分类与作用 241
一 人像与人头像类 242
二 面具与眼形饰件类 243
三 神树、神坛和禽兽类 244
四 礼器祭器类 246
第三节 巫祭集团为主体的古国统治者 248
一 大型青铜立人像——“群巫之长”与国王 249
二 铜人头像——各级巫师与官吏 253
三 小铜人像——各阶层各民族参加祭祀者 265
四 巫祭集团的法力与权力 271
第四节 三星堆的礼器制度和国家形态 278
一 金杖——巫师的法杖与国王的权杖 279
二 尊与罍——古蜀王国之重器 281
三 铜戈与铜瑗——礼仪化了的兵器和用具 287
四 玉璋——祭神通天的工具 289
五 璧、瑗、琮、圭——祭天地四方的礼器 295
第六章 三星堆古蜀文明的宗教信仰及社会内涵 303
第一节 祖先崇拜与“蜀”人称谓的起源 305
一 巨眼的造型与对眼睛的崇拜 305
二 “蜀”字的本义和“蜀”人称谓的起源 309
第二节 图腾崇拜与三星堆时期的民族构成 314
一 鸟的造型与对鸟的崇拜 315
二 鱼的造型与“鱼”“鸟”的结合 323
三 从图腾崇拜看三星堆古国的主人 325
四 图腾崇拜遗风与三星堆古国的民族构成 328
第三节 自然崇拜与人神交往的途径 337
一 神树的造型与对树的崇拜 338
二 太阳崇拜的实物例证 344
三 对山神的崇拜与祭祀 348
第四节 三星堆文明原始宗教的结构特征与祭祀形式 353
一 三星堆原始宗教的框架结构与文化特色 354
二 三星堆宗教祭祀活动的形式 358
第七章 三星堆时代的社会经济 379
第一节 青铜制造业的发展 379
一 铜器成分与铜矿来源 380
二 铸造技术与连接工艺 383
三 铜器的组装与使用方法 386
第二节 发达的玉石器制造业 387
一 玉石器的发现与分布 388
二 玉石器的制作技术 389
三 玉器的成分与产地 394
第三节 金器、陶器制造与纺织业 396
一 独树一帜的金器加工业 397
二 日臻完善的陶器制造业 401
三 纺织与服装制作 404
第四节 农业与畜牧业的发展 406
一 水利建设和农业的开发 407
二 生产工具的改进和酿酒业的兴旺 408
三 畜牧业和渔业的进步 411
第五节 建筑技术的进步 414
一 房屋建筑技术的成熟 414
二 城市建设的兴盛 421
第八章 艺术繁荣与文化交流 429
第一节 神奇的三星堆造型艺术 430
一 艺术形式丰富多彩 430
二 艺术内涵神秘深邃 440
三 艺术手法娴熟多样 443
第二节 三星堆文化与中原文化的关系 447
一 与二里头文化、夏文化的关系 447
二 与商文化的关系 452
三 与陕西汉中青铜文化的关系 454
第三节 三星堆文化与其他地区文化的关系 458
一 与三峡地区及长江中下游文化的关系 458
二 与西亚文化及东南亚地区文化的关系 461
第九章 十二桥文化与杜宇氏蜀国 469
第一节 十二桥文化的发现、分期与定名 470
一 十二桥文化的考古发现与研究 471
二 十二桥文化的特征与分期 477
第二节 三星堆古城的废弃与十二桥文化的兴盛 484
一 三星堆遗址第四期文化与三星堆古城的废弃 485
二 十二桥文化取代三星堆文化的进程 486
三 洪水的泛滥与杜宇氏蜀国的兴衰 489
第三节 杜宇氏蜀国的政权建设 491
一 羊子山土台与杜宇氏蜀国 491
二 竹瓦街铜器群与杜宇氏蜀国的礼仪制度 498
三 十二桥木构建筑群的性质与意义 507
第四节 十二桥文化的分布与杜宇氏蜀国的强盛 513
一 十二桥文化的分布与影响 513
二 杜宇氏蜀国的疆域范围 531
第十章 晚期巴蜀文化与开明氏蜀国 537
第一节 晚期巴蜀文化的特征、分期与类型 538
一 晚期巴蜀文化的考古发现与文化特征 539
二 晚期巴蜀文化的分期 547
三 晚期巴蜀文化的类型 554
第二节 “鳖灵”传说与开明氏蜀国 565
一 “鳖灵”治水与开明氏蜀国的建立 565
二 开明氏蜀国的主要历史进程与相关的文化遗存 569
三 秦灭巴蜀的历史过程 579
第三节 晚期巴蜀文化的社会经济与文化艺术 581
一 水利建设、农业的发展和物产的繁荣 581
二 青铜器、漆器等制造业的兴盛与商品经济的发展 583
三 巴蜀符号与巴蜀文字 589
四 文化艺术与信仰习俗 592
第十一章 川东古文化与巴史传说 601
第一节 巴史传说与巴族的构成 603
一 巴人的早期传说 604
二 巴人的部族构成 605
三 早期巴人与中原的关系及其主要史迹 607
第二节 川东峡江地区新石器晚期至夏商时期的考古文化 611
一 川东及三峡内外的新石器中晚期文化 611
二 盆地东部及三峡内外的夏商时期文化遗存 615
第三节 早期巴文化的考古学观察 622
一 巴文化渊源试说 623
二 早期巴文化的形成 626
三 早期巴文化与周围文化关系 631
四 考古学所反映的早期巴文化发展概况 637
第四节 “巴”字本义及巴人起源再探 640
一 “巴”字本义新诠 641
二 巴人起源再探 646
第十二章 晚期巴文化与川东巴国 651
第一节 征战动荡的巴国史迹 653
一 巴子之国的建立 653
二 巴国参加了春秋时期的诸侯战争 655
三 巴蜀伐楚及巴蔓子“刎颈留城” 656
四 巴蜀相争与秦并巴蜀 658
第二节 川东及周边地区西周春秋战国时期的考古学文化 659
一 李家坝商周战国文化遗存 660
二 船棺葬墓群 665
三 涪陵小田溪墓葬群 666
四 湘鄂西地区的巴文化遗存 668
五 陕南、宝鸡等地的巴文化遗存 672
第三节 从考古材料看晚期巴国的社会情况 675
一 晚期巴文化的分布、类型与巴国的疆域 675
二 晚期巴国的都邑王陵与巴国的变迁 678
第十三章 逐步汇入中华文明共同体的巴蜀文化 683
第一节 秦并巴蜀后的政权建设 684
一 道路开辟和交通建设 685
二 巩固政权的斗争与巴、蜀、汉中三郡的设置 689
三 秦对巴蜀的移民 690
四 成都城及其他重要城镇的兴建 692
五 秦借巴蜀之力加速统一战争 695
第二节 秦汉之际巴蜀地区的经济发展 696
一 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兴建 697
二 农业的迅速发展与“天府之国”的形成 703
三 商业、手工业的全面兴盛 707
第三节 巴蜀文化的融合与迁徙 710
一 战国晚期秦汉之初巴蜀文化的发展与演变 711
二 从考古资料看巴蜀与秦汉文化的融合 717
三 巴蜀遗民的南迁与流传 719
第四节 巴蜀文化对中华文明的贡献 723
一 开辟了誉满天下的“天府之国” 724
二 巴蜀文明中心在古文化发展中起到了凝聚与枢纽作用 725
三 巴蜀地区农牧经济高度发展 727
四 巴蜀在科学技术上的创造发明 729
五 巴蜀文字和巴蜀神话的创造 733
六 巴蜀造型艺术的杰出成就 736
七 巴蜀先民在宗教和哲学方面的贡献 737
八 巴蜀在汉文化汉民族形成中的地位 740
附录 745
图版资料来源表 745
主要参考文献 757
后记 7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