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
1 绪论 2
1.1 研究背景 2
1.1.1 研究缘起 2
1.1.2 研究区域概况 5
1.2 相关术语界定 6
1.2.1 第一版城市总体规划 6
1.2.2 城市规划范型 7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7
1.3.1 研究目的 7
1.3.2 研究意义 8
2 相关研究进展 10
2.1 国外城市规划历史研究概述 10
2.2 国内城市规划历史研究概述 12
2.2.1 关于古代及近代时期的相关研究 12
2.2.2 关于现代时期的相关研究 13
2.2.3 针对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相关研究 15
2.3 相关专题研究 17
2.3.1 关于苏联援华研究 17
2.3.2 关于“156项”工程研究 18
2.3.3 关于苏联专家研究 19
2.3.4 关于苏联城市规划研究 20
2.3.5 关于城市规划范型研究 20
2.4 兰州城市规划历史研究 21
2.5 相关研究的经验启示与存在的不足 22
2.5.1 相关研究的经验启示 22
2.5.2 存在的不足及有待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23
2.6 总结 23
3 研究构思设计 25
3.1 研究视角与总体思路 25
3.1.1 研究视角 25
3.1.2 总体思路 25
3.2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26
3.2.1 研究内容 26
3.2.2 研究方法 27
3.3 研究素材的获取 29
3.3.1 史料查阅 29
3.3.2 专家访谈 30
3.3.3 其他途径 30
3.4 研究阶段的历史分期 30
3.4.1 历史分期 30
3.4.2 分期依据及内容 30
3.5 总结 31
4 兰州第一版城市总体规划的自主初创(1949—1952年) 33
4.1 兰州城市建设历史回顾 33
4.1.1 兰州古城建设简史(清代及以前) 33
4.1.2 民国时期兰州城市建设概况 33
4.1.3 兰州城市建设史明珠之“双桥记” 38
4.1.4 小结 42
4.2 新中国成立与兰州城市建设新启动 42
4.2.1 新中国成立伊始及国民经济恢复在即 42
4.2.2 兰州城市建设新启动 43
4.2.3 小结 44
4.3 兰州市地形图测绘 44
4.3.1 应急之“测” 44
4.3.2 “美”中不足 45
4.3.3 小结 46
4.4 兰州都市建设计划编制 46
4.4.1 背景:近代都市计划延续 46
4.4.2 时势:兰州选择了任震英先生 50
4.4.3 初启:一穷二白、举步维艰 50
4.4.4 编绘:“摸着石头过河” 52
4.4.5 小结 54
4.5 1949—1952年再解析 54
4.5.1 思想流变:从“工业为副”到“工业为主” 54
4.5.2 范型演变:从“欧美模式显性延续”到“苏联模式隐性介入” 57
4.5.3 初创夭折:未完成的兰州首次现代城市规划试验 60
4.6 总结 60
5 兰州第一版城市总体规划的联合编制(1953—1954年) 63
5.1 苏联援华与“156项”工程布局 63
5.1.1 苏联援华 63
5.1.2 “一五”计划开局 64
5.1.3 国家重点工业城市确立 65
5.1.4 “156项”工程布局 66
5.1.5 小结 72
5.2 苏联城市规划模式认知 72
5.2.1 苏联城市规划思想内涵 72
5.2.2 苏联城市规划思想范型来源 74
5.2.3 苏联城市规划专家的指导思想 80
5.2.4 苏联规划编制方法与技术引入 81
5.2.5 小结 82
5.3 “苏联模式”下的城市规划编制导则 82
5.3.1 城市规划编制方针 83
5.3.2 城市规划编制原则 84
5.3.3 城市规划编制要求 84
5.3.4 小结 87
5.4 兰州市城市总体初步规划编制工作启动 88
5.4.1 城市规划小组成立 88
5.4.2 国家区域规划定案 88
5.4.3 总体初步规划的编制 89
5.4.4 小结 94
5.5 兰州市城市总体初步规划的审批 94
5.5.1 审批要求 94
5.5.2 审批内容 95
5.5.3 审批重点 96
5.5.4 小结 97
5.6 兰州第一版城市总体规划与苏联蓝本的对比 97
5.6.1 编制程序 97
5.6.2 总体布局 98
5.6.3 用地分类 99
5.6.4 人口发展计划 100
5.6.5 居住用地定额 102
5.6.6 住宅街坊规划 106
5.6.7 干道系统构图 107
5.6.8 小结 112
5.7 1953—1954年再解析 112
5.7.1 历史机遇:国家重大产业布局促成新兴工业城市建设 112
5.7.2 国家指令:当时城市规划属于自上而下的政府单向推介 113
5.7.3 联合形式:中苏央地多重合作及社会力量积极参与 114
5.7.4 功过评说:“苏联模式”在兰州的“功”与“过” 114
5.7.5 专家贡献:穆欣与任震英先生对规划的核心作用 115
5.7.6 更替演变:中国现代城市规划编制初具雏形 117
5.8 总结 118
6 兰州第一版城市总体规划的深化运作(1955—1966年) 121
6.1 规划反思(1955—1957年) 121
6.1.1 从“厉行节约”到“反四过” 121
6.1.2 城市规划的“紧缩式”调整 123
6.1.3 小结 126
6.2 规划跃进(1958—1960年) 127
6.2.1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127
6.2.2 城市规划跃进的助推器:“青岛会议” 127
6.2.3 城市规划调整步入“跃进式”无序状态 128
6.2.4 小结 134
6.3 规划终结(1961—1966年) 135
6.3.1 中苏关系恶化与苏联专家撤离 135
6.3.2 “三年不搞城市规划” 136
6.3.3 大量精简城市人口 137
6.3.4 城市规划深化运作彻底落空 138
6.3.5 全国设计革命运动 139
6.3.6 “文化大革命”与规划遭遇全盘否定 141
6.3.7 小结 141
6.4 1955—1966年再解析 142
6.4.1 排异反应:对苏联规划模式的反思 142
6.4.2 定额之变:从苏联标准到全面紧缩 145
6.4.3 尴尬处境:政治波动下的城市规划 149
6.5 总结 150
7 兰州第一版城市总体规划的影响及价值评判 152
7.1 兰州第一版城市总体规划对兰州城市建设发展的影响 152
7.1.1 开创了兰州现代城市规划编制历史的先河 152
7.1.2 确定了兰州作为工业城市的发展基调 153
7.1.3 构建了兰州带形组团式的现代城市格局 156
7.1.4 确立了兰州市最重要的干道及公共空间体系 159
7.2 兰州第一版城市总体规划对中国现代城市规划的影响 164
7.2.1 是苏联援华新兴工业城市的典型规划案例 164
7.2.2 在当时中国城市规划界具有领先的模范地位 168
7.2.3 对中国现代城市规划编制体系的影响 169
7.2.4 可以印证新中国城市规划范型源流及其演变规律 174
7.2.5 有助于认识城市规划对城市发展的历史作用 178
8 结论与展望 180
8.1 主要结论 180
8.2 主要创新点 182
8.3 不足及后续工作展望 183
附录 185
附录A 《兰州市都市建设计划草案概要(1951—1958年)》 185
附录B 《兰州市新都市建设计划工作报告》(1952年6月) 187
附录C 关于兰州“156项”工程联合选厂时间的考证 189
附录D 国家建设委员会关于兰州第一版城市总体规划的审查意见 190
附录E 兰州市城市总体初步规划说明书 193
附录F 兰州市城市人口发展计划平衡表 201
附录G 兰州市城市规划中的居住用地定额草案 210
参考文献 216
图片来源 227
表格来源 230
后记 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