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文学批评家研究》PDF下载

  • 购买积分:13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程正民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7
  • ISBN:9787516194713
  • 页数:392 页
图书介绍:本书稿为“程正民著作集”之一。本集收入作者研究俄苏文学批评家的两部专著。《列宁文艺思想与当代》是作者主持的“八五”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研究成果,1997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卢那察尔斯基文艺理论批评的现代阐释》是作者主持的“九五”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研究成果,2001年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这里选了作者撰写的《导论:卢那察尔斯基其人》、《上编:卢那察尔斯基的文艺思想》,《中编:文艺批评家卢那察尔斯基》

我所走过的学术道路&程正民 1

第一编 列宁文艺思想与当代 6

总论 列宁文艺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文论发展的新阶段 6

第一章 列宁文艺思想产生的历史条件 6

一 列宁文艺思想的产生和俄国革命发展的新形势 6

二 列宁文艺思想的产生和马克思主义在俄国的传播 7

三 列宁文艺思想的产生和对各种反马克思主义错误思潮的批判 9

四 列宁文艺思想的产生和无产阶级文艺运动的发展与社会主义文化艺术的建设 10

第二章 列宁文艺思想的思想渊源 12

一 列宁文艺思想和马克思恩格斯文艺思想 12

二 列宁文艺思想和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者的美学思想 16

第三章 列宁文艺思想的哲学基础 22

一 在同民粹派唯心史观作斗争中所确立的唯物史观对列宁文艺思想的影响 22

二 在同经验批判主义作斗争中所确立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对列宁文艺思想的影响 25

第四章 列宁的文学艺术爱好 29

一 列宁有很高的艺术素养和艺术鉴赏力 33

二 列宁喜爱有认识价值和崇高思想的作品 33

三 列宁善于运用文学典型阐明现实问题 34

第五章 列宁文艺思想的体系、特征和研究方法 36

一 列宁文艺思想是一个严整的理论体系 36

二 列宁文艺思想的个性特征 38

三 列宁文艺思想的研究方法 42

上篇 列宁文艺思想是一个严整的理论体系 46

第六章 列宁的艺术反映论及其历史命运 46

一 居于首要地位的时代课题 47

二 生活和实践的观点是艺术反映的首要观点 50

三 作为反映主体的艺术家具有能动作用 53

四 主体反映客体是充满矛盾的双向运动过程 55

五 艺术具有改造世界的巨大力量 59

六 艺术反映论的历史命运 60

第七章 列宁的文学党性原则和当代美学问题 66

一 文学党性原则提出的思想基础和历史条件 66

二 文学党性既是政治思想问题,也是美学问题 69

三 文学应该为千千万万劳动人民服务 74

四 资产阶级文学的不自由和无产阶级文学的自由 76

第八章 列宁的两种文化学说和文化问题 80

一 “民族文化”是资产阶级的口号 81

二 用阶级斗争观点看待文化问题 82

三 对两种文化进行历史的、具体的和辩证的分析 86

四 运用两种文化学说分析俄国文学现象 90

第九章 列宁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纲领 93

一 在批判继承人类文化遗产的基础上发展文化艺术 94

二 面向新的生活,表现新的事物和新的人 97

三 文化艺术要扎根于人民,为群众所了解和爱好 99

中篇 列宁文学批评的理论、实践和方法 108

第十章 列宁论文学批评 108

一 列宁要求文学作品要有正确的倾向性 109

二 列宁要求文学作品要为人民所理解和爱好 111

三 列宁要求文学作品要有真实性 112

四 列宁要求文学作品要有艺术性 113

第十一章 列宁论民粹派文学 115

一 对民粹主义主观社会学的批判 116

二 对民粹派文学创作的评论 118

三 对民粹派文学批评的评价 119

第十二章 列宁论俄国革命民主主义作家批评家 121

一 维护俄国革命民主主义的进步文化传统 121

二 论赫尔岑 125

三 论车尔尼雪夫斯基 129

第十三章 列宁论列夫·托尔斯泰 135

一 列宁论托尔斯泰文章的历史背景和中心思想 136

二 列宁论托尔斯泰创作和学说的矛盾及其根源 139

三 列宁论托尔斯泰创作的艺术独创性 145

四 列宁和普列汉诺夫论托尔斯泰比较 149

第十四章 列宁论高尔基 153

一 高尔基是无产阶级艺术最杰出的代表 153

二 要用阶级斗争的观点看待文学现象 157

三 到生活中去,直接观察生活中的新事物 160

第十五章 列宁论阿维尔钦科的小说 165

(附录:阿维尔钦科的小说《插到革命背上的十二把刀子》四篇) 170

第十六章 列宁文学批评的方法论问题 186

一 反映论是列宁文学批评方法论的基础 187

二 历史主义是列宁文学批评方法论的核心 191

三 辩证法是列宁文学批评方法论的灵魂 194

下篇 列宁文艺思想和当代文艺学的发展 199

第十七章 列宁文艺思想与苏联文艺学的发展 199

一 列宁文艺思想和苏联20—30年代文艺学的发展 199

二 列宁文艺思想和苏联50—60年代文艺学的发展 205

三 列宁文艺思想和苏联70—80年代文艺学的发展 210

第十八章 列宁文艺思想和中国文艺学的发展 218

一 列宁文艺思想和30年代左翼文艺思潮 218

二 列宁文艺思想和毛泽东的《讲话》 224

三 列宁文艺思想和中国当代文艺学 231

参考书目 237

第二编 卢那察尔斯基文学理论批评的现代阐释 246

导论 卢那察尔斯基其人 246

第一章 卢那察尔斯基的生平和思想发展 246

一 走上艰难的革命道路(1892—1904) 246

二 同列宁并肩战斗(1904—1907) 248

三 革命低潮时期的迷误(1907—1912) 249

四 回到革命队伍,投入十月革命(1912—1917) 251

五 战斗在教育人民委员岗位上(1917—1929) 253

六 最后的岁月(1927—1933) 255

第二章 卢那察尔斯基的历史贡献和个性特征 258

一 卢那察尔斯基的历史贡献 258

二 卢那察尔斯基的个性特征 262

第三章 卢那察尔斯基的研究情况和研究意义 267

一 卢那察尔斯基的研究概况 267

二 卢那察尔斯基的研究意义 272

上篇 卢那察尔斯基的文艺思想 275

第四章 卢那察尔斯基早期文艺思想 275

一 卢那察尔斯基早期文艺思想的发展 276

二 《实证主义美学原理》 280

三 文学艺术与无产阶级革命问题 287

第五章 卢那察尔斯基十月革命后文艺思想的发展 299

一 首次全面阐发列宁文艺思想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299

二 阐明按照文艺的特点领导文艺的原则 302

三 论述艺术的继承和革新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304

四 指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是一个广泛的纲领 306

第六章 卢那察尔斯基文艺思想的特征 310

一 坚持审美的立场 310

二 坚持开放的原则 312

三 坚持创新的精神 314

下篇 文艺批评家卢那察尔斯基 318

第七章 卢那察尔斯基的文艺批评理论 318

一 论文艺批评的性质和任务 319

二 论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 325

第八章 卢那察尔斯基的俄国文学批评史研究 334

一 18—19世纪初俄国文学批评的研究 335

二 俄国革命民主主义文学批评的研究 341

三 俄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研究 346

第九章 卢那察尔斯基文艺批评的社会历史维度和美学维度 356

一 卢那察尔斯基文艺批评的社会历史维度 357

二 卢那察尔斯基文艺批评的美学维度 364

三 卢那察尔斯基文学批评理论结构的内在矛盾和文化根源 369

第十章 卢那察尔斯基文艺批评的文体特征 376

一 独特的艺术作品 376

二 丰厚的思想艺术修养 385

附录:卢那察尔斯基年表 388

编后记 3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