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 医论 3
第一章 辨病论治与“通治方” 3
一、辨病论治 4
二、辨病论治的实践性 5
三、“通治方” 7
四、精化辨证,开展中医“通治方”研究 9
第二章 “通治方”思路的形成与临床实践 11
第三章 “通治方”概念及运用范畴 15
第四章 临证“常法”与“变法” 19
第五章 临证“法治”与“意治” 23
第六章 活法巧治案按 27
一、瘟疫脐下按痛 28
二、肾虚头痛 29
三、痢疾用补 30
四、心脾痛、胁痛 31
五、肝病胁痛 32
六、潮热咳血缘于表热内陷 33
七、盗汗因于肝胆有火 34
八、“督脉失权”所致之五更泻 35
九、肠风因于内伤寒凉太过 36
十、淋证由于败精留塞所致 36
十一、清肺气、滋化源治疗癃闭 37
十二、“轻可去实”救治“大实有羸状” 39
十三、“提壶揭盖”救治水肿尿闭 44
十四、开上畅中渗下治疗湿阻清阳所致眩晕 45
十五、温摄下元治疗虚喘 47
十六、本五脏气血阴阳治虚损 48
十七、攻下瘀血治疗瘀血失神 51
十八、清燥宣湿治愈谵语发狂 52
十九、治疑难病重在伏其所主、先其所因 53
二十、寒热真假辨治 55
第七章 通治方与通治法 59
一、通治方与通治法 60
二、辨治原则 67
下篇 方按 73
第八章 内科 73
一、心系病证 74
(一)心悸——调心生脉汤 74
(二)胸痹——宽胸宣痹汤 77
(三)痴呆——益智醒脑汤 79
二、肝系病证 84
(一)头痛——柴芎蔓芷汤 84
(二)癫痫——癫痫促效方 87
(三)面瘫——牵正复颜汤 93
(四)病毒性肝炎——疏养复肝汤 96
(五)肝硬化——调肝软坚汤 100
(六)肝硬化腹水——加味决流汤 103
(七)偏瘫——益气通栓方 105
(八)高血压——益肾平肝汤 110
(九)郁证——调肝疏郁汤 113
三、脾胃系病证 116
(一)胃脘痛——调肝和中汤 116
(二)便秘——润腑通幽丸 119
(三)噎膈——加减启膈散 121
(四)泄泻——加味痛泻要方 124
(五)肠风便血——加减柏叶汤 127
(六)胆胀——疏郁利胆汤 129
(七)痢疾——久痢断下方 133
四、肺系病证 134
(一)咳喘——益肺降气止咳方 134
(二)病毒性肺炎——麻杏石甘加味方 138
(三)悬饮——破积导饮汤 139
(四)咯血——加味鸡苏散 142
五、肾系病证 146
(一)热淋——生地连栀汤 146
(二)劳淋——益气养阴止淋方 148
(三)风水——风水三方 151
(四)慢性肾病——益肾化浊汤 157
(五)尿崩——缩泉止崩汤 166
六、其他 168
(一)糖尿病——健脾滋肾降糖方 168
(二)痹证——蠲痹通络汤 174
(三)盗汗——固表止汗方 177
(四)肌衄——透热消斑饮 181
第九章 妇科 185
(一)月经不调——调经二方 186
(二)痛经——温经止痛汤 190
(三)崩漏——茅地治崩汤 191
(四)带下——清利止带方 194
(五)乳癖——疏肝消癖汤 195
(六)产后风——疏风止搐散 199
(七)不孕症——暖宫促孕方 201
第十章 儿科 205
(一)小儿咳喘——疏风止嗽饮 206
(二)小儿遗尿——益气缩泉饮 207
(三)小儿痿证——养荣健步汤 208
第十一章 外科 211
(一)带状疱疹——清肝止痛方 212
(二)瘿病——调肝消瘿汤 213
(三)脱疽——清和汤 218
(四)阴汗——利湿止汗汤 219
(五)阴疮——渗湿敛疡汤 220
(六)痤疮——清木消痤汤 221
第十二章 五官科 223
(一)鼻渊——疏风通窍饮 224
(二)咽炎——清养利咽方 225
(三)口疮——育阴敛疡方 226
(四)口疮——连柏散 228
(五)耳鸣——通窍止鸣汤 228
第十三章 男科 233
(一)不育症——生精促育方 234
(二)疝瘕——清睾止痛汤 238
(三)癃闭——清补通癃汤 240
附录 余瀛鳌从医治学之路 243
(一)治学之路 244
(二)学术传承 254
(三)学术成就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