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史观在当代》PDF下载

  • 购买积分:13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陶富源著
  • 出 版 社: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6
  • ISBN:9787567622852
  • 页数:362 页
图书介绍:第八卷共收录论文35篇,着重论述唯物史观的当代理解、运用和发展。内容大体分为四个方面:一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及其当代价值;二是现代生产力发展理论研究,其中包括现代生产力的构成要素、系统结构、运行规律、发展动力等的研究;三是马克思主义社会矛盾理论及其发展研究,主要从主体向度论述了社会关系的结成方式和社会矛盾的自觉调节,以及社会主义的改革;四是论述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经济全球化的中国应对论、新技术革命条件下的阶级论,以及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社会公正论等。本卷的内容立足于当代,帮助读者在人类文明走向的问题上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问题上,理解、运用和发展唯物史观。

世界观、人类史观与历史唯物主义 1

一、分歧所在 1

二、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人类史观 3

三、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意蕴 6

四、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同时形成 10

论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的实践本质观 15

一、马克思关于社会的实践本质观 15

二、社会实践是动态的社会存在 18

三、社会规律是人的活动的规律 20

论劳动与分工 26

一、劳动的本质 26

二、劳动的分工 38

现代生产力研究的意义与方法 49

一、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原理 49

二、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50

三、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理论 53

四、现代生产力研究的方法论原则 54

生产力的本质、要素与系统结构 58

一、生产力的本质 58

二、生产力的要素 60

三、生产力的系统结构及运动 63

主体·需要·生产力 67

一、人是生产力的主体 67

二、需要和利益是劳动者主体积极性的源泉 70

三、坚持利益原则,调动劳动者的主体积极性 75

人口资源·计划生育·生产力 83

一、人口生产与物质资料生产 83

二、两种生产的计划协调 89

三、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93

论社会主义社会的计划生育 100

一、计划生育是国民经济稳定发展的需要 100

二、我国计划生育取得了巨大成就 101

三、总结经验,继续前进 103

地理环境在人类社会形成及早期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106

一、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 106

二、地理环境是人类劳动形成的决定性基础 107

三、与地理环境决定论划清界限 108

马克思主义地理环境作用观浅析 111

一、地理环境是生产力的一个要素 111

二、地理环境对生产力作用的历史性 113

三、地理环境作用的历史总趋势 115

四、地理环境作用的社会制约性 118

地理环境与人类社会——与王荫庭和徐亦让先生商榷 120

一、问题的提出 120

二、地理环境性质的二重性 122

三、地理环境变化的两种表现 124

四、地理环境作用性质的根据 126

五、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性质 127

地理环境问题的反省与思考 134

一、人类环境观需要来一场革命 134

二、中国应为解决环境问题作出贡献 138

环境保护·生态平衡·生产力 141

一、人类与环境的交互作用 141

二、环境保护与生产力的发展 145

三、坚持生产力发展与环境优化的协调 152

现代生产力包括社会科学 157

一、对“科学是生产力”原理的一个误解 157

二、社会科学转化为生产力的途径 159

三、社会科学对生产力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 161

四、重视发展社会科学,加速培养社会科学人才 163

教育在科学转化为生产力中的基础作用 165

一、教育发达是科学兴旺的基础 165

二、教育是科学转化为生产力的动力源泉 168

三、教育在科学转化为生产力中的宏观经济效益 171

发展核心竞争力与建设创新型国家 175

一、科技自主创新是国家核心竞争力 175

二、建设创新型国家提升核心竞争力 180

三、大力发展我国的核心竞争力 188

邓小平对《共产党宣言》基本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194

一、“生产力是最终决定力量”是《宣言》的基本思想 194

二、邓小平丰富了《宣言》最注重发展生产力的思想 198

论生产力标准的理论根据 204

毛泽东社会基本矛盾理论及其发展 207

一、毛泽东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的创立 207

二、毛泽东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的意义 210

三、毛泽东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的当代发展 213

有关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几个问题 216

一、社会基本矛盾双方相适应具有普遍性 216

二、阶级社会上升时期,基本矛盾双方相适应是主要的 216

三、阶级社会没落时期的基本矛盾可作部分调整 218

四、阶级社会的基本矛盾最终通过革命来解决 219

五、任何社会的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都是基本适应的 219

六、阶级社会没落时期上层建筑是经济基础的主要依靠力量 220

七、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两大特性 221

社会关系形成中主体向度的契约方式 223

一、社会关系形成的主体向度 223

二、社会关系形成方式及其地位演化 224

三、社会契约方式的历史发展 228

四、卢梭“社会契约论”的价值分析 230

五、契约在当代中国的社会作用 233

论社会机体的自我调节 237

一、社会机体自我调节的内涵 237

二、社会机体自我调节的形式 238

三、社会机体自为调节的对象 240

四、社会机体自为调节的原则 243

我国现阶段社会是“不完全的社会主义”? 247

一、我国现阶段社会不是阶级社会 247

二、现阶段我国社会中的以往阶级斗争的遗留 250

三、我国现阶段是“不完全的社会主义” 251

用两点论的观点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54

论正确处理我国现阶段的人民内部矛盾 257

一、正确处理我国现阶段人民内部矛盾的重大意义 258

二、我国现阶段人民内部矛盾的新内容和新特点 260

三、正确处理我国现阶段人民内部矛盾的思路和方法 265

苏联东欧国家物价改革的经验教训 269

一、50年代中期前传统的苏联价格体制模式 269

二、苏联东欧各国价格改革指导思想的比较 273

三、苏联东欧各国价格改革模式的选择 276

四、苏联东欧国家价格改革的效果与问题 280

五、苏联东欧国家价格改革的几点启示 285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规定 292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概念形成 292

二、从市场到市场经济的历史发展 293

三、现代宏观调控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 294

四、实现社会公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295

反对平均主义,坚持按劳分配 299

一、一种违背历史规律的空想主义 299

二、一种导致普遍贫困的倒退主义 301

三、平均主义不是共产主义 303

《马克思社会公正思想论》序 305

要关心人民的眼前利益 309

一、人民的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 309

二、关于坚持人民眼前利益的几个问题 312

中国现在的历史方位与努力方向 318

一、中国现在的历史方位 318

二、中国的历史难题和努力方向 321

三、中国的独特优势及内生新型动力 326

四、中国的应对策略选择 334

新技术革命与马克思主义阶级论 341

一、马克思主义划分阶级的标准在信息社会依然有效 341

二、股份社会化趋势没有改变工人的雇佣地位 343

三、“工人参与”和“福利制度”没有从根本上消除“劳资”矛盾 346

四、脑力劳动者是工人阶级的一个新阶层 349

毛泽东关于人民群众和个人历史作用的理论 352

一、相信和组织人民群众 352

二、密切联系群众,实行人民当家 356

三、功在人民,正确评价个人作用 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