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 基础中医学 2
第一章 绪论 2
第一节 中医学的历史源流 2
一、先秦、秦汉时期 2
二、魏、晋、隋、唐时期 3
三、宋、金、元时期 4
四、明清时期 4
五、近代和现代 6
第二节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 7
一、整体观念 7
二、辨证论治 9
三、恒动观念 11
第三节 中医学的预防学说及措施 12
第四节 中医学的认知和思维方法 14
一、司外揣内 14
二、援物比类 14
三、整体合参 15
四、中和思维 15
第五节 中西医学的比较 15
一、中西医发展历史的比较 15
二、中西医人体观的比较 16
三、中西医疾病观的比较 16
四、中西医整体观的比较 17
五、中西医方法论的比较 17
第六节 中医学人文精神与大医精诚 17
第七节 中医学的学科优势与国内外发展前景 19
一、中医学的学科优势 19
二、国内外发展前景 20
第二章 中医学的哲学观 23
第一节 气一元论 23
一、古代哲学气与气一元论的基本概念 23
二、气一元论的基本内容 24
第二节 阴阳学说 26
一、阴阳的概念 26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27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的应用 28
第三节 五行学说 31
一、五行的概念 31
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33
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的应用 35
第三章 中医学的人体观 39
第一节 藏象学说概论 39
一、藏象的基本概念 39
二、藏象学说的主要内容 39
三、藏象学说的特点 39
四、五脏、六腑与奇恒之腑 40
第二节 脏腑 41
一、五脏的主要生理功能和系统连属 41
二、六腑的主要生理功能 46
三、奇恒之腑的主要生理功能 47
四、脏腑之间的相互关系 48
第三节 精、气、血、津液、神 50
一、精 50
二、气 51
三、血 52
四、津液 53
五、神 54
六、精、气、血、津液、神的相互关系 54
第四节 体质 55
一、中医体质的概述 55
二、体质的分类 56
三、体质学说的应用 57
第四章 中医学的疾病观 60
第一节 病因 60
一、外感病因 60
二、内伤病因 64
三、病理产物性病因 66
四、其他病因 67
第二节 病机 68
一、邪正盛衰 68
二、阴阳失调 69
三、气血失调 70
第五章 诊法 73
第一节 望诊 73
一、望神 73
二、望色 74
三、望形体 75
四、望动态 76
五、望头面、五官、躯体、二阴和皮肤 77
六、望排出物 83
七、望小儿指纹 84
八、舌诊 85
第二节 闻诊 87
一、听声音 87
二、嗅气味 89
三、病室之气 89
第三节 问诊 90
一、问寒热 90
二、问汗 91
三、问疼痛 92
四、问饮食口味 93
五、问睡眠 94
六、问大小便 94
七、问小儿及妇女 96
第四节 切诊 97
一、脉诊 97
二、按诊 102
第六章 辨证 106
第一节 八纲辨证 106
一、表里辨证 106
二、寒热辨证 108
三、虚实辨证 109
四、阴阳辨证 111
第二节 气血津液辨证 112
一、气病辨证 112
二、血病辨证 113
三、津液病辨证 113
四、气血津液兼病辨证 114
第三节 脏腑辨证 116
一、心与小肠病辨证 116
二、肺与大肠病辨证 118
三、脾与胃病辨证 120
四、肝与胆病辨证 121
五、肾与膀胱病辨证 123
六、脏腑兼病辨证 124
第四节 六经辨证概要 126
一、基本概念和临床意义 127
二、六经辨证 127
三、六经辨证的传变 128
第五节 卫气营血辨证概要 128
一、基本概念和临床意义 128
二、卫气营血辨证 128
三、卫气营血的传变 128
第七章 防治原则与治法 131
第一节 防治原则 131
一、治未病原则 131
二、治已病原则 132
第二节 治法 136
一、治法的基本概念 136
二、常用治法 136
第八章 中药与方剂 142
第一节 中药的基本知识 142
一、概念 142
二、中药治病的基本原理 142
三、中药的产地和采集 143
四、中药的炮制 143
五、中药的性能 143
六、中药的用法 145
第二节 方剂的基本知识 147
一、概念 147
二、方剂与治法 147
三、方剂的配伍目的与基本结构 147
四、方剂的剂型 148
第三节 常用中药与方剂 148
一、解表药与解表剂 148
二、清热药与清热剂 155
三、泻下药与泻下剂 166
四、温里药与温里剂 170
五、理气药与理气剂、和解剂 173
六、理血药与理血剂 178
七、补益药与补益剂 183
八、固涩药与固涩剂 194
九、祛痰止咳平喘药与祛痰止咳平喘剂 198
十、祛湿药与祛湿剂 203
十一、祛风湿药与疏散外风剂 209
十二、平肝息风药与平息内风剂 212
十三、安神药与安神剂 215
十四、开窍药与开窍剂 218
十五、消食药与消食剂 220
十六、催吐药与催吐剂 222
十七、驱虫药与驱虫剂 223
十八、外用药与外用剂 224
下篇 临床中医学 232
第九章 针灸学 232
第一节 经络 232
一、经络的概念 232
二、经络学说的内容 233
三、十二经脉 234
四、奇经八脉 235
五、经络的作用 236
六、经络的应用 236
第二节 腧穴 237
一、腧穴的分类 237
二、腧穴的主治规律 238
三、腧穴定位方法 239
第三节 十四经脉常用腧穴及部分经外奇穴 241
第四节 针灸法 264
一、针法 264
二、灸法 270
第五节 针灸治疗 272
一、针灸的治疗原则 272
二、选穴原则 273
三、配穴方法 274
四、常见病证的针灸治疗 274
第六节 其他疗法 280
一、耳针疗法 280
二、推拿疗法 283
三、拔罐法 285
四、穴位注射法 286
五、穴位埋线法 287
第十章 内科常见病证 291
第一节 感冒 291
第二节 内伤发热 294
第三节 咳嗽 296
第四节 喘证 300
第五节 血证 303
第六节 胸痛 309
第七节 心悸 311
第八节 不寐 314
第九节 郁证 316
第十节 胃痛 318
第十一节 便秘 321
第十二节 泄泻 324
第十三节 胁痛 327
第十四节 黄疸 329
第十五节 臌胀 332
第十六节 头痛 335
第十七节 眩晕 338
第十八节 中风 341
第十九节 水肿 344
第二十节 淋证 347
第二十一节 遗精 350
第二十二节 腰痛 352
第二十三节 痹证 354
第二十四节 痿证 357
第二十五节 消渴 359
第十一章 其他常见病证 362
第一节 月经不调 362
第二节 闭经 369
第三节 崩漏 372
第四节 痛经 375
第五节 妊娠恶阻 378
第六节 产后恶露不绝 380
第七节 带下病 381
第八节 缺乳 384
第九节 疳积 386
第十节 肿瘤 387
附录 391
附录一 名词术语索引 391
附录二 中药索引 396
附录三 方剂索引 400
参考文献 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