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绪论 1
1.1 研究背景 1
1.1.1 国外社会组织的发展要览 1
1.1.2 国内社会组织的发展要览 4
1.1.3 自上而下的推动:地方政府提倡培育社会组织的缘由 7
1.1.4 自下而上的内在动因:志愿精神崛起与志愿流失 9
1.1.5 社会组织志愿者参与动机研究不足 11
1.2 研究内容 12
1.3 研究意义与创新 14
1.3.1 理论意义 14
1.3.2 现实意义 15
1.3.3 研究创新 17
第2章 文献综述:核心概念与相关理论 18
2.1 社会组织培育 18
2.1.1 社会组织的内涵 18
2.1.2 中国社会组织的理论属性 19
2.1.3 中国社会组织的现实属性 22
2.1.4 社会组织的分类 24
2.1.5 社会组织培育的要义 26
2.2 志愿者 27
2.3 志愿者参与动机 29
2.3.1 动机 29
2.3.2 志愿者参与动机 31
2.3.3 相关概念 38
2.4 相关理论 42
2.4.1 社会资本理论 42
2.4.2 社会认同理论 44
2.4.3 公共治理理论 49
第3章 研究设计 51
3.1 研究方法 51
3.1.1 质性研究方法的选择 51
3.1.2 扎根理论 52
3.1.3 资料收集方法 53
3.2 研究方案 57
3.3 研究实施 58
3.3.1 资料收集 58
3.3.2 信效度检验与研究伦理 73
3.3.3 分析资料建构理论 76
第4章 青年志愿者参与动机的个案探究 83
4.1 社会组织与个案的基本情况 83
4.1.1 社会组织的基本情况 83
4.1.2 个案的基本情况 86
4.2 初期参与动机分析 88
4.2.1 初期参与动机的本土概念 88
4.2.2 动机类型分析 90
4.3 初始参与动机的双向变化 97
4.3.1 初始参与动机的正向转化 97
4.3.2 初始参与动机的负向转化 99
4.3.3 初始参与动机双向转化的影响因素 100
4.4 小结 102
第5章 中年志愿者参与动机的个案探究 104
5.1 社会组织与个案的基本情况 104
5.1.1 社会组织的基本情况 104
5.1.2 个案的基本情况 107
5.2 初期参与动机分析 108
5.2.1 初期参与动机的本土概念 108
5.2.2 动机类型分析 110
5.3 参与动机阶段性变化 122
5.3.1 参与动机的依从阶段 123
5.3.2 参与动机的认同阶段 124
5.3.3 参与动机的内化阶段 126
5.4 小结 127
第6章 老年志愿者参与动机的个案探究 129
6.1 社会组织与个案的基本情况 129
6.1.1 社会组织的基本情况 129
6.1.2 个案的基本情况 132
6.2 初期参与动机分析 134
6.2.1 初期参与动机的本土概念 134
6.2.2 动机类型分析 136
6.3 参与动机阶段性变化 145
6.3.1 参与动机的依从阶段 145
6.3.2 参与动机的认同阶段 146
6.3.3 参与动机的内化阶段 148
6.4 小结 149
第7章 研究结果与对策建议 152
7.1 老、中、青志愿者初期参与动机 152
7.1.1 老、中、青志愿者初期参与动机的相同点 152
7.1.2 老、中、青志愿者初期参与动机的不同点 155
7.2 老、中、青志愿者参与动机阶段性变化 156
7.3 志愿活动的供给缺陷 156
7.4 对策建议 158
7.4.1 社会组织的使命领导应与志愿利己动机相关联 159
7.4.2 针对老、中、青志愿者的不同初始动机制订招募计划 162
7.4.3 针对老、中、青志愿者参与动机的“阶段性”特征调整工作重点 164
7.4.4 充分尊重志愿者,做好志愿者日常维护工作 165
7.4.5 政府培育志愿精神,打造志愿活动的支持平台 167
7.5 研究局限与研究展望 169
7.5.1 研究局限 169
7.5.2 研究展望 171
参考文献 173
附表1 社会组织志愿者参与动机调查问卷及调查结果 189
附表2 社会组织青年志愿者参与动机调查问卷 208
附表3 社会组织青年志愿者首次访谈提纲 210
附表4 社会组织青年志愿者再次访谈提纲 212
附表5 社会组织中年志愿者参与动机调查问卷 213
附表6 社会组织中年志愿者首次访谈提纲 215
附表7 社会组织中年志愿者再次访谈提纲 217
附表8 社会组织老年志愿者参与动机调查问卷 219
附表9 社会组织老年志愿者首次访谈提纲 221
附表10 社会组织老年志愿者再次访谈提纲 223
附表11 志愿者走访记录表(吉林省××爱心志愿者协会) 225
附表12 志愿者走访记录操作表 227
附表13 志愿者动机偏好测量简表 231
附表14 志愿者个案信息谱表 233
附录一 吉林省培育社会组织情况概述 237
附录二 研究邀请函 240
附录三 访谈协议书 241
后记 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