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 导言 3
第一章 良知的呼唤 3
一 引言 3
二 道不远人 4
三 道德健身室 7
第二部 道德理论 13
第二章 效益主义 13
一 引言 13
二 效益原则(principle of utility) 13
三 公义(justice)的问题 14
四 量与质 18
五 快感 20
六 量化 22
七 古典效益主义的优点 23
第三章 义务论与康德主义 27
一 引言 27
二 定言命令 28
三 普推原则 29
四 尊重原则 31
五 康德义务论的特色 33
六 康德主义的检讨 34
第四章 德性伦理学 43
一 引言 43
二 德性伦理的特点 44
三 道德生活的不确定性 45
四 道德原动力 47
五 德性伦理之丰富性 49
六 阿里士多德论中庸 51
七 孟子论性善与四德 54
八 自由社会与新传统伦理 59
第三部 社会伦理问题 67
第五章 论爱情——何谓爱情? 67
一 引言 67
二 爱和喜欢 68
三 爱和感觉 69
四 爱与承诺 72
五 爱和力量 73
六 爱和意志 74
七 爱情和嫉妒 75
八 终身伴侣 79
九 爱情和家庭/合一 80
十 有所求的爱 82
十一 爱情的六个类型 85
第六章 论性、爱、婚姻——传统性伦理反思 87
一 引言 87
二 保守派的观点 87
三 自由派的观点 90
四 性行为的特性 93
五 道德规范的性质 95
六 性规范的功能与价值 96
七 传统性伦理的人性基础 98
八 安全性行为的迷思 101
九 性行为与婚姻 106
十 性、爱、嫉妒和德性培养 109
十一 传统性伦理的绝对性 114
第七章 论堕胎——潜在人性及其他问题 119
一 引言 119
二 胎儿是人吗 120
三 潜在人的道德地位 123
四 潜在人性与生命起点 130
五 两性权力 138
六 权利与德性 141
七 母亲与胎儿的社会保护 142
第八章 论安乐死——仁慈杀人与安宁疗护 147
一 引言 147
二 安乐死的定义 148
三 反对者的理由 150
四 支持者的理由 155
五 生命的尊严和诅咒 156
六 人性化的死亡与安宁疗护 158
七 后记 165
第九章 论复制人——权力、无知与科技定律 167
一 引言 167
二 反对复制人类的论据 167
三 支持复制人类的论据 168
四 悲观论者的辩解 171
五 科技律令和生物工程的前景 177
六 机率、无知与权力 181
七 人类在生物科技经济的时代的命运 186
第十章 论色情——色情、体统与查禁 193
一 引言 193
二 色情的定义 195
三 色情与裸露 198
四 色情的道德辩论 202
五 体统、艺术、色情 206
六 从文化重塑到社会政策 215
七 查禁的局限 221
第十一章 论传媒——媒体的道德与监管 225
一 引言 225
二 传媒的影响 227
三 言论自由 230
四 言论和伤害 235
五 新闻专业和传媒专业 244
六 文教兴国与四权分立 247
第十二章 论资讯科技——资讯世界的伦理省思 253
一 引言 253
二 科技反扑 255
三 伪似真实 259
四 资讯超载 265
五 偷窥乐园 267
六 科技反扑的文化因素 271
七 科技的道德性格 273
八 重夺主权 276
九 德性社会 280
第四部 结语 287
第十三章 从社会伦理到伦理社会 287
一 引言——自由与传统 287
二 价值中立的神话 288
三 品质的蚕蚀 291
四 礼 293
五 权利与倾轧 298
六 复和原则 300
七 德性的回归 303
跋:道远 307
作者简介 308
专栏 16
行为效益与规条效益 16
弗洛姆的爱情理论 84
华人区性观念趋势 91
安全套未能防性病 101
囚徒两难 105
小提琴家的故事 122
中国大陆及台湾的墮胎法例 129
美国墮胎法例重要事件 136
胎儿性别检查与性别失衡 140
死亡医生凯沃尔基安 149
希特勒的上台经过 154
荷兰老人出国躲避安乐死 163
罗斯和他的「无知之幕」 169
飞碟教宣布复制人类 181
科学家创造新生物 185
复制猫出世宠物可「再生」 190
色情手段层出不穷 214
《东周刊》事件 226
香港淫亵及不雅物品审裁标准 244
电视真人骚 268
电视连续剧《大长今》的启示 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