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导论 1
第一节 选题的背景及研究意义 1
一、选题的背景 1
二、研究的意义 11
第二节 研究方法、创新点及重点难点 12
一、研究方法 13
二、研究创新点 13
三、研究重点 15
四、研究难点及解决方案 15
第三节 技术路线及章节安排 16
一、技术路线 16
二、章节安排 17
第二章 理论及文献综述 18
第一节 信息资源的相关理论及文献综述 18
一、信息资源的内涵 18
二、信息资源的特点 19
三、信息资源的测度 21
四、数字鸿沟 23
五、促进信息资源发展的对策 25
第二节 包容性发展的相关理论及文献综述 26
一、包容性发展的内涵 27
二、包容性增长 28
三、包容性发展的影响 31
四、包容性发展与制度政策 33
第三节 信息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影响的理论及文献综述 34
一、信息资源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35
二、信息资源对产业升级的推动 36
三、信息资源对社会发展的重要影响 37
四、信息资源对科技文化发展的促进 39
第四节 文献资料总结与启示 40
第三章 中国信息资源的发展、差距及实证分析 42
第一节 中国信息资源的发展趋势 42
一、中国信息资源的发展与现状 42
二、中国信息资源支撑设施的发展与现状 50
三、信息产业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的发展与现状 57
第二节 信息资源差距的衡量方法 63
一、平均差、标准差、级差 65
二、极值差率、变异系数 66
三、洛伦兹曲线和基尼系数 67
四、广义熵指数 68
第三节 中国的信息资源差距 69
一、各地区信息资源差距 69
二、各地区信息资源支撑设施的差距 73
三、各地区信息产业的差距 84
四、中国信息资源差距的原因分析 90
第四节 中国各地区信息资源发展指数实证分析 95
一、构建信息资源发展指数 95
二、数据的来源 96
三、中国各地区信息资源发展指数的变化格局 97
第四章 中国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100
第一节 中国的经济增长态势 100
一、中国的改革与经济增长 101
二、各地区生产总值及经济增长情况 109
第二节 全要素生产率的衡量 117
一、全要素生产率 117
二、全要素生产率的参数衡量方法 118
三、运用DEA方法测量全要素生产率 124
第三节 中国各地区的相对效率、技术进步及全要素生产率的计算 144
一、全要素生产率的计算数据来源 144
二、各地区的相对效率及其变化 145
三、各地区的全要素生产率和技术进步 156
第五章 中国信息资源与经济增长、包容性发展的互动效应 161
第一节 中国包容性发展指数及实证分析 161
一、新常态下的包容性发展指标体系设置及指数构建 161
二、数据来源及统计描述 162
三、中国各地区包容性发展指标的趋势和变化格局 163
第二节 面板数据模型 165
一、面板数据模型简介 165
二、静态面板数据模型的常用回归形式 167
三、静态面板数据模型的检验 168
第三节 中国信息资源与经济增长、包容性发展的实证分析 171
一、中国信息资源与各地区GDP增长的实证分析 171
二、中国信息资源与各地区相对效率关系的实证分析 172
三、中国各地区信息资源与包容性发展的实证分析 174
第六章 信息资源与包容性发展的国际经验及启示 176
第一节 世界城市的信息发展经验与启示 176
一、世界城市的通信发展 176
二、世界城市的信息资源设施 179
三、信息机构发展中政府的作用明显 180
第二节 印度IT行业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182
一、班加罗尔的产业转型 182
二、班加罗尔的空间集聚 183
三、印度促进IT业发展的产业政策 184
第三节 发达国家促进科技发展的经验 186
一、建设和集聚高科技企业 186
二、依托科研机构建设人才高地 187
三、完善的体制机制配套 187
第四节 国际上促进创新转型的理念 188
一、美国:人才、市场理念 189
二、俄罗斯:国家体系理念 190
三、欧盟:知识、区域理念 191
四、日本:干预、服务理念 192
五、国外促进创新转型的经验和启示 192
第七章 研究的结论与政策建议 195
第一节 研究结论 195
一、信息资源能对经济增长和包容性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195
二、包容性发展有助于经济的长远发展 196
三、各地区的信息资源差距较大 196
四、上海、北京的信息资源指数持续名列前茅 197
五、北京、上海、西藏的包容性发展指数位列前三名 197
六、信息资源有利于提升各地区的综合效率、技术效率 197
第二节 加强信息资源建设的政策建议 198
一、加强通信基础设施建设 198
二、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199
三、提升全民信息素养 199
四、促进信息产业发展 199
五、搭建信息资源共享平台 199
第三节 加强包容性发展的政策建议 200
一、积极发展市场经济 200
二、践行共享发展新理念 200
三、促进公共服务体系均等化建设 201
四、加大再分配调节力度 201
五、促进技术进步和创业创新 202
六、完善法律法规 202
第四节 进一步研究的展望 203
参考文献 205
后记 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