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1
第一章 北京首次申办奥运会 4
第一节 首次申奥的历史背景 4
一、中国人的“奥运情结” 5
二、亚运成功,众盼奥运 7
三、申奥决定的出台 9
第二节 两年多的申奥历程 10
一、奥申委的成立与初期工作 11
二、广交朋友,争取支持 13
三、民族的凝聚力 15
四、《申办报告》中的蓝图 18
第三节 首次申奥的结果与思考 23
一、“巨人之间的竞争” 23
(一)“开放的中国盼奥运” 23
(二)“共享奥运精神” 26
(三)“真正的大不列颠的申办” 27
(四)“柏林感谢世界” 28
(五)“相会在欧亚交汇处” 29
二、决战蒙特卡洛 30
(一)决战前的分析 30
(二)最后的冲刺 32
(三)两票之差 35
三、失利后的思考 37
(一)北京不是失败者 37
(二)失利的原因分析 39
(三)坚定不移地走向世界 42
第二章 体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46
第一节 体育体制的深化改革 46
一、体育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 46
二、“中山会议”与《国家体委关于深化体育改革的意见》 49
三、体育行政管理体制的初步改革 54
(一)精简机构,转变职能 54
(二)简政放权,建立新的项目管理体制 59
第二节 竞技体育职业化探索 61
一、“红山口会议”与竞技体育职业化改革的起步 61
二、足球职业化改革的尝试 66
(一)“棒槌岛会议”与足球职业化改革的初步成效 67
(二)足球职业化改革的深入 70
三、竞技体育职业化改革的全面展开 73
(一)篮球职业化改革 73
(二)排球职业化改革 76
(三)乒乓球职业化改革 78
第三节 体育产业化的探索与实践 80
一、体育产业化探索 81
(一)关于体育产业 81
(二)关于体育产业化 82
(三)关于如何认识和培育体育市场 83
二、《体育产业发展纲要》的出台 84
三、体育产业化的初步实践 88
(一)竞赛表演市场 88
(二)健身娱乐市场 90
(三)体育用品市场 92
(四)体育培训市场 95
(五)体育中介市场 95
(六)体育彩票市场 97
(七)体育无形资产市场 98
(八)体育旅游市场 101
第三章 两个《纲要》与《体育法》的颁发 102
第一节 《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颁布 103
一、颁布的背景与过程 103
(一)实施“全民健身计划”设想的提出 103
(二)对制订与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的研讨 105
(三)《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拟定与颁布 107
二、主要内容与基本精神 108
(一)《纲要》的主要内容 108
(二)《纲要》的基本精神与特点 118
三、颁布的意义与反响 122
(一)颁布《纲要》的意义 122
(二)颁布《纲要》的反响 124
第二节 《奥运争光计划纲要》的发布 125
一、发布《纲要》的背景与过程 126
二、《纲要》的主要内容与基本精神 128
(一)《奥运争光计划》的目标 128
(二)实施《奥运争光计划》的指导原则 129
(三)实施《奥运争光计划》的主要措施 130
(四)实施《奥运争光计划》的基本方案 134
三、发布《纲要》的重要意义 135
第三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的公布 137
一、公布《体育法》的背景与过程 138
二、《体育法》的主要内容、基本精神与意义 140
(一)《体育法》的结构与内容 140
(二)《体育法》的基本精神 142
(三)《体育法》的重要意义 145
三、《体育法》的初步实施 146
(一)贯彻实施《体育法》的主要工作与成效 147
(二)需要重视和改进的主要问题 150
第四章 体育社会科学、软科学研究的新局面 153
第一节 体育社会科学、软科学研究的初步繁荣 153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体育”的研究 154
(一)1993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体育”理论座谈会 154
(二)1994年全国体育经济问题研讨会 156
二、“系统科学与体育”的研究 157
三、体育法规体系的研究 160
(一)1993年体育法规体系研讨会 160
(二)1994年体育法规体系研讨会 163
四、“2010年体育发展战略”的研究 164
(一)1994年全国体育发展战略讨论会 164
(二)1996年体育改革与发展战略讨论会 166
第二节 体育社会科学、软科学研究管理的新举措 167
一、体育软科学研究专项奖的设立 168
二、体育社会科学一级学科地位的确立 169
(一)体育社会科学一级学科地位确立前的状况 170
(二)体育社会科学一级学科地位确立的过程 171
(三)体育社会科学一级学科地位确立的意义 173
三、《国家体委社会科学、软科学管理办法》的发布 174
第三节 体育社会科学、软科学研究的主要进展 177
一、体育社会科学、软科学研究领域的拓宽 177
二、体育社会科学、软科学研究方法的更新 180
(一)多样化趋势 180
(二)实证化趋势 182
(三)重视应用数学方法的趋势 182
(四)研究成效与存在问题 183
三、体育社会科学、软科学学科体系的完善 184
四、体育社会科学、软科学研究的主要成果 188
(一)应用对策研究 188
(二)体育基本理论研究 191
第五章 学校体育的改革与发展 204
第一节 学校体育的管理 204
一、学校体育法规制度的进一步完善 204
(一)《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的规定 205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的规定 205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的规定 206
(四)《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中的规定 206
(五)《学校体育工作条例》检查评估细则 207
二、学校体育管理机构的调整与新举措 207
(一)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的组建 207
(二)“九五”工作规划的制订 208
(三)《初中毕业生升学体育考试工作实施方案》的实施 209
(四)强调“加大行政管理力度”的武汉会议 210
第二节 体育课教学的改革 211
一、体育教学大纲的制订与颁行 211
(一)九年义务教育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的制订 211
(二)《九年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教育教学大纲》的颁发 213
(三)《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体育教学大纲》的颁发 214
二、体育教材的建设 216
(一)中小学体育教材建设 216
(二)中等专业学校体育教材建设 218
(三)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材建设 218
三、两类课程整体教学改革试验 219
四、多种教学模式的改革探索 223
(一)中小学的体育教学模式探索 223
(二)普通高校体育教学的多项改革 225
第三节 课外体育活动的改革 227
一、到阳光下、到操场上、到大自然中去陶冶身心 227
二、中小学大课间体育活动 229
三、“奔向21世纪”象征性长跑 230
四、中小学幼儿广播操的创编与推广 230
五、学校课余运动训练 231
(一)出台培养体育后备人才试点中学评估体系与办法 231
(二)表彰全国课余训练试点工作先进学校 231
六、举办全国大、中学生运动会 232
(一)中学生运动会 232
(二)大学生运动会 234
第四节 体育教师的培养与培训 235
一、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改革 236
(一)制订体育教育专业课程基本要求 236
(二)制订本科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方案 236
(三)制订本科体育教育专业主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 237
(四)制订专科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方案 238
(五)颁布新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 239
二、体育教师的培训与进修 240
(一)举办全国学校体育教研员骨干培训班 240
(二)开展青年教师体育教学基本功竞赛 241
(三)实施“跨世纪园丁工程” 242
第五节 学校体育的科学研究 244
一、科研机构与队伍的发展 244
二、课题研究的规划与实施 246
三、主要研究成果与获奖情况 248
(一)《1994—1996年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报告》 248
(二)《学校体育大辞典》 251
(三)《深化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研究》 251
(四)《2000年中国学校体育卫生发展战略目标及对策研究》 252
第六章 全民健身计划第一期工程的实施与成效 254
第一节 第一期工程的主要措施 254
一、开展“全民健身宣传周”活动 254
(一)1995年全民健身宣传周 255
(二)1996年全民健身宣传周 256
(三)1997年以后的全民健身宣传周 257
二、实施“全民健身一二一工程” 258
(一)国家“一二一工程” 258
(二)其他“一二一工程” 259
(三)实施“一二一工程”的基本措施 259
三、实施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相关制度 260
四、实施中国成年人体质监测 262
(一)成年人体质监测前的调研工作 262
(二)成年人体质监测的准备工作 263
(三)首次成年人体质监测及其结果 266
第二节 第一期工程的主要成效 270
一、体育健身组织网络和领导体制基本形成 270
二、群众体育工作队伍日益壮大 271
三、体育健身激励机制和法制管理日益完善 272
四、体育健身场地、设施与经费逐年增多 273
五、体育健身意识与体育人口不断增加 275
第三节 第一期工程的主要经验 276
一、实施过程取得的基本经验 276
二、发现的问题与对第二期工程的建议 278
(一)实施过程中发现的问题 279
(二)第二期工程应注意的问题 279
(三)第二期工程应抓的重点工作 281
第七章 “奥运争光”第一期计划的实施与成效 283
第一节 参加亚特兰大奥运会 283
一、出征前的准备 284
(一)参赛目标与面临的形势 285
(二)训练与准备工作 286
(三)代表团的组成 287
(四)临战序曲 288
二、决战亚特兰大 289
(一)第一战役(7月20—25日) 290
(二)第二战役(7月26—31日) 292
(三)第三战役(8月1—4日) 293
三、社会反响与启示 296
(一)社会反响 296
(二)一些启示 297
第二节 参加悉尼奥运会 300
一、四年的精心准备 300
(一)备战训练的科学化 301
(二)参赛选手的公开选拔 302
(三)代表团的组成 302
二、参赛的成绩与收获 303
三、获得的基本经验 307
第三节 参加和举办其他运动会 313
一、参加冬季奥运会 313
(一)参加第17届冬奥会 313
(二)参加第18届冬奥会 314
二、参加世界大学生运动会 316
(一)参加第17届大运会 316
(二)参加第18届大运会 316
(三)参加第19届大运会 316
(四)参加第20届大运会 317
三、举办与参加亚洲运动会 317
(一)参加广岛亚运会 318
(二)参加曼谷亚运会 319
(三)举办与参加第3届亚冬会 322
(四)参加第4届亚冬会 322
四、举办与参加东亚运动会 323
五、举办全国运动会 324
(一)全运会的改革措施 324
(二)举办第7、8届全运会 327
(三)潜伏的危机与思考 329
第八章 北京再次申办奥运会 332
第一节 再次申奥的启动 332
一、再次申奥的酝酿与决定 333
二、再次申奥的态度与原则 336
三、再次申奥面对的新问题 338
(一)国际奥委会的系列改革 338
(二)申办程序的改变 339
(三)再次申奥的必经之路 340
(四)国际奥委会的特殊规定 342
第二节 再次申奥的历程 343
一、奥申委的主要工作 343
二、申奥口号的提出 346
三、申奥的全面参与 350
(一)申奥在京城 350
(二)申奥在各地 354
第三节 再次申奥的成功 356
一、决战前的分析 357
(一)对申奥对手的分析 357
(二)对北京自身的分析 360
二、五城市大比拼 361
(一)对5个城市的评估 362
(二)投票前的较量 364
(三)北京梦圆莫斯科 367
三、成功后的思索 372
(一)不眠之夜 372
(二)申奥成功的意义 373
(三)成功后的遐想 375
第九章 新时期中国体育的新目标与新发展 378
第一节 《2001—2010年体育改革与发展纲要》的出台 378
一、《纲要》的研制过程 379
二、《纲要》的主要内容 383
第二节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的颁发 389
一、《意见》颁发的背景 389
二、《意见》的主要内容 391
第三节 新时期中国体育的新成就 395
一、体育科学研究的新成果 395
(一)奥林匹克运动的研究成果 395
(二)体育经济学的研究成果 397
(三)运动心理学的研究成果 398
(四)运动训练学的研究成果 399
(五)运动医学的研究成果 400
(六)运动生理学的研究成果 401
(七)国民体质研究成果 402
二、体育产业化的新进展 403
(一)竞赛表演市场 403
(二)健身娱乐市场 404
(三)体育用品市场 405
(四)体育中介市场 406
(五)体育无形资产市场 407
(六)体育彩票市场 407
三、学校体育改革的新举措 408
(一)中小学校体育课程标准的制订与试行 408
(二)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颁发与实施 410
(三)《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颁行 412
(四)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 415
四、社会体育发展的新景象 416
(一)社会体育的新举措 417
(二)社会体育工作的主要成效 421
五、竞技体育取得的新成就 423
(一)国家足球队挺进世界杯 424
(二)成功举办并参加第21届世界大运会 425
(三)第9届全运会圆满成功 426
(四)第19届冬奥会实现金牌突破 427
(五)釜山亚运会第六次蝉联第一 428
(六)雅典奥运会创历史最好成绩 429
(七)第10届全运会的改革创新 431
(八)其他竞技体育成就 433
大事记 436
主要参考文献 446
后记 4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