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1
上卷 新中国成立后的大同文学风貌 3
第一章 大同作家的代际划分与题材视野 3
第一节 大同作家的代际划分 3
第二节 大同作家的题材视野 6
一、“煤矿文学”的繁荣发展 7
二、云冈文化的历史书写 8
三、散文领域的独特风景 9
四、诗歌领域的塞北温情 11
五、寓言和童话 13
六、网络文学及新生代力量 14
总结 15
第二章 大同文学的地域文化特质 16
第一节 晋北地理气候对文学生态的影响 17
第二节 多样态文化的表现与融合 21
第三章 大同文学的底层书写景观 28
第一节 底层视阈下的悲悯情怀 28
第二节 立足于个体日常生活 30
第四章 大同文学中的民俗风情展示 38
第一节 婚嫁丧葬习俗 39
第二节 岁时节俗和信仰民俗 43
第三节 民间文艺和娱乐形式 47
第五章 大同作家的创作传统 52
第一节 现实主义创作传统的承续 52
第二节 多样化创作手法的突破和尝试 57
第六章 大同作家的边缘化立场与创作困境 64
第一节 边缘化写作和播散方式 64
第二节 创作困境的表现及形成原因 66
下卷 作家个案研究 75
第一章 曹乃谦:“一个真正的乡巴佬” 75
第一节 传播的力量:从寂寂无闻到走进文学史 76
第二节 文本的力量:混乱的伦理如何合情合理? 81
第三节 文化差异的魅力:“莜面味儿”到底是什么味儿? 87
第二章 王祥夫:“贴着生活写” 94
第一节 日常生活如何审美化——王祥夫短篇小说的美学思考兼及创作局限 95
一、在日常生活的河流中“取一瓢饮” 97
二、“士大夫”和“外来者”视角 100
三、情感投射的复杂性 104
四、创作局限:写实过于琐细和精神世界勘探的不足 106
第二节 不冒险的旅程——从王祥夫的长篇小说《米谷》说起 110
一、叙事动机:揭示真相的自我囿限 111
二、单薄的人:脆弱的软肋 114
三、审美向度的思考:形而上的缺失 116
第三章 王保忠:“我始终站在乡村的这边” 120
第一节 《尘根》:乡村叙事的别样可能和困惑 121
一、对民间传统美德的发现 121
二、“乡下人进城”的主体尴尬 124
三、作家的诗意和理想主义 125
第二节 乡村世界:有声与无声——《赶马的老三》和《甘家洼风景》的比较 127
一、村庄:热闹与寂寞 128
二、人物:乡村智慧与无奈坚守 130
三、叙事:从容与焦灼 134
第四章 陈年:女性视野下的煤矿生活 139
一、童年视角下的暖与冷 140
二、个体生命的惶惑与挣扎 145
三、矿区“小日子”的物质肌理 149
第五章 闫桂花:点燃北方冬日里的一拢炉火 154
一、亲情之光照亮人性的幽暗 154
二、探测灵魂深处的褶皱 157
三、物质肌理的平和家常 159
第六章 夏榆:黑暗的声音 164
一、从黑暗出发:自我体验的真实与绝望 166
二、深入黑暗:展现人性的撕裂与挣扎 169
三、从黑暗逃离:救赎的可能 171
四、文体方面的得与失 175
第七章 张二棍:来自民间的色彩和声音 179
一、看见卑微:“万物都是有情谊的” 180
二、“介入”时代:“请原谅他们吧” 185
三、向下的写作向度和姿态 190
参考文献 196
附录一 曹乃谦人物传记 204
附录二 王保忠访谈录 211
后记 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