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编 概述 1
第二编 大事记 17
第三编 地理 55
第一章 位置 57
第二章 沿革 59
第一节 建置沿革 59
第二节 境域沿革 63
一、清朝时期 63
二、中华民国时期 63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 65
第三节 政区沿革 65
一、元朝时期 65
二、明朝时期 65
三、清朝时期 66
四、中华民国时期 69
五、中华人民共和国 78
第三章 聚落 81
第一节 县城 81
第二节 乡镇 82
城关镇 82
寨子镇 82
店子镇 83
王寺镇 83
鲍官屯镇 83
双庙乡 84
叶三拨乡 84
常庄乡 84
段六拨乡 85
小集乡 85
刘八里乡 86
汤庄乡 86
莲花池乡 86
乌马营乡 87
刘夫青乡 87
董村乡 87
凤翔乡 88
潞灌乡 88
第三节 村庄 89
第四章 自然环境 115
第一节 地质 115
一、地质构造 115
二、地层 117
第二节 地貌 119
第三节 气候 121
一、气候特征 121
二、物候特征 125
三、特殊天气系统 126
第四节 水文 127
一、地表水 127
二、地下水 134
第五节 土壤 136
一、成土条件 136
二、土壤分类与分布 137
三、土壤养分状况 144
四、土壤区划 146
第六节 环境变迁 148
第五章 自然资源 149
第一节 土地资源 149
一、土地结构 149
二、土地利用 151
第二节 水利资源 152
一、地表水资源 152
二、地下水资源 152
三、水量水质 153
四、水资源利用 153
第三节 矿产资源 154
第四节 地热资源 154
第五节 生物资源 154
一、野生植物 154
二、野生动物 156
第六章 自然灾害 160
第一节 旱灾 160
第二节 水灾 161
第三节 雹灾 164
第四节 风灾 165
第五节 虫灾 166
第六节 地震 167
第四编 人口 171
第一章 人口规模 173
第一节 人口数量 173
一、明、清时代人口 173
二、民国时期人口 173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174
第二节 人口分布 177
第二章 人口变动 178
第一节 自然变动 178
第二节 社会变动 178
第三章 人口构成 180
第一节 自然构成 180
一、性别构成 180
二、年龄构成 182
三、人口系数 182
第二节 社会构成 182
一、民族构成 182
二、文化构成 183
三、宗教构成 183
四、政治构成 183
第三节 经济构成 183
一、农业与非农业 183
二、职业构成 184
三、行业构成 184
第四章 人口管理 185
第一节 计划生育 185
一、计划生育管理 185
二、晚婚晚育 186
三、优生优育 186
四、节育措施 186
五、计划生育成果 186
第二节 户籍管理 188
第三节 人口普查 188
第五章 家庭 189
第一节 婚姻 189
第二节 家庭结构 191
第三节 家庭成员 192
第四节 称谓 192
第五节 五好家庭 194
第六章 姓氏 194
第一节 姓氏录 194
第二节 分布迁移 195
第五编 经济 199
第一章 农业 201
第一节 农村劳动力 201
一、劳动力规模 201
二、劳动力分布 201
三、劳动力管理 202
第二节 农业生产体制 204
一、私有生产体制 204
二、农业生产互助 204
三、农业生产合作 205
四、人民公社 205
五、农业生产责任制 206
第三节 农田基本建设 206
一、耕地 206
二、盐碱地治理 208
三、洼地改造 209
四、土地平整 209
第四节 农业经济效益 210
一、生产成本与收益 210
二、农业劳动生产率 216
第五节 农业机具 216
一、传统农具 216
二、改良农具 217
三、机动农具 217
第六节 农作物 218
一、粮食作物 218
二、经济作物 221
三、园艺作物 221
四、品种改良 222
第七节 农作农艺 226
一、耕作制度 226
二、施肥 226
三、灌溉 227
四、植保 227
五、激素使用 228
六、种子处理 228
第二章 林业 228
第一节 林业资源 229
第二节 植树造林 231
一、育苗 231
二、营造防护林 233
三、四旁植树 234
四、营造片林 234
五、义务植树 234
六、科学造林 235
第三节 经营管理 240
一、林木保护 240
二、果林管理 241
三、林业经营 242
四、林权落实 243
五、林木承包 243
第三章 畜牧业 248
第一节 种类 248
一、耕畜 248
二、家畜 248
三、家禽 249
四、其他品种 249
第二节 饲养 252
一、畜类饲养 252
二、禽类饲养 253
第三节 饲草饲料 253
一、饲料 253
二、牧草 254
三、饲料加工 255
第四节 繁育 255
一、黄牛改良 256
二、渤海驴提纯复壮 256
三、人工配种 256
四、肉鸡繁育 256
五、孵化技术改革 257
第五节 防疫 257
一、畜禽常见疫病 257
二、畜禽病检疫防治 257
三、防疫机构、队伍 258
第四章 水产 259
第一节 水产环境 259
一、水域资源 259
二、鱼类资源 260
三、饵料资源 260
第二节 水产养殖 260
一、养殖种类 260
二、鱼苗养殖 260
三、成鱼养殖 260
第三节 捕捞与管理 261
第五章 水利 263
第一节 防洪排涝工程 263
一、防洪河道 263
二、排沥工程 265
三、县外水利施工 266
第二节 蓄水灌溉工程 268
一、河道 268
二、干沟 268
三、闸涵 271
四、扬水站 273
五、坑塘 273
六、水井 273
第三节 水利机具 277
一、排灌机具 277
二、钻井机具 277
第四节 水利管理 278
一、河道管理 278
二、财务管理 278
第六章 工业 279
第一节 工人队伍 279
第二节 工业体制 279
一、私营个体工业 279
二、集体工业 281
三、国营工业 286
四、合资工业 286
第三节 工业经济效益 288
一、工业产值 288
二、财务指标 288
三、工业劳动生产率 289
第四节 工业行业 293
一、机械制造业 293
二、建材业 295
三、冶金铸造业 297
四、化学制造业 299
五、电子元件器材制造业 301
六、金属制品业 303
七、农产品加工业 303
八、食品、副食品加工业 305
九、服装、鞋帽业 305
十、印刷、装潢业 306
十一、玻璃器皿业 307
十二、纺织业 307
十三、造纸业 308
十四、塑料制品业 308
第五节 工业产品 315
一、品种演变 315
二、种类分布 316
三、名优产品 316
第六节 企业管理 319
一、县属工业企业管理 319
二、乡村工业企业管理 320
三、质量管理 321
四、技术革新 322
第七章 乡镇企业 322
第一节 企业概况 322
第二节 企业类型 324
一、工业企业 324
二、商业企业 328
三、饮食服务业 328
四、交通运输业 329
五、建筑企业 329
六、其他 331
第三节 企业管理 331
一、管理机构 331
二、经营机构 331
三、管理体制 332
第八章 交通 333
第一节 古道 333
第二节 公路 333
一、国道 333
二、省道 334
三、县道 334
四、主要乡道 335
第三节 公路养护 337
一、民工建勤 337
二、代表工制 337
三、道班 337
四、公路绿化 337
五、交通量观测 338
六、养路费 338
第四节 铁路 339
第五节 水路 340
第六节 桥涵 341
第七节 运输 348
一、国营客运 348
二、个体客运 352
三、国营货运 352
四、集体货运、搬运 352
五、个体货运 356
第八节 运输工具 356
一、人力车 356
二、畜力车 357
三、机动车 357
第九节 交通管理 359
一、运输管理 359
二、交通监理 359
第九章 邮电 360
第一节 邮政 360
一、发展概况 360
二、邮政业务 360
三、邮运投递 360
四、邮政网络 361
第二节 电信 362
一、发展概况 362
二、电报 362
三、电话 363
四、电信线路 364
第三节 邮电管理 367
一、机构设置 367
二、质量管理 367
第十章 电业 369
第一节 发展概况 369
第二节 电力设施 369
一、发电设备 369
二、变电站 369
三、输供电线路 370
第三节 供电用电 373
一、供电 373
二、工业用电 373
三、农业用电 373
四、生活用电 373
第四节 电力管理 374
一、管理机构 374
二、用电管理 374
三、电价电费 375
第十一章 商业 378
第一节 商业体制 378
一、私营商业 378
二、公私合营商业 379
三、合作商业 379
四、国营商业 383
第二节 集贸市场 385
一、集市庙会 385
二、市场商店 387
第三节 商业经营 391
一、生活资料经营 391
二、生产资料经营 395
三、农副产品经营 396
四、饮食服务 402
第四节 物资供应 406
一、物资购销 406
二、统配物资供应 406
三、石油经营 408
第五节 对外贸易 410
第六节 商品储运 410
一、商品仓储 410
二、商品保管 410
三、商品运输 411
第七节 商业管理 411
一、系统管理 411
二、地方管理 411
三、民主管理 412
四、贫下中农管理 412
五、财务管理 412
六、社员股金管理 413
七、经营管理改革 415
第十二章 粮油 416
第一节 粮油市场 416
一、市场沿革 416
二、粮站 416
第二节 粮油购销 417
一、公粮征收 417
二、统购统销 417
三、定购定销 418
四、议购议销 419
第三节 粮油供应 421
一、商品粮油供应 421
二、其他粮油供应 421
第四节 粮油储运 422
一、储藏 422
二、调运 423
第五节 经营管理 424
一、粮油经营 424
二、粮食保管 424
第十三章 财政 425
第一节 财政体制 425
一、清代财政体制 425
二、民国财政体制 425
三、新中国财政体制 426
第二节 财政收支 426
一、财政收入 426
二、财政支出 427
第三节 财政管理 434
一、预算管理 434
二、企业财务管理 435
三、行政事业经费管理 435
四、预算外财政管理 435
五、乡镇财政管理 436
第四节 债券 436
一、人民胜利折实公债 437
二、国家经济建设公债 437
三、国库券 437
第十四章 税务 438
第一节 税制 438
一、封建税制 438
二、民国时期税制 438
三、抗日民主政府税制 438
四、现行税制 439
第二节 税种税额 439
一、明、清时期税种税额 439
二、民国时期税种税额 441
三、抗日民主政府税种税额 442
四、现行税种税额 442
第三节 税务管理 452
一、征收管理 452
二、税收减免 453
第十五章 金融 454
第一节 金融机构 454
一、钱庄 454
二、国家银行 455
三、专业银行 455
四、其他金融机构 456
第二节 货币 457
第三节 储蓄 458
一、城乡储蓄 458
二、单位存款 459
三、存款利率 459
第四节 信贷 464
一、典当、高利贷 464
二、工商信贷 464
三、农业信贷 465
四、基建信贷 465
五、个体贷款 466
六、贷款利率 468
七、旧贷豁免 468
第五节 基建投资 468
一、投资管理 468
二、基建拔款 469
第六节 保险 470
一、保险种类 470
二、保险费 470
三、理赔 471
第七节 信用社业务 471
一、存款业务 471
二、贷款业务 472
三、代理业务 472
四、行社往来 472
第八节 金融管理 473
一、计划管理 473
二、现金管理 473
三、工资基金管理 474
四、流动资金管理 474
五、金银管理 475
六、货币流通量管理 475
第十六章 外资 476
第一节 项目设立 476
第二节 项目区 477
第三节 项目实施 477
第四节 项目成果 478
第十七章 综合管理 478
第一节 计划管理 478
第二节 劳动管理 480
一、城镇劳动力 480
二、劳动就业 481
三、用工形式 482
四、劳动工资 483
五、劳动保护 483
六、福利待遇 485
七、劳务输出 486
第三节 工商行政管理 487
一、集市贸易管理 487
二、企业登记管理 488
三、经济合同管理 489
四、商标管理 489
第四节 物价管理 490
一、物价体制 490
二、价格种类 491
三、物价调整 491
四、物价检查 494
第五节 审计检查 497
第六节 统计管理 498
一、统计范围 498
二、统计效益 498
第七节 标准计量管理 499
一、计量制度 499
二、计量标准化管理 502
第八节 经济协作管理 502
第十八章 城乡建设 502
第一节 县城建设 502
一、县城建设沿革 502
二、城区建设 506
三、市政建设 510
四、县城建设规划 511
第二节 乡镇建设 512
一、建置镇区建设 512
二、乡政府驻地建设 513
第三节 农村建设 516
一、村庄建设 516
二、公共建筑 517
第四节 建筑业 517
一、建筑队伍 517
二、建筑设备 517
三、施工工程 518
四、工程质量管理 518
第五节、房产管理 519
一、公、私房产管理 519
二、房费管理 519
三、住房制度改革 520
第六节 土地管理 520
第七节 环境保护 521
一、污染 521
二、治理 521
第六编 政治 523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南皮县组织 525
第一节 党员 525
一、早期党员 525
二、党员数量 525
三、党员结构 525
第二节 组织机构 527
一、基层组织 527
二、县委机构 530
第三节 党务 533
一、组织工作 533
二、宣传教育 536
三、纪律检查 537
四、统一战线工作 538
第四节 代表大会 540
第五节 主要领导活动 541
一、北伐战争和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541
二、抗日战争时期 542
三、解放战争时期 544
四、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时期 547
五、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549
六、“文化大革命”时期 552
七、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554
第二章 中国国民党南皮县组织 556
第一节 组织沿革 556
第二节 主要活动 558
第三章 人民代表大会 559
第一节 人民代表 559
第二节 历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 560
第三节 历届人民代表大会 562
第四章 行政机构 566
第一节 郡署行政机构 566
一、渤海郡 566
二、渤海区第一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567
第二节 县行政机构 567
一、县衙 567
二、县公署 569
三、县民主政府 570
四、县人民政府 570
第三节 县直属机构 581
一、县衙直属机构 581
二、县公署直属机构 581
三、县人民政府直属机构 582
第四节 县基层机构 588
一、汉至清 588
二、中华民国时期 588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589
第五节 主要政务活动 590
一、封建县政府 590
二、民国县政府 590
三、县人民政府 591
第五章 政协 599
第一节 机构沿革 599
第二节 历届政治协商会议 600
第三节 主要活动 602
一、提案处理 602
二、健全工作组 602
三、参观、考察、学习 602
四、交流经验,加强联系 602
五、文史征集 603
第六章 群众团体 603
第一节 工人组织 603
一、机构沿革 603
二、历届工人代表大会 604
三、主要活动 605
第二节 农民组织 606
一、机构沿革 606
二、主要活动 606
第三节 妇女组织 606
一、机构沿革 606
二、历届妇女代表大会 607
三、主要活动 607
第四节 青少年组织 608
一、机构沿革 608
二、历届团员代表大会 608
三、团组织活动 609
四、少先队活动 610
第五节 工商组织 611
第六节 科学技术协会 611
第七节 华侨联合会 612
第七章 公安 612
第一节 治安 612
一、锄奸反霸 612
二、清查登记 612
三、镇压反革命 613
四、五类分子监改 613
五、取缔反动道会门 614
六、禁赌、禁烟、禁娼 616
七、打击刑事犯罪 616
八、特种行业管理 617
九、基层治安保卫 617
第二节 侦察 618
一、政治侦察破案 618
二、刑事侦察破案 618
第三节 预审 618
第四节 看守 619
第五节 消防 619
第六节 武装警察 620
第八章 检察 620
第一节 刑事检察 620
第二节 法纪检察 621
第三节 经济检察 621
第四节 监所检察 621
第五节 控告申诉检察 622
第九章 司法 622
第一节 司法行政 622
一、律师 622
二、公证 622
三、调解 622
四、法制宣传 623
第二节 审判 623
一、刑事审判 623
二、民事审判 623
三、经济审判 623
第三节 平反冤、假、错案 624
第四节 人民陪审员制度 624
第十章 民政 625
第一节 拥军支前 625
第二节 优抚安置 625
一、烈、军属,复、退军人优抚 625
二、残废人员抚恤 626
三、荣、复、转、退军人安置 626
第三节 救灾救济 627
第四节 社会福利 628
一、孤寡老人供养 628
二、残疾人安置 629
三、孤儿教养 629
四、收容遣送 629
五、福利工厂 629
第五节 贯彻婚姻法 629
一、结婚登记 630
二、调解婚姻纠纷 630
第六节 丧葬管理 630
一、推行火葬 630
二、红白事理事会 631
第十一章 信访 631
第十二章 人事 632
第一节 干部队伍 632
一、干部数量 632
二、干部结构 634
三、干部分布 634
第二节 干部管理 638
一、任免调配 638
二、编制管理 638
三、奖惩 639
第三节 干部待遇 640
一、工资 640
二、福利 641
三、离休、退休 644
第四节 老干部 645
一、安置 645
二、服务 645
三、活动 645
第十三章 侨务 外事 646
第七编 军事 647
第一章 军事机构 649
第一节 历代军事机构 649
第二节 民国时期军事机构 649
第三节 人民武装机构 649
一、地方武装部队 649
二、武装部(兵役局) 650
第二章 兵制 655
第一节 历代兵制 655
第二节 人民武装兵制 656
一、志愿兵役制 656
二、义务兵役制 656
三、义务兵和志愿兵役制 656
第三章 民兵 657
第一节 民兵建制 657
一、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 657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658
第二节 兵民训练 659
第三节 民兵活动 660
第四节 民兵武器管理 662
第四章 兵事 662
第一节 古代战迹 662
第二节 近代兵事 662
第三节 人民战争 663
第五章 兵祸匪患 670
第一节 兵祸 670
第二节 匪患 671
第三节 日军暴行 674
第四节 还乡团制造的惨案 679
第八编 文化 681
第一章 教育 683
第一节 教育方针 683
第二节 塾院教育 684
第三节 学校教育 685
一、学前教育 685
二、普通教育 685
三、专业教育 693
第四节 社会教育 698
一、家庭教育 698
二、农民业余教育 698
三、职工业余教育 700
第五节 学生 700
一、招生 700
二、学生组织 702
三、学生活动 703
四、思想品德教育 704
第六节 教师 706
一、教师结构 706
二、师资培训 707
三、教师待遇 712
第七节 教学工作 713
一、教学形式 713
二、教学方法 714
三、教学研究 714
第八节 教学制度 715
一、学制 715
二、课程设置 716
三、考试制度 720
第九节 教育经费及设施 722
一、经费 722
二、校舍 723
三、捐资兴学 724
四、设备 726
五、勤工俭学 728
第十节 教育行政 729
一、机构设置 729
二、学校管理体制 730
三、地方教育法规 730
第二章 科技 731
第一节 科研机构 731
一、农业科研机构 731
二、监测台站 731
三、科技团体 732
四、外地驻县科研机构 732
第二节 科技队伍 733
第三节 科技活动 734
一、学术交流 734
二、科研攻关 734
三、科技情报 736
四、科普教育 736
第四节 科研成果 736
一、工业项目 736
二、农业项目 737
三、获奖简介 739
第三章 文化 739
第一节 文化队伍 739
一、数量分布 739
二、队伍培训 739
第二节 文化单位 740
一、文化馆(站) 740
二、图书馆 741
三、文物保管所 741
四、新华书店 741
五、电影发行放映公司 742
六、戏班 742
七、剧团 743
八、文娱场所 743
第三节 文化艺术 744
一、民间歌舞 744
二、曲艺 746
三、音乐、舞蹈 747
四、戏剧 747
五、电影 748
六、书法 749
七、美术 750
八、摄影 751
第四节 著述创作 751
一、古、近代著述 751
二、当代著述 760
三、艺文辑萃 764
第五节 文物胜迹 792
一、文物 792
二、胜迹 797
三、遗址 798
第四章 广播新闻 807
第一节 广播机构 807
一、广播站 807
二、公社广播放大站 807
三、电视差转台 807
第二节 广播、电视、新闻 808
一、广播 808
二、电视 808
三、报刊 809
第五章 体育 809
第一节 学校体育 809
一、体育课程 809
二、体操、保健操 810
三、劳卫制达标 810
第二节 群众体育 810
一、传统体育 810
二、职工体育 811
三、农民体育 811
四、老年体育 811
第三节 体育竞赛 812
一、县级竞赛 812
二、地区竞赛 812
三、省级竞赛 812
四、创破纪录 817
第四节 人才培养 821
一、业余体校 821
二、学校培养 822
三、短期训练 822
第五节 体育设施、经费 822
一、设施 822
二、体育经费 823
第六章 武术 824
第一节 拳类 824
一、源流 824
二、招式 826
第二节 器械 827
第三节 武术活动 827
一、群众武术 827
二、武术比赛 828
三、拳师授徒 829
四、武术表演 832
五、武术交流 832
第七章 卫生 834
第一节 医疗机构 834
一、卫生处 834
二、县医院 834
三、中医院 835
四、中心医院 835
五、乡镇卫生院 836
六、村卫生所 837
七、联合诊所 837
八、私人诊所 837
九、其他医疗单位 838
第二节 医疗队伍 838
一、中医 838
二、西医 838
三、乡村医生 838
四、医疗队伍培训 839
第三节 医疗水平 839
一、医疗技术 839
二、医疗工作效率 844
三、医疗设备 844
第四节 医药药政 848
一、医药经营 848
二、地方药材 849
三、药政 849
四、民间土验方 850
第五节 医疗制度 851
一、公费医疗 851
二、免费医疗 852
三、合作医疗 852
第六节 妇幼保健 853
一、妇幼保健站 853
二、妇女保健 854
三、幼儿保健 854
四、新法接生 854
第七节 卫生防疫 855
一、卫生防疫站 855
二、传染病防治 856
三、流行病防治 856
四、食品卫生检查 858
五、地方病防治 858
六、职业病防治 859
七、其他除害灭病 859
第八节 爱国卫生 859
一、爱国卫生组织 859
二、爱国卫生活动 859
第九节 卫生行政与经费 860
一、村卫生机构管理 860
二、卫生文明单位建设 860
三、卫生经费管理 860
第八章 地方史志 861
第一节 党史征集 861
第二节 文史资料征集 862
第三节 地方志 862
一、历代修纂名录 862
二、馆藏《南皮县志》 863
三、旧志目录抄 864
四、旧志序、跋录 865
第四节 地名普查 871
一、机构队伍 871
二、普查成果 871
第九章 档案 872
第一节 机构设置 872
第二节 馆藏档案资料 872
第三节 档案管理 872
第四节 档案利用 873
第九编 民情习俗 875
第一章 居民生活 877
第一节 农民生活 877
第二节 职工生活 880
第二章 风俗 886
第一节 生活习俗 886
一、服装 886
二、发式 887
三、饰物 887
四、饮食 887
五、居住 889
六、娱乐 890
七、交易 890
第二节 礼仪习俗 891
一、婚嫁 891
二、丧葬 893
三、生育 894
四、作寿 894
五、喜庆 895
六、交际 895
第三节 节令习俗 896
一、旧节日 896
二、新节日 898
第四节 信仰习俗 899
一、祭祀 899
二、禁忌 899
第五节 陋习 900
第三章 流弊 901
第四章 宗教 902
第一节 佛教 902
第二节 道教 902
第三节 天主教 902
第四节 基督教 903
第五节 伊斯兰教 903
第五章 方言 904
第一节 概况 904
第二节 语音 905
一、声韵系统 905
二、声调 906
三、南皮语音与北京语音的对应规律 907
四、声韵配合总表 910
第三节 词汇 914
一、天文 914
二、地理 914
三、时令 914
四、农具 915
五、植物 915
六、动物 916
七、房屋、器具 917
八、人品 917
九、亲属 918
十、身体 919
十一、饮食 919
十二、红白事 919
十三、讼事 920
十四、日常生活 920
十五、交际 921
十六、商业 921
十七、文化教育 922
十八、游戏 922
十九、动作 922
二十、位置 924
二十一、形容词 924
二十二、副词 926
第四节 语法 927
一、构词特点 927
二、双音阶词的重迭 927
三、程度副词的“级” 928
四、正反疑问句 928
五、语法例句 929
第六章 俗语 932
第一节 谚语 932
第二节 歇后语 938
第七章 轶事传说 939
第十编 人物 953
第一章 人物传 955
第二章 人物表 1024
第一节 历代举人、进士名表 1024
第二节 历代职官表 1040
第三节 英模人物表 1042
第三章 烈士英名录 1044
第四章 寿耆 1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