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 生活世界:一个有待深入研究的课题 1
第1章 许茨的生活世界现象学理论的提出 7
1.1 许茨生活世界现象学理论提出的思想背景 7
1.2 许茨转向生活世界现象学研究的理论动因 12
1.2.1 对韦伯意义理论的批判性思考 13
1.2.2 对柏格森的绵延理论的批判性超越 18
1.3 许茨生活世界现象学理论的主要来源 24
1.3.1 胡塞尔的现象学 25
1.3.2 莱布尼茨的唯理论 34
1.3.3 美国的实用主义哲学及社会学理论的影响 38
1.4 许茨对生活世界现象学方法的思考 43
第2章 许茨对生活世界的含义的理解 49
2.1 关于“生活世界” 49
2.2 关于“自然态度” 57
第3章 生活世界现象学的个体意识视角 65
3.1 许茨对前人意义理论的批判 65
3.1.1 对柏格森的意义理论的批判性吸取 68
3.1.2 对胡塞尔的意义理论的批判性继承 71
3.2 许茨从个体意识视角对意义的分析 79
3.2.1 关于对意义的主观解释 79
3.2.2 对“行动”的阐释 88
3.2.3 关于行动的动机 94
3.2.4 主观意义与客观意义 100
3.3 生活世界的时间维度与空间维度 104
3.4 对社会世界结构的分析 110
3.4.1 前人理论对许茨相关研究的启发 110
3.4.2 关于作为最高实在的日常生活世界 115
3.4.3 关于实在的多种秩序 121
第4章 生活世界现象学的主体间性维度 130
4.1 许茨对胡塞尔的主体间性理论的批判 131
4.2 关于生活世界的主体间性本质 142
4.3 关于个体能否理解他人的自我 145
4.3.1 许茨对“理解”含义的阐释 145
4.3.2 个体理解他人的可能性 149
4.4 关于个体如何理解他人的自我 154
4.4.1 视角互易性 154
4.4.2 变形自我与生动的同时性 158
4.4.3 变形自我的多层次的领域 163
4.4.4 接近呈现参照 174
4.4.5 语言在主体间理解中的基础作用 184
第5章 生活世界现象学的知识论向度 190
5.1 生活世界知识的基础——关联 191
5.2 现有的知识储备 196
5.3 关于类型化问题 202
5.3.1 类型化的含义 202
5.3.2 理想类型 209
5.4 知识的社会分配 216
5.5 常识与社会科学知识的关系 219
5.5.1 对胡塞尔关于常识与社会科学知识关系阐释的思考 219
5.5.2 常识思维与社会科学思维的关系 223
5.5.3 对社会科学方法论的理论探索 228
第6章 生活世界现象学之比较研究 234
6.1 许茨与舍勒 234
6.2 许茨与海德格尔 247
6.3 许茨与梅洛-庞蒂 262
6.4 许茨与萨特 273
第7章 对许茨的生活世界现象学理论的若干思考 286
7.1 许茨的生活世界现象学思想的理论价值 286
7.2 许茨的生活世界现象学理论的应用价值 297
7.3 许茨生活世界现象学理论的局限 306
参考书目 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