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1
第一章 中国诗学“文学性”内涵 9
第一节 哲学的旨归:“道与自然” 9
第二节 生命的流动:“神与气” 15
第三节 形而下的表现:“情、志、意、境” 21
第四节 中国文学性的特色:多样与共通 29
一、文体的多样性 30
二、艺术风格的多样性 31
三、多样性在作家作品中的体现 37
第五节 中国文学性的变化:“奇、变、新” 38
第二章 西方诗学“文学性”内涵 47
第一节 俄国形式主义的“文学性” 47
一、俄国形式主义“文学性”问题的提出 47
二、俄国形式主义“文学性”的内涵 51
三、俄国形式主义“文学性”的特点 61
四、俄国形式主义“文学性”的局限和价值 64
第二节 英美新批评的“文学性” 66
一、英美新批评“文学性”问题的提出 66
二、英美新批评“文学性”的理论内涵 70
三、英美新批评“文学性”的局限和价值 83
第三章 “隐秀”与“张力”——中西文学“诗性”之核心 86
第一节 “隐秀”与“张力”内涵的重新界定 86
一、“隐秀”说的内涵 87
二、“张力”论的内涵 90
第二节 “隐秀”说与“张力”论的类同性 94
一、重视对文本语言层面及“象”的营构 94
二、注重对文本深层意义的建构 101
三、“隐秀”与“张力”均属“文学性”的范畴 107
第三节 “隐秀”说与“张力”论的相异性 114
一、求美与求真 114
二、酝酿感悟与分析综合 120
三、自然会妙与铺陈修饰 125
第四节 差异性产生的原因——深层“文化模子”探讨 130
一、思维方式的不同:审美的感悟与科学的实证 130
二、哲学基础不同:老庄哲学和逻各斯理性主义哲学 133
第四章 从文学到大文学——边缘与泛化 140
第一节 从文学到文化 140
第二节 文化研究对传统文学研究的消解 144
一、文化研究的发源 144
二、文学“内部研究”走向文学“外部研究” 147
第三节 20世纪90年代中国文化研究 148
一、中国步入消费社会 150
二、视觉景观的冲击 152
第五章 两种文学性的对抗与融合——以中国当代影视改编为例 157
第一节 中国当代经典改编:对传统美学的“流放”和背弃 158
一、人物:重“形”而失“神韵” 158
二、景物:逐“采”而失“意境” 160
三、情节:求“全”而失“飞白” 162
第二节 沿波以索源:西方美学注视下的异化与消解 165
一、视觉追求:对传统意蕴的削弱 165
二、媚俗倾向:对经典风格的解构 166
三、唯科学主义:对“尚美”传统的遮蔽 167
第三节 “杂语共生”与“中体西用”:拯救影视美学“失语”的良方 169
结语 171
参考文献 176
后记 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