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史论纲》PDF下载

  • 购买积分:10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周思源著
  • 出 版 社: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5
  • ISBN:9787555004035
  • 页数:240 页
图书介绍:本书为本书体现“史、论、纲”的特色,主要着眼于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发展脉络、民族文化心理、文化的几次重大裂变以及文化传统如何重整与新世纪的文化战略,重点不在各种具体知识的介绍,而是希望能够以古鉴今有助于当代先进文化的建设,是一本学术水准高、简明扼要又有可读性的中国文化史专著。

第一章 “中国文化”是一个发展的动态概念 1

一 正确认识中国文化的性质和“源”“流”“今” 2

二 外国人忽视中国文化传统的裂变与重整是造成外国与中国严重冲突的重要原因 6

三 中国人也要认识中国文化传统的裂变与重整 9

第二章 中国文化的主体性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精神 11

一 中国的相对封闭环境决定了文化的原生性 11

二 中国文化原生性最好的证明和最伟大的杰作是汉字 15

三 中国文化的主体性与完整性 17

四 中国文化主体的强大变通能力和中国人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心理 20

第三章 从黄帝至夏商周:上古时期就形成的中央观念与统一意识 27

一 四千多年前开始的统一史形成了中国人强烈的追求统一心理 27

二 自古以来中国人心里只有一个“天下” 31

三 为统一中国做出贡献者受到尊敬,反之则遭到全国人民唾骂 33

第四章 春秋战国:中国哲学与道德伦理的奠基时期 37

一 中国古代史上最重要的“中间”阶段 37

二 最可贵的是多元并存的时代精神 39

三 我们从孔子和孟子那里最需要继承的是什么 40

四 《老子》的辩证法和《庄子》的相对主义 49

五 《周易》与儒道的双向促进 54

第五章 秦汉:“书同文字”与“独尊儒术”两种“同”的两种后果 57

一 没有“书同文字”就不会有中华民族 57

二 从生动活泼到大一统的利弊 61

三 汉朝正确的民族政策与汉文化传播 66

第六章 魏晋南北朝:民族与宗教显示的中华文明宽容性 71

一 大倒退:西晋分封导致王朝短命 71

二 民族融合的重要动力:少数民族主动以汉文化指导王朝建设 74

三 中华文化儒道佛基本格局初步形成 82

第七章 隋唐:体制改革与开放观念带来的辉煌 87

一 从文化史角度认识短命的隋代 87

二 正确的民族政策带来了民族融合与多元文化个性 90

三 “书同文”后的又一伟大文化措施:建立科举制度 92

四 唐代文化的辉煌来自开放形成的多元性 95

第八章 宋元明:中华文明从巅峰开始跌落 101

一 商业繁荣,商人却没有地位 101

二 官方哲学阻遏了思想自由 105

三 中华文化的和平性 110

四 蒙元在辽金之后也融入了中华文化主流 112

五 明代:专制统治愈烈,思想进一步受到束缚 116

第九章 清:文化专制与奴性极度发展 125

一 中国疆域的最后确定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125

二 残酷的文字狱彻底扼杀民族精神 128

三 思想窒息使古代中国失去最后一次起飞机会 136

四 20世纪中国的巨大变化充分证明康雍乾三朝的严重失误 143

第十章 五四新文化运动与中国文化传统的转折 147

一 中国传统文化的弱点 147

二 五四新文化运动为中国注入了新的文化精神 153

三 五四激活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成分 162

四 坚持五四开创的新文化传统 164

第十一章 构建中国新的先进文化体系 167

一 儒家思想不可能成为中国未来的主导思想 167

二 儒家思想在中国新文化建设中仍可发挥重要作用 172

三 深入发掘易学、道学和佛学中的积极因素 176

四 关键是处理好三种文化成分的关系 180

五 彻底清除封建专制意识,建立自我净化机制 185

附录一 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及其对文化的影响 188

一 中国人注重思维的浓缩性 188

二 崇虚是中国人思维方式的重要特点 193

三 注重整体性把握,从整体出发观照局部 196

四 注重辩证是中国人思维的宝贵特点 197

附录二 从孔子、老子、如来佛共处一室看中国人的宗教观 200

一 儒学不是儒教,但没有宗教能够取代 200

二 中国人对一切宗教历来采取宽容的态度 205

三 政教分离和宗教的世俗性 207

附录三 中国人办大事的心理与能力 211

一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形成办大事的心理与能力 211

二 外国人对中国人办大事的心理与能力严重估计不足 214

三 中国人办大事的心理与能力能够化解许多弱点 215

附录四 中国文化与21世纪的世界 219

一 中国文化在21世纪的世界究竟会占什么地位 219

二 中国文化尚不具备成为世界主导文化的条件 222

三 冷静看待“汉语热”和“中国文化热” 227

四 正确估计儒家文化为主干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 230

五 21世纪中国文化对世界的贡献 235

后记 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