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 西医篇 3
第1章 心力衰竭的病因和流行病学 3
第一节 心力衰竭的病因和诱因 3
第二节 心力衰竭的流行病学研究 6
第2章 心力衰竭的病理生理 9
第一节 心力衰竭时的代偿和失代偿 9
第二节 衰竭心肌的分子生物学 28
第三节 衰竭心肌的肾上腺素能受体信号传递的改变 33
第四节 细胞因子与活性氧在心力衰竭中的作用 38
第五节 心肌收缩与舒张功能降低的机制 47
第3章 心力衰竭的诊断 62
第一节 心力衰竭的临床表现 62
第二节 心力衰竭的胸片检查 64
第三节 心力衰竭的超声心动图检查 65
第四节 心脏病核医学检查 66
第五节 运动试验 67
第六节 心导管检查和血流动力学测定 68
第七节 心力衰竭的实验室检查 70
第八节 舒张性心力衰竭的诊断 73
第九节 心力衰竭诊断流程、标准及分级 76
第4章 心力衰竭的药物治疗 82
第一节 利尿剂 82
第二节 血管扩张剂 84
第三节 正性肌力药物 86
第四节 神经激素拮抗剂 91
第五节 其他新型药物 99
第5章 心力衰竭的起搏治疗 105
第一节 心脏生理性起搏的进展 105
第二节 常规右心室心尖部起搏的不良作用 107
第三节 右室双部位起搏 110
第四节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 114
第6章 机械通气在心力衰竭中的应用 122
第一节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与心血管疾病 122
第二节 机械通气治疗心力衰竭的机制 124
第三节 机械通气的临床应用 126
第四节 机械通气的实施 127
第7章 心力衰竭的外科治疗 130
第一节 外科治疗心力衰竭的理论基础 130
第二节单纯改善心肌收缩功能的心脏外科技术 131
第三节 针对心脏形态及构件修复治疗心力衰竭的心脏手术 135
第四节 急性心力衰竭的外科处理技术 137
第五节 心力衰竭的外科治疗和内科治疗的统一 141
第8章 心力衰竭的干细胞治疗 143
第一节 干细胞概述 143
第二节 干细胞治疗心肌梗死和心力衰竭的研究 145
第三节 存在的问题 150
第四节 发展与展望 153
第9章 心力衰竭的基因治疗 156
第一节 基因治疗概论 156
第二节心脏肥大和衰竭的分子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 174
第三节 心力衰竭的基因治疗研究进展 199
第10章 心力衰竭的康复治疗 215
第一节 慢性心力衰竭时外周异常的机制 215
第二节 慢性心力衰竭治疗模式的改变 217
第三节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运动训练治疗 217
第11章 急性心力衰竭 227
第一节 急性左心衰竭 227
第二节 急性右心衰竭 236
第12章 舒张性心力衰竭 241
第一节 心室舒张功能及影响因素 241
第二节 舒张性心力衰竭病因及病理生理 242
第三节 舒张性心力衰竭的诊断 246
第四节 舒张性心力衰竭的治疗 250
第五节 舒张性心力衰竭的预后 253
第13章 难治性心力衰竭 255
第一节 难治性心力衰竭的诊断 255
第二节 难治性心力衰竭的治疗 256
第三节 难治性心力衰竭合并症的治疗 261
第14章 心力衰竭的循证医学研究 268
第一节 循证医学概论 268
第二节 心力衰竭的循证医学研究 270
第15章 冠心病心力衰竭 287
第一节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力衰竭 287
第二节 缺血性心肌病合并心力衰竭 300
第16章 高血压性心力衰竭 307
第一节 病因 307
第二节 病理及病理生理 309
第三节 临床表现 316
第四节 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 319
第五节 诊断 322
第六节 治疗 323
第17章 心脏瓣膜病心力衰竭 334
第一节 二尖瓣狭窄 335
第二节 二尖瓣关闭不全 340
第三节 主动脉瓣狭窄 343
第四节 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346
第五节 三尖瓣狭窄 350
第六节 三尖瓣关闭不全 352
第七节 肺动脉瓣狭窄 353
第八节 肺动脉瓣关闭不全 355
第18章 心肌炎心力衰竭 358
第一节 病毒性心肌炎 358
第二节 其他病原体感染引起的心肌炎 364
第三节 与免疫异常有关的心脏疾病 365
第19章 心肌病心力衰竭 368
第一节 扩张型心肌病 368
第二节 肥厚型心肌病 373
第三节 限制型心肌病 377
第四节 致心律失常型右室心肌病 378
第20章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心力衰竭 382
第一节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心力衰竭的特点 382
第二节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心力衰竭的治疗 390
第21章 心力衰竭与肾功能不全 401
第一节 心力衰竭对肾脏的影响 401
第二节 心力衰竭引起肾脏损害的诊断 404
第三节 心力衰竭合并肾功能不全的治疗 405
第四节 肾功能衰竭并发心力衰竭 407
第22章 内分泌代谢疾病与心力衰竭 413
第一节 糖尿病 413
第二节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417
第三节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 421
第四节 肢端肥大症 425
第23章 心力衰竭与围生期 430
第一节 概述 430
第二节 临床诊断与鉴别诊断 432
第三节 治疗 433
第四节 与妊娠有直接关系的心力衰竭 438
第24章 心力衰竭与口腔疾病 440
第一节 概述 440
第二节 口腔细菌感染与心力衰竭 443
第三节 拔牙与心力衰竭 445
第四节 阻塞性呼吸睡眠暂停综合征与心力衰竭 447
第25章 心力衰竭与脑 454
第一节 心脑综合征 454
第二节 脑心综合征 456
第26章 心力衰竭与贫血 459
第一节 贫血性心脏病 459
第二节慢性心力衰竭中的贫血 461
第27章 围手术期心力衰竭与麻醉 466
第一节 围手术期心力衰竭的基本问题 466
第二节 左心功能衰竭患者的围手术期处理 466
第三节 右心功能衰竭患者的围手术期处理 468
第四节 围手术期心力衰竭患者麻醉的进展 470
第28章 小儿心力衰竭的特点 475
第29章 老年心力衰竭的特点 488
第一节 老年心血管的形态与生理功能的改变 488
第二节 老年心力衰竭的临床特征 490
第三节 老年心力衰竭的治疗 493
第30章 心力衰竭与心律失常 504
第一节 心律失常引起的心力衰竭 504
第二节 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 509
第31章 心力衰竭的护理 533
第一节 护理评估与诊断 533
第二节 心力衰竭的护理 535
第32章 心力衰竭的预后 544
第一节 临床因素对预后的影响 544
第二节 血流动力学和心功能因素 547
第三节 并发症和合并症对预后的影响 548
第四节 心电图和电生理检查 550
第五节 神经内分泌因素对预后的影响 551
第六节 其他 552
第33章 心力衰竭动物模型 554
第一节 心脏负荷改变致心力衰竭模型 554
第二节 心肌缺血致心力衰竭模型 556
第三节 快速心室起搏法致心力衰竭模型 556
第四节 药物致心力衰竭模型 557
第五节 离体法心力衰竭模型 557
第六节 细菌或病毒性心肌炎心力衰竭模型 558
第七节 舒张性心力衰竭模型 558
第八节 遗传型及转基因心力衰竭模型 558
第九节 中西医结合心力衰竭模型 559
第十节 心力衰竭动物模型的制作标准及评价 559
下篇 中医、中西医结合篇 563
第34章 中医学对心脏生理功能的认识 563
第一节 中医学中“心”的生理功能 563
第二节 心与其他脏腑的关系 566
第35章 心力衰竭的中医学源流与发展 571
第一节 对心力衰竭病名的中医学认识 571
第二节对心力衰竭病因病机的中医学认识 572
第三节 对心力衰竭证候的中医学认识 575
第四节 对心力衰竭治疗的中医学认识 577
第36章 心力衰竭与其他相关疾病的辨证论治 580
第一节 冠心病心力衰竭 580
第二节 心肌炎心力衰竭 581
第三节 心肌病心力衰竭 584
第四节 肺源性心脏病心力衰竭 586
第五节 高血压性心力衰竭 588
第六节 糖尿病性心脏病和心力衰竭 590
第七节 甲状腺功能亢进性心脏病与心力衰竭 591
第八节 甲状腺功能减退性心脏病与心力衰竭 593
第九节 慢性肾功能衰竭与心力衰竭 595
第十节 心力衰竭与脑病 598
第十一节 心力衰竭与围生期 601
第十二节 心力衰竭与口腔疾病 603
第37章 心力衰竭的中医辨证规律研究 611
第一节 病证同辨 611
第二节 辨证施治 612
第三节 心力衰竭的基本证型 612
第四节 辨证规律研究 612
第五节 心力衰竭证型的客观指标变化研究 614
第38章 中药治疗心力衰竭 617
第一节 心力衰竭的单味药治疗 617
第二节 心力衰竭的复方治疗 623
第三节 治疗心力衰竭方剂的实验研究 629
第四节 常用中药新制剂及中成药 643
第39章 心力衰竭的针灸治疗 656
第一节 针灸治疗心力衰竭的原理 656
第二节 针灸治疗心力衰竭的方法 660
第40章 名老中医关于心力衰竭的经验总结 662
陈可冀(北京) 662
邓铁涛(广州) 664
严世芸(上海) 666
罗克聪(贵州) 668
李介鸣(北京) 668
邢月朋(河北) 671
刘延忠(河南) 671
张晓星(湖北) 672
郭维琴(北京) 673
詹文涛(云南) 674
林慧娟(山东) 675
张国伦(贵州) 679
田芬兰(天津) 680
罗铨(云南) 681
陈慈煦(贵州) 683
李七一(南京) 683
黄春林(广州) 685
颜德馨(广州) 686
袁海波(河南) 687
林求诚(福建) 688
邱保国(河南) 6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