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1
上篇创新城市:理论实践与实施路径 3
第一章 创新型城市建设的理论研究 3
第二章 国际国内创新型城市建设的经验总结 7
第一节 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技术路径考察 7
一、国际创新城市建设的路径分析 7
二、国内创新城市建设的路径分析 10
第二节 创新型城市创新发展模式与战略 16
一、发展模式的差异 17
二、一般发展策略 19
第三节 包容性创新思维指导下的创新型城市建设模式与以创新型城区建设为核心的建设路径 21
一、包容性创新:创新型城市的理论推进 21
二、创新型城区(中央智力区):编织创新型城市的社会肌体 23
第三章 世界知名创新型城区(新城)与创新城市互动发展经验 27
第一节 功能性创新区引导城市创新发展的差异模式比较 28
一、坎布里奇(Cambridge MA)的崛起与对波士顿向智慧城市转型的驱动 28
二、海淀区发展及对北京城市创新的驱动 37
三、筑波科学城与东京的创新互动 44
四、新竹科学园区同台北的创新联系分析 51
第二节 案例归纳:功能性创新区与创新型城市互动关系 55
一、创新型城区的地位是动态变化的,总体呈现地位上升趋势 55
二、近郊型创新城区地位上升最为迅速,不仅自身取得大的发展,而且带动整个城市结构的显著变迁 55
三、新城型创新型城区形态最为稳定,在推动主城向创新驱动转型方面仍有潜力可挖 56
第四章 设计创新城市:城市产业、空间与社会的再组织 57
第一节 创新城市建设的产业响应 57
一、城市与产业的发展联动 57
二、创新城市的产业响应 59
第二节 创新型城市的空间组织与模式 62
一、城市创新空间的分类 62
二、城市创新空间的联系 63
三、创新型城市的空间结构与组织 64
第三节 创新型城市的社会结构与社会响应 69
一、创新的社会性 69
二、社会创新 69
三、创新型城市的社会结构 71
第五章 创新导向的世界城市——上海案例 76
第一节 世界城市研究综述与反思 77
一、世界城市相关理论研究回顾 77
二、世界城市研究总结与反思 80
第二节 全球生产网络视角下的世界城市与体系 81
一、从全球生产网络到世界城市与体系 81
二、全球生产网络重构的世界城市体系 83
第三节 上海建设世界城市的不同区域层面分析 85
一、上海大都市区层面的分析 86
二、长江三角洲区域层面分析 87
三、国家发展战略层面的分析 88
四、世界经济与国际城市层面的分析 89
第四节 上海建设世界城市的总结与展望 90
一、全球城市的上海创新城市建设 90
二、创新型城市视野下的上海空间要素构成分析 93
三、上海十二五期间创新导向的空间战略部署建议 94
中篇创新城区:创新城市的内部构造 99
第六章 创新型城区:创新功能导向的城区 99
第一节 研究背景 99
第二节 认识扩展:从“城区”到“创新型城区” 100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01
第四节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02
第五节 创新之处 105
第七章 国内外研究评述 107
第一节 有关创新转移扩散的研究 107
第二节 有关区域创新体系的研究 108
第三节 有关“多主体创新联动”的研究 110
第八章 大学集聚区的创新型城区建设 113
第一节 案例选择:理由与对象 113
第二节 创新枢纽的植入——上海市杨浦区 116
一、“创智天地”的提出 116
二、“创智天地”的发展成绩 116
三、“创智天地”的发展特色 120
第三节 独特区域创新体系的培育——北京市海淀区 122
一、海淀区中关村自主创新现状:独特的区域创新体系 122
二、海淀区中关村自主创新的推动机制 125
三、海淀区中关村当前自主创新的形成 126
第四节 探索科技创新示范与社区服务的新城区:合肥市蜀山区 127
一、合肥市及蜀山区概况 127
二、合肥市蜀山区科技创新的实践 129
第五节 “大学—科研—产业三位一体”:美国硅谷 132
一、以大学为核心的“大学—科研—产业三位一体”模式 133
二、风险资本 134
三、政府的支持 135
第六节 案例归纳:知识传递机制的示范模型 136
一、杨浦区案例的示范价值 136
二、海淀区案例的示范价值 138
三、蜀山区案例的示范价值 138
四、美国硅谷案例的示范价值 139
第九章 科技园区的创新型城区建设 141
第一节 基于科技创新的城市化:以张江南区为例 142
一、张江高科技园区南区简介 142
二、张江南区创新系统建设成就 143
三、张江园区创新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149
四、张江南区城市化进程 151
第二节 基于二次创业的城区创新功能升级:以张江北区为例 155
一、二次创业的背景 156
二、二次创业对园区功能提升的促进作用 156
第十章 理论归纳与提升:创新型城区的机制与模式 159
第一节 创新型城区的定位:担当创新功能的新型城市核心功能区 159
一、创新型城区:城市智力资本运作区 159
二、动力机制:有效的知识传递 161
第二节 创新型城区运行的机制:功能与组织 164
一、创新型城区的功能识别 164
二、创新型城区的功能组织 165
三、创新型城区功能设计与组织架构 166
第三节 创新型城区空间的组织:“三区融合” 168
一、校区与社区的空间交织 169
二、社区与园区的功能混合 170
三、服务于知识创新的空间规划导则 172
第四节 创新型城区模式:包容性创新发展策略 173
一、依存城市规模和地位 174
二、城市创新发展基础产业 175
三、城市创新发展战略 176
四、政府市场的组合方式 176
第五节 结语 177
下篇创新城市—区域:创新城市的外部关系 181
第十一章 区域创新系统 181
第一节 区域创新系统理论 181
一、区域创新系统研究的渊源 181
二、区域创新系统的基本构成 182
第二节 区域创新系统发展 184
第三节 区域创新系统特征与类型 185
一、区域创新系统特征 185
二、区域创新系统的类型 187
第四节 区域创新系统运行机制与功能 188
一、区域创新系统的运行机制 188
二、区域创新系统的功能 190
第十二章 多尺度区域创新系统 191
第一节 多尺度区域创新系统的要素构成 191
第二节 区域创新内部学习机制 192
一、产学研合作 193
二、区域学习能力 196
第十三章 区域创新与产业集群建设 198
第一节 产业集群理论框架 199
一、创新理论 199
二、创新集群的结构与机制 200
三、从产业集群到创新集群 201
第二节 创新集群发展的构成与影响因子 202
一、日本区域创新集群的构成 202
二、日本区域创新集群发展的主导影响因子 206
第十四章 区域创新与城市功能升级 212
第一节 区域创新活动差异对“农转非”的影响 212
第二节 创新活动对城市功能升级的影响 215
一、产业结构的升级推动城市功能升级 216
二、创新活动的频繁程度影响着城市功能升级和城市衰退的速度 217
第三节 区域创新系统对城镇体系构建的影响 218
第十五章 案例研究:欧洲“知识创新社区”区域创新范式的社会形塑 220
第一节 区域创新范式变迁的理论基础 221
第二节 从“自选择”到“社会选择”演进 224
一、自选择型创新范式(Auto-selection Innovation Paradigm) 226
二、技术选择型创新范式(Tech-Selection Innovation Paradigm) 226
三、产业选择型创新范式(Industrial selection Innovation Paradigm) 228
四、社会选择型创新范式(Social Selection Innovation Paradigm) 229
第三节 欧洲知识创新社区的社会形塑过程解读 231
一、知识创新社区:将是第几种创新范式? 231
二、变与不变:欧洲创新范式的社会形塑过程解读 233
第四节 研究启示 235
参考文献 239